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马路的三十年情缘——公安民警征文
1970年,我初中毕业,被直接从学校招入了市公安局,分配到当时的交通大队。从**到**直到如今工作的景区大队**中队,我的工作经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共同前进的。三十年来,我看到了太多的变迁和进步,体味着公安交通管理工作飞速成长的喜悦和兴奋。时距1978年已是30年之久,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巨变的1978年离我是那么遥远。今天在这里我就想谈谈,在这三十年中我所见到的一些变化:
一、装备的变化
1978年,虽然我已参加工作多年,但总觉得变化不大,基本上是“一个路口,一个岗亭,一盏交通信号灯,一把阳伞”。打红灯、绿灯还要靠手扳,不过话说回来,那时路上的车也很少。当时普通民警都没有交通工具,只有中队长才有一辆江陵100摩托车,算得上是硬通货了,就连后来的*厅长当时也只有一辆边三轮。那个时候,民警只是驻点管理,没有什么机动性,遇到个刮风下雨只能就近找个地方躲躲,有时要去六和塔、九溪执行警卫任务,就只有求助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四路公交车搭个顺风车。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家的实力明显得到了加强,我们的装备也不断得到了改善。80年代初,各单位陆续配发长江边三轮、嘉铃摩托车,到了90年代车辆的变化速度就更快了,摩托车从本田到雅马哈,排量从125到250,警用车辆更是日新月异,从长安面包到桑塔纳,再到现在的尼桑皮卡巡逻车。车辆的变化不仅提高了民警的机动性,也保障了民警的生命安全和执法效率。那时我们身上既没有对讲机,也没有手机,一旦出现情况,根本无法联系。一次九溪有个警卫任务 ,因为交通不便,我提前赶了过去,但由于警卫任务临时改变了路线,无法通知我,使得我傻虎虎地等了二个多小时。当时就算路线不变,我也无法得知任务的执行过程,必须目不转睛地盯着路面看。而如今的民警通过对讲机可以随时相互联系,了解路面的最新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现在每次上路,不但在摩托车中携带有单警装备八件套,还要携带录音笔、数码相机等高科技装备。这些装备有的是保护我们民警不受伤害、确保民警执法安全,有的是用于民警调查案件、保存证据,还有的是防止民警被恶意投诉、维护执法的严肃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对一线公安干警的关怀。
二、干警队伍的变化
三十年来,老的民警退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民警来了一茬又一茬,只是让我感到交警的门槛越来越高,队伍的素质越来越好了。改革开放以前,我的师傅他们中许多人是从其他各行各业转过来的。文化水平不高,素质有高有低;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进入警队的大多是部队复员军人、转业干部,这些民警纪律素养较高,但文化素质相对薄弱。到了87年,当时新建**中队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硬件设施,成为支队的新警上岗前的培训基地。90年**第一届交通专业的警校生毕业分配到队,中队里的业务素质一下子强了不少,到九十年代末期交通专业大专生、本科生的陆续分配,甚之有的研究生也报名加入我们的队伍,更使交警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飞跃。如今我们中队的干警,不但人人会操作电脑,而且7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现在青年民警一有空闲就忙着读书充电,努力学习公安交通管理的各项先进技术。队里的民警已经再也不是只会路面疏导指挥的体力民警,而是掌握了从路口的渠化、信号灯的设置,到长假的卡口分流、停车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各种技能的新型民警。在如今的交警队伍中,像我这样文化程度低的老民警真算是老古董了。这无形中给我们这些老同志增加了的许多压力,也是鞭策我们努力学习,加快掌握新事物、新技术的动力。
三、工作环境的改变
78年那会儿,社会上还没有什么私家车,路上除了解放牌卡车、就是红旗牌轿车,难得有几辆皇冠算是好车子了。那时候站在西山岗的岗亭里一天看到的车子屈指可数,如果有个7、8辆车的车队开过,路人都会侧目相看。**风景区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就连人影都难寻了。从来就没有想到有一天会碰到“早晚高峰、停车难、行路难”这些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买车的人越来越多了。90年代马路上的车子开始多起来,样式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到了2002年以后,随着王国平书记“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整体理念的提出,**的私家车牌放开,市区的机动车以每天200多辆的速度开始增加,短短六年全市机动车总数就翻了两番。尤其是旅游事业的兴起,**作为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每年都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如何保持景区交通的畅通和广大游客的安全,成了我们的主要任务。这几年在我们**中队的辖区内,马路在不断地拓宽和新建,还先后开通了九曜山、五老峰、吉庆山、梅灵隧道,但道路总是跟不上车辆增长的节奏。车子多了、马路堵了,我们交警的工作强度也就上去了。过去下午五点多就可以结束的晚高峰,常常被硬生生往后拖延一个多小时,节假日更是要到晚上七、八点钟;这次国庆几天长假中,我们中队的民警就从早到晚,连续在路上工作十几个小时,虽然一天下来很疲劳,很辛苦,但是想到我们的工作给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了方便和安全,感觉还是很值得。
四、服务理念的改变
过去做交警一本罚款单、一支笔就可以上路了,因为那时的交警主要工作就是围绕着处罚违法。我开始做交警那会儿,**人对交警有个“娘舅”的俗称。意思是看到交警就好比看到自己的娘舅一样,不但要阿谀讨好,必要时时还要“朝贡”一下。那时大家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相关的法律也不很健全,给了交警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不但可以随意扣证、还可以扣车;当时在司机眼中交警就像掌握生杀大权的判官,又怕又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项法律的日益完善和多项旨在提高交警素质、提高执法水平的活动的开展和推进,交通民警的执法规范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时1995年交警开展学济南交警活动以来,在广大交警中为民服务的理念日益加强;以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以真心诚心爱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成了广大干警的座右铭。我们将刚性的法律法规,用人性化的宣传、教育手段来文明执行,从警民关系、社会和谐的高度,转变执法观念,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狠抓落实、真抓实效,队伍变了样,群众自然刮目相看;改革使交通管理工作不断向人性化、民主化、法制化靠近,服务民生已经成为交警队的第一要务,“娘舅”这一称谓也将一去不复返了。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亲眼目睹了**交通管理工作的巨大变化和发展,从手动交通信号灯发展到电子控制信号灯遍布成百上千个路口;从徒步、自行车巡逻发展到机动车、摩托化巡逻管理;从人工手势指挥疏导发展到电子眼监控科技化管理;从有限的几部电话通讯发展到对讲机、手提电脑、电子监控融为一体的现代化交通指挥网络。可以这样说,**交警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科学、从一般到规范的艰辛历程,走出了一条科学强警、改革创新和依法管理之路。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车会更多,“行路难、停车难”的交通两难问题仍会是困扰我们这座城市的难题;交警的工作艰难性、复杂性仍会不断增加,做为一名在一线工作了三十八年的老交警我责无旁贷。我深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会战胜各种困难,为**城市的发展创造更加安全、畅通、文明、有序、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