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经验交流 >> 浏览公安
  • 加强公安工作 提高驾驭社会治安能力——全县公安系统社会治安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09年09月28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当前我国社会治安状况,总的来说是正常、稳定的,但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问题不少,隐患严重,不容乐观。所谓“正常、稳定”,是指社会的生产、工作、教学、科研、经商等活动都能正常进行,群众的生活秩序有基本保障,大多数人有安全感。所谓“隐患严重、不容乐观”,是指犯罪总体数量居高不下,严重犯罪和治安乱点明显增多。做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主力军公安机关,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就必须正确地把握当前社会治安状况、特点,从而对症下药,找准对策,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当前社会治安状况及其基本特点

        (一)刑事犯罪总量增多、种类扩大、危害加剧。

        我国是世界上犯罪率和刑事案件发案率比较低的国家之一,犯罪率近年来为十万分之六十,刑事案件发案率为十万分之二百。但是我国的犯罪案件从七十年代以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大体总量与年代相符上升,七十年代为**起,八十年代为**起,九十年代为**起,二千年代为**起。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增加,暴力犯罪增多。近年来,在整个刑事犯罪中,凶杀、抢劫、强奸、爆炸等暴力型犯罪案件不断增多,特别是过去罕见的系列杀人、爆炸、抢劫运钞车、银行案件在刑事案件中明显增多。如2004年侦破的“**”**县茶馆爆炸案、**市**名中学生被害案;2003年侦破的横跨**省杀人作案**起,杀死**人,伤**人,强奸**人的**系列入室抢劫、强奸杀人案;2001年侦破的造成**人死亡和**人受伤的**爆炸案;2000年侦破的**恶犯罪团伙案,该团伙在**、**、**等地持枪持械抢劫、故意杀人、抢劫枪支弹药**次,致**人死亡,**人重伤,**人轻伤,抢劫财物价值人民币**元,抢劫出租轿车**辆,抢劫执行任务经警微型冲锋枪**支及子弹**发,有组织、有计划地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重大、特大刑事案件,其中多次光天化日之下在**、**汉、**等市繁华地区公然持枪抢劫银行、金店,开枪杀人。以上案件均在国内外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2、经济犯罪突出。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政策的实施,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的消极作用,以及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的真空和漏洞,一些不法分子乘机大肆进行贪污、侵占、诈骗,行贿受贿,偷*抗*、走私贩私、假冒商标,盗运珍贵文物以及炒买炒卖外汇等经济犯罪活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又出现一些新的经济犯罪类型。如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专用发票犯罪,骗取国家出口退*犯罪和其他破坏国家*制改革的犯罪,严重危害国家*收,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一些地方金融票据欺诈,非法集资诈骗、伪造货币等破坏金融秩序犯罪明显增多;走私贩运仍很猖獗;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屡禁不绝。从近几年公安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经济犯罪发案数持续上升,大要案持续增多,涉及金额越来越大。如2004年破获的“**”特大骗*案,犯罪分子通过虚开增值*专用发票实施骗*,共涉及全***个省市**户企业,涉案金额**元,*额**元。

        3、犯罪手段趋于智能化、技术化和现代化。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随着国内外各种社会信息迅速而广泛的传播,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们观念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犯罪手段更向智能化、技术化方向发展。如运用化学毒物杀人;组装定时炸弹装置进行破坏;利用麻醉药、迷幻药进行盗窃、强奸;利用医药技术、窃听技术、网络技术和遥控技术犯罪;利用气象知识、自然环境伪装、破坏犯罪现场,还有的为了犯罪后逃避法律制裁而学习法律,学习刑事侦查技术反侦查等等。

        4、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1951年,我国犯罪总数为**万件,占全*总人口万分之九以上,但是,青少年犯罪只占全部刑事案件的20%—25%。六十年代上升到了30%,而到了八十、九十年、二千年代青少年犯罪高达70%—75%,已经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严重问题。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一起被称之为当今世界三大公害,成为全球的严重社会问题,遏制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也已成为当务之急。

