市公安机关科技强警工作侧记
近年来,**市公安机关深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引领公安工作的现代化,大力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信息化与公安工作的有机融合,有力地维护了辖区社会和谐稳定。在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组织的首届中国30个最安全城市评比中,该市名列第19位。在“平安浙江”抽样调查中,**群众安全感达97.68%,对公安队伍的满意度达98.14%,分别高于全省1.71个和3.07个百分点。
激发应用的“原动力”
**是**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政委,他撰写并出版的《皮革品痕迹检验》一书,得到了国内外有关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美国康州前警政厅厅长、著名华裔刑事技术专家李昌钰专门为此书作序,称此书拓宽了法庭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是对痕迹检验技术的一大贡献。这项公安科技项目的成功除了其个人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市公安局完善的科技应用激励机制。
该局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市公安机关科技工作奖励暂行办法》,重奖科技突出贡献者。规定对在公安科技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除按《人民警察奖惩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记功嘉奖外,根据所起作用大小,分别给予500元至1万元的奖励,全市公安机关已有70余名同志根据该规定得到奖励。
该局还制定出台了《**市公安机关科技干部聘任暂行办法》,共聘任科技干部403名,受聘者享受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据统计,全市公安机关每月发放科技干部技术津贴3.5万余元。
为解决民警的“学科技”与忙碌的工作之间的矛盾,**市公安局将公安科技培训作为“三个必训”的“规定动作”,制定了《**市公安局科技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强力推动科技培训机制的完善落实。市委常委、公安局长叶寒冰带头,主动要求接受培训。2004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包含科技培训内容的各类培训班106期,受训人员达7715人次。组织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小教官”、基层信息化应用技能等专题培训2094人次,其中市局党委班子成员参加培训8次。
同时,该局以首届全市“公安科技宣传月”为载体,先后组织开展了专家讲座、科技下基层、应用能手讲座、科技表彰、“科技强警十佳案例和十佳能手”评选、“科技应用能手实战比武”等一系列有声有色的科普活动,营造了全警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在全市设立科技协管员174名,全市科所队以上单位都至少配备一名科技协管员,这些协管员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发挥了“小教员”的作用,带动了民警科技应用意识和应用技能的提升。
目前,在**市,网上审批、网上破案、网上缉控、网上追逃、网上防控等已成为广大民警的日常性工作手段。全市公安机关50岁以下民警全部达到计算机应用水平。基层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开发了一大批贴近实战、易于操作的应用软件,全市共有2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有3个项目被省公安厅确定为试点单位,科技创新成果广泛运用。
找准应用的“切入点”
今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央视《法治在线》先后就**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作深度报道。**市公安机关又作为全省惟一的地级市,跻身全*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十五佳”行列,摘取了璀璨夺目的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先进市公安局桂冠。
这沉甸甸的荣誉凝聚着全市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心血,其中科技支撑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6年以来,**市公安局大力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建设,实现了农村地区的警务全覆盖。为了使科技建设有效支撑“三基”建设,支撑农村警务,该市同步实施了科技建设向农村、社区延伸战略。市局及时制订了全市农村、社区警务室电脑接入公安网安全解决方案,并在全市推广使用。到2007年底,全市216个农村警务室中108个实现了与公安网的连接,把警务室民警原来记在笔记本上的情报信息等工作资料有效地整合到整个公安信息网络中,使农村警务室真正成为公安信息资源的“采集点”、“应用点”;依托农村交通安全工作站,信息系统,在全市各乡镇建立农村交通工作站,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建立城市、乡镇、农村“三位一体”的社会消防安全保障体系,目前已建立农村消防站67个,配备各类消防车30辆和大量消防器材。这些措施的落实,有效解决了公安基层的信息化“盲点”和科技装备薄弱的难题,使基层一线的警务工作效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2007年6月,公安部常务副部长**到**视察时,对警务室接入公安网给予了高度评价。
支撑公安的“主阵地”
2006、2007年,**市公安机关利用科技手段抓获各类在逃人员1979名,破案1.5万余起。其中信息突破7500多起,通过刑事技术突破案件7300多起,与上个两年相比,分别上升16.7%和24.4%。
全市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点与“网格化”巡逻民警一起,“织”起一张治安动态防控“大网”。
目前,**全市已建成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点4000多个、治安卡口95个,安装区域联网报警装置5000多个、简易自动报警器4万多个。在全省率先实施GPS定位的“网格化”巡逻工作机制,有效地发挥了震慑犯罪、减少发案的作用。大量科技装备的投入和使用,有效地提升了社会安全监管水平。2007年,全市刑事发案同比下降3.76%,交通事故四项指标同比分别下降一至两成,火灾事故四项指标也大幅度下降。
找准建设的“落脚点”
“科技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升公安工作效能,是为了有效维护辖区群众出行安、居家安、就业安。要切实摸准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直接感受,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这是叶寒冰对该局“三基”工程建设的总要求,也是对科技强警建设的总要求。
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市公安局在科技项目的建设和应用中突出“群众直接感受”导向,真正做到把服务群众的系统建设好、管理好、应用好。
为了方便群众办理二代证,**市公安机关利用公安内外网接入平台等网络技术,将二代证的信息采集和办理点延伸至乡村、社区,而且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移动办证”,使年老体弱的居民不出社区乡村就能办好证,上班族休息日也能办上证。全市公安机关利用这一技术,深入乡镇、村企、街道,共为群众办理了44.4万张二代证,占到全市总换发数的24.8%。
依托科技手段,警民联系沟通的渠道更为便捷畅通,公安机关办事效率大为提高。市公安局开通了网上报警和短信报警。互联网“**市公安局”门户网站正式开通以来,总点击率达到9.1万余次,群众通过网站投诉1843件,所有问题全部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