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公安局全力推进社区警务室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为深入推进全县社区警务建设,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州**县公安局以社区警务建设为依托,以和谐警民关系为目标,大胆创新,并结合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积极采取熟、防、疏、情等措施,全力推进社区警务室建设。
立足一个“熟”字,当好辖区“活地图”。一是勤走。社区警务室民警民警经常到辖区走村串户,了解掌握辖区的地形地貌、建筑布局、人员结构、重点要害部位等基本情况。向群众公示介绍警务室的工作、任务、职责等,加深群众对警务室工作的认同和理解。二是“五必到”,即重点单位必到,案件高发地段必到,治安复杂地段必到,有治安隐患的居(村)民区必到,公共复杂场所必到。三是“五必访”。即刑释解教人员必访,外来人员必访,闲散青少年必访,群众发生矛盾必访,居民留言求助必访。通过勤走、勤记、勤听、勤问、勤看、勤查、勤访、,使群众知警率和辖区熟悉率达到90%以上,社区民警对重点村组做到“见人知名、提名知情”,成为辖区“活地图”。
紧扣一个“防”字,警民联动保平安。要求将开展群防群治作为民警的主要工作,构建警民联动、“巡、守、警、联”相结合的立体群防群治防范体系,使辖区可防性案件发案率同比大幅下降。一是“巡”,强化治安巡逻密度,打击现行。警务室民警坚持每周开展治安巡逻,加强易发案地区的治安巡查,加强社会面控制,及时发现和打击现行,形成制度,常抓不懈。二是“守”,信息主导勤务,有的放矢。警务室定期召开案情通报会、警营开放日、大走访等活动,及时分析研判辖区治安状况,找出案发的高风险区和时段,有重点地蹲点守候,力求抓获现行。三是“警”,超前预警,警示群众。警务室依托案件信息研判平台,及时综合分析本镇周边地区和周边乡镇发案特点及作案目标、时间、规律等信息,采取广播、黑板、通报、走访等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警示群众加强防范。四是“联”,组织邻里守望,户户联防。针对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时常无人照看,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的防范盲点,社区民警走村串户,组织开展户户联防,提示邻里间外出互相打招呼,代为守望,相互照顾,发现可疑人员及时报警。
抓好一个“疏”字,化解矛盾促和谐。把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减少犯罪和不安定因素、促进镇村社会治安稳定作为社区警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同基层治保组织的密切联系,指导村组干部注重信息收集反馈,不断深入农户了解掌握社情民情,畅通信息渠道,做到“三个绝不放过” 和“三个严防”:即发现可疑的人员绝不放过,发现家庭、邻里矛盾纠纷苗头绝不放过,发现违法乱纪、伤风败俗的事绝不放过;严防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严防发生危害稳定的恶性事件,严防发生赴省进京上访案件。对发现的纠纷隐患苗头,民警提前介入,坚持讲情与说理相结合,帮助当事人分析矛盾原因,讲解政策法规,及时疏导情绪,化解矛盾。
围绕一个“情”字,服务群众塑形象。把警民和谐、群众满意作为努力的方向和终级目标,在公安工作的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一是配好一套便民利民的小工具。在警务室内统一设置接待群众用的笔、纸、凳子、饮水用具等便民服务设施,摆放相关申请表格以及办事须知等便民服务资料,力所能及地为办事群众提供方便。二是记好一本服务百姓的流水账。要求民警在走访群众过程中随身携带日记本,随时记载群众的点滴要求,并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对 “五保户”、特困户、低保户、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对象,坚持定时登门看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做好“五小事件”。要求民警从细微处做起,通过微不足道的小事换取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以贴心的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融洽了警民关系,拉近了警民距离,树立了实干勤政的良好形象。
突出一个目标,“想尽千方百计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五勤”:一是勤走。坚持走进社区,走进百姓家,走进治安复杂地段,走进列管单位和家庭。二是勤看。走进社区当中,注意查看可疑迹象,可疑人员,随时进行盘查,从中发现犯罪线索。三是勤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对发现有价值的情况,对新掌握的重点人员等情况,都及时做好记录。四是勤问,对刑满释放人员和劳教释放人员,对“五种人”监管对象,对重点人口的活动情况做到勤了解。对发现的可疑人员和暂寄住人员勤盘查,对群防群治组织的工作情况勤过问。五是勤听。深入社区到群众中去,倾听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管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