        5、团伙犯罪增多。团伙犯罪增多是近年来刑事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1983年开展“严打”斗争以来,全*公安机关共摧毁**个犯罪团伙,查处团伙成员**人,对稳定社会治安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从1986年以来,一些新的犯罪团伙又不断滋生,并且出现了大量的涉黑涉恶犯罪团伙,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危害。据统计,2004年,全*公安机关共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个、恶势力团伙**个。在我国,**%的犯罪案件都具有团伙作案的性质。大部分团伙虽不完全具备有组织犯罪的特征,但却逐步为向有组织犯罪方向发展作准备,在一定条件下,或演变为有组织犯罪集团,或在经济利益诱惑下,成为某个有组织犯罪集团的下属组织。

        6、流动人口犯罪成为突出问题。八十年代末开始形成的“民工潮”使流动人口犯罪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社会治安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在公安机关登记的暂住人口已经达到**,*市处理犯罪人员总数中外来人口所占的比例,1980年是**%,1988年是**%,到1995年已高达**%;据**省公安厅2003年的统计,全省**%左右的重大恶性案件系流窜犯所为;在**某些城市,查获的违法犯罪嫌疑人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竟高达**%。流动人口作案的内容多以杀人、盗窃、抢劫、卖淫、嫖娼、制黄贩黄、贩毒等犯罪为主,他们往往以地缘或亲缘为纽带结成团伙实施犯罪。

        7、抢夺、盗窃、诈骗等多发性侵财性案件成为群众关注热点。“双盗”、“双抢”、街面诈骗犯罪活动已成为近年来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据统计,造成全*及各地刑事案件总体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多发性侵财犯罪案件的拉动。2004年,全*公安机关共立刑事案件**起,比2003年上升**%,其中侵财犯罪案件**起,比2003年上升**%,盗窃案件上升**%,抢夺案件上升**%。

        (二)社会丑恶现象泛滥、乱点膨胀、矛盾突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开放,国门洞开,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颓废文化及淫靡的生活方式渗透到我国,导致社会上“黄赌毒”等各种丑恶现象诱发因素的激增,蔓延机遇扩大。一些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聚集地、大型农贸市场以及重点交通枢纽等治安秩序较差的地区,卖淫嫖娼、赌博、吸毒贩毒、制黄贩黄等社会丑恶现象滋生蔓延,诱发犯罪;近年来大街小巷出现的桑拿按摩、洗浴中心、夜总会、练歌房、咖啡厅、酒吧间等娱乐场所以及色情网站更是成为淫秽色情表演、卖淫嫖娼、吸食毒品的主要场所和渠道。在一些赌博活动猖獗的地区,一到开赌之日,人们趋之若鹜,沉迷其中,形成“农民有田不耕,工人有工不干,干部无心上班,教师无心教学,商人无心经商,学生无心上学”的状况,助长了不劳而获的思想,并给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同时诱发国家公职人员贪污腐败、挪用公款、徇私枉法等职务犯罪。在毒品犯罪方面,也是日呈扩大之势,毒品先是自我国西南边陲的*、**涌入国门,随后四川、广东等地相继出现了严重的毒品泛滥现象,接着,毒潮就不断向内地渗透、蔓延。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全*绝大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为毒潮所侵袭。目前,吸毒人员已遍及1972个县市,占全*县市总数的**%,在整个中华大地,已经很难找到一块未受毒品污染的净土。“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犹如洪水猛兽,在冲击着社会道德堤坝、吞噬着人们精神家园,价值观的混乱、行为的无序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三)群体性事件不断上升、规模扩大、行为激烈。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社会的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因经济利益诱发的人民内部矛盾也日益增多,加上有的地方因官僚腐败,执行政策有偏差,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不断引发新的矛盾,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扩大。主要特点有:

        1、总量越来越大。1999年至2004年,全*公安机关参与处置的群体性事件年平均增长**%,参加人员年均增长**%。

        2、规模越来越大。前几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一般都在**人,多的**人,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两个单位。近两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数百人参加的已经比较常见,**人或**人以上的也呈增长之势,并且出现跨单位、跨区域串联行动的现象。

        3、组织越来越严密。绝大部分群体性事件都有组织者、策划者或骨干分子。他们有的台前充当“群众代表”,直接组织煽动闹事;有的隐藏在幕后指挥和出谋划策。

        4、行为越来越激烈。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较多地出现了集体围堵党政机关、堵塞交通、械斗等过激行为,有时还出现打砸抢等违法犯罪活动。如2004年**月**日,**城区因临时工冒充公务员殴打进城务工人员,被个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引发了一起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数百人将区政府大楼围堵,并砸烧警车和冲击区政府,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5、情况越来越复杂。群体性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往往易引起一些不明真相地围观者地同情和支持,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从中煽风点火,往往会促使事态扩大或升级;不同单位的上访群众,在情绪和行动上相互感染、呈仿效联动态势,致使一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集体上访事件处于多发状态。

        二、正确应对,切实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

        (一)加强社会治安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要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治安态势,正确认识当前社会治安的特点、规律、成因、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势必引起方方面面的变革,其影响的深度与广度是以前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必将对社会治安发生作用,影响社会治安的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因此,作为公安机关必须把对社会治安的研究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历史背景中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找出市场经济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治安变化与发展的特点、原因与规律,为建立新的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社会治安预防与管理体系提供充分科学的依据。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将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略任务和目标以及对策纳入社会经济和发展规划之中,并与之同步实施。如果只顾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不加强社会治安工作,就可能导致社会治安秩序混乱,付出巨大代价,造成严重后果。

        (二)注重法制建设,做好教育疏导工作。公安机关要对自身现有的法规不断地进行清理,该修改的修改,该废除的要废除,注重对社会发展形势的适应,注重对国家经济制度及运作的保护和服务。同时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要加快有关政策法律的出台,尽快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有关管理体系和保障、服务体系,减少各种社会问题。进一步理顺价格、工资、劳动、人事、医疗保险等关系,减轻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平衡感、失落感,避免和减少抵触和对立,甚至严重不满的情绪,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清除由此而引发的隐患,防止矛盾激化引起的犯罪案件。要严格守法和执法,树立执法威信,密切警民关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干扰,杜绝以权代法、以情代法、以钱代罚、地方保护主义等。不断加强社区警务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进家庭、进企业等活动,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使学法、懂法、守法、执法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强化基础工作,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公安机关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基础工作抓起,顺应形势发展,做到长远规划,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一是要不断加强基层派出所建设。基层派出所是维护社会治安的前沿堡垒,要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派出所建设的意见》,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释放警力充实到基层派出所,解决派出所警力不足问题。同时,充分考虑公安工作的延续性和社区警务工作长期性的特点,保持社区民警的相对固定,在领导精力、政策导向、制度设计、机制建设上切实向基层倾斜,逐步实现重心下移、保障下倾、警力下沉,切实增强基层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基层预防、发现和控制打击犯罪的能力。二是突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硬件建设,改革警务模式,构建布局合理、整体联动的快速反应体系;加强“三防”建设,警民一体,统筹规划,构建结构严谨、攻防兼备的治安防范体系;完善高危人群、危险物品、重点行业三个管控系统建设;完善综合信息预警、劣迹人员预警、不安定因素预警三个控制系统建设。认真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途径,不断发展和完善群防力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偿与义务相结合,以有偿为主”的群众性治安组织体系。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自身的安全防范,有效地发现犯罪、预防犯罪、减少犯罪,使防控体系网大眼密、无懈可击。要充分发挥社区管委会、居委会、村委会、治保会及护厂队、护村队等基层群防组织的作用,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守楼护院、邻里互望、夜间巡逻以及对违法青少年的帮教、控制工作。严格对危险物品、复杂场所的治安管理。尤其要加强对枪支弹药、民用爆炸物品等其他危险物品的管控,严格生产、销售、储存、使用责任制。加强对旅馆业、桑拿按摩、洗浴中心、夜总会、练歌房、咖啡厅、酒吧等复杂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做到保护合法,限制非法,取缔违法,打击犯罪。坚决查禁赌博、淫秽物品和吸贩毒品、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逐步消除流动人口带来的治安负效应。继续强化外来人口专职管理队伍职能,切实发挥作用,掌握全局。按照“以房管人”的思路,强化租赁房屋管控,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发挥社区民警作用,强化考核,硬性要求,对管辖区域内的外来人口必须到达熟悉情况、控制动态,对出租房屋、外来人口登记率、办证率都要达到100%。坚持走“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方法,发挥居委会、用工单位等管理触角作用,从综合治理、经营资格等方面进行限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以人为本”、“服务为本”,各部门齐抓共管,保护外来人口合法权益,正确引导,解决困难,发挥外来人口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安定因素。

        (四)强化破案打击,提高攻坚能力。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必须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根据当前形势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提高发现、揭露、打击犯罪的能力。一是坚持“严打”方针,不间断地对犯罪活动进行严厉打击。坚持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强化防范管理相结合、日常工作和专项打击相结合、发挥刑侦主力军和整合警力协同作战相结合、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紧紧抓住破案攻坚不放,把加强破案工作作为增强打击力度和重要环节来抓。二是强化现行犯罪实时打击。对一些影响较大的严重暴力犯罪案件、黑恶团伙犯罪案件等,要组织优势兵力,快侦快破,一网打尽。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大工作力度,力争使现行抢劫、抢夺、入室盗窃、盗窃机动车、诈骗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多发侵财案件的破案率有明显提高,发案升幅明显回落。三是强化刑事犯罪动态分析。要大力强化以指挥中心为枢纽的情报体系建设,整合各部门的情报信息源,营造具有公安特点的“信息超市”,强化情报信息的分析研判,增强实战应用效能。四是强化破案追逃工作力度。要把公安机关“破案追逃”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经常性的工作和制度化运作上来,立足当前刑事犯罪现状及趋势,及时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科学地组织侦查破案和打击工作,提高破案效能。五是强化案件评判制度建设。要严格落实执法质量考核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严格有效的执法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打击处理的有效性。

        (五)不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当前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大量存在的实际,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反恐、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处置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公安机关一方面要强化情况信息工作,及时做好相关工作,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党委、政府分忧;另一方面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不要随意把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推到群众的对立面,同时要慎用警力警械,防止矛盾激化。

        (六)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公安队伍是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主力军,作为公安机关要提高驾驭社会局势的能力,就必须建立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战斗力。一是强化学习教育机制。加强队伍的学习教育,是提高队伍政治素质、宗旨意识、法制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树立公正、文明执法观念的有效手段。 二是强化规范管理机制。要按照队伍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队伍的目标管理、量化管理和考试考核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规范民警的工作、生活、学习。要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套公平公正、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工作机制,让“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在队伍中积极营造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针对当前民警八小时以外管理薄弱的情况,除强化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外,还要积极探索研究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三是强化练兵强警机制。公安部部署的“大练兵”活动是公安机关提高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体能素质的重要措施,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并建立一套长效的练兵机制,不断推进新时期公安队伍训练工作向规范化发展,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是强化科技强警机制。当前是信息化的社会,要适应信息条件下的公安工作,必须强化公安科技建设。五是强化从优待警机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从经费、警力等方面强化保障。同时要积极抓好从优待警工作,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民警,努力帮助民警解除后顾之忧,保持队伍旺盛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县公安局刑侦工作科学发展观经验交流
  • 下一篇:抢抓机遇谋发展 强基固本保平安——县公安局三基建设经验材料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