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关于新农牧村建设中消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0年09月02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工作作为一项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6月份,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建设部、农业部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任务和职责做出了明确要求。农牧村防火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农牧村消防基础设施薄弱、防火安全意识和条件较差等瓶颈性问题严重制约着农牧村防火工作的发展,由用火不慎、小孩玩火、液化气管路老化等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再加上农牧村距离县城距离较远、道路条件差、没有足够的消防水源等因素,甚至会发生“火烧连营”的惨状。

        俗话说:“贼头百次不空,火烧一次净光。”当前,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如何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自然成了当前消防部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深入辖区进行广泛调研和思考认为:

        一、当前农牧村消防安全现状

        (一)、火灾隐患突出。 藏族习惯于游牧生活,大多数农牧村为牧民自发建成的村寨,缺乏整体规划,房屋的建筑耐火等级极低,且防火间距和消防车通道严重不足。大多数房屋为土木结构建筑,室内加上木地板和墙柱装修,再加上用材草生火做饭、取暖添炕、电气线路没有穿管敷设;室外紧挨房屋堆放大量的材草、谷物,冬季风干物燥,安全隐患突出,大大增加了火灾荷载,提高了火灾发生的几率。

        (二)、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随着近年来科技文化知识下乡、消防知识宣传教育,农牧村的消防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许多农牧村(包括个别乡镇)只注重发展经济建设,往往忽视了消防安全,归根结底就是消防意识淡薄。一是对消防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数村民认为消防工作就是打火(灭火、扑火),不着火就永远用不着消防队,甚至连火警电话是“119”都不知道;二是防火意识不强。平时不注意防火,随意乱扔烟头、私自乱拉乱接电线、铜丝代替保险丝、小孩玩火管理不严、电器和燃气具使用不规范等。三是消防法律意识淡薄。在乡镇街道两侧,不经消防安全检查许可,擅自开设小作坊、小旅馆、小饭店等公众聚集场所,必要的消防灭火设施、应急照明装置都没有配备,甚至连灭火器都没有一具,更别说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参保了,对旅客的人身安全毫不负责任。

        (三)、消防规划落后,消防力量短缺。 几年来,借助十一五消防规划的实施,尽管消防工作在农牧村有所发展,大部分乡镇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城镇总体规划,但没有做到城镇建设不能与消防工作协调、同步发展,消防基础设施仍然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消防队伍、公共消防设施(水源)短缺、匮乏,没有必要的灭火设施和装备,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旦发生火灾,仍然依靠原始的锅碗瓢盆、扫帚铁锹等方法灭火,往往致使火灾不能在初期阶段得到有效控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甚至会发生火烧连营的情况,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农牧村火灾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对于目前,农牧村消防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和研判,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重视不够,消防经费投入不足。我县是以藏族为主,汉、回等民族聚居的纯牧业县,其中牧业人口2.6万人,没有大型的厂矿、企业,财政困难,消防投入力度不大,把有限的经费主要用于解决民生、稳定、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其他重要方面,而忽视了消防安全也是事关民生、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消防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目前由于受编制限制,消防大队现役干部只有两人,主要担负城区消防监督执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政府专职消防队的执勤训练与抢险救援、重点单位的监管、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等各项工作,一个人要身兼数职,所有就没有充沛的精力经常深入乡镇和农牧村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由于受地域限制,新闻媒体的消防宣传不能较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村民文化素质较低(个别连自己的名字怎么写都不知道)的局限,电台、报刊、网络在农牧村的延伸作用不太明显,再加上大人忙于草山放牧而忽视了对小孩子的管理,导致小孩玩火、开荒烧山等引发火灾的行为时有发生。大部分居民开设小作坊、小旅馆、小饭店等公众聚集场所,必要的消防灭火设施、应急照明装置都没有配备,甚至连灭火器都没有一具,更别说公众聚集场所要在开业使用前要经过公安消防机构审核、验收或者消防安全检查了。

        (三)、消防安全责任意识不强。由于大部分农牧村、乡镇距离城区比较远,个别乡镇(村)领导对消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片面的认为: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就是政绩,所以忽视了消防安全工作的存在。尽管从火灾情况统计上看数量惊人、不容乐观,安全工作形势严峻,但要具体到某一个乡镇、单位、村庄来说,发生火灾的几率和次数都比较少,所以就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长期抱有侥幸心理,也就缺少了防范于未然的思想准备和意识。

        三、加强新农牧村消防工作的几点思考

        俗话说“致富千日功,火烧当日穷”,所以,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牧村消防工作,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实施的重要保障。

        所以,笔者经过调查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有效地推进新农村消防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一)贯彻落实消防安全领导责任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第二条、第三条、第二十三条之规定,要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把农村消防安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年度计划,做到消防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县、乡(镇)、村成立消防安全工作领导机构、配备专(兼)职防火人员,组建义务消防组织、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并实施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综治、公安、发改、民政、财政、建设、农业等部门应当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各司其职,消防部门加强对农牧村消防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并指导基层派出所和村委会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建立健全消防工作管理、责任、保障、考评机制,将消防考核成绩纳入年度考核范围,齐心协力营造“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的消防工作机制。

        (二)、努力改善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安全环境。一是建立适应农牧村特点的应急救援体系。一是落实小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结合农牧村整体搬迁改造、牧民定居工程,将村民住宅及乡镇企业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等建设纳入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使消防工作与乡村道路、能源、水里、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的同步进行和实施;二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消防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以及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建立志愿消防队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开展群众性自防自救工作。所以,各乡镇、村应当因地制宜依托村民委员会、民兵、治安联防等组织建立多种形式的志愿消防队或者义务消防队,依托新农牧村规划建设之际,划拨和争取经费,购置必要的手抬机动消防泵、水带、水枪等装备,配备消防桶、防火钩、灭火器、消防锹等常用的灭火工具和器材,并定期组织灭火应急演练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并逐步形成村村联防、分片协同的农村灭火应急救援机制;三是加大对易燃建筑群(村)的改造,从根本上改善村镇消防安全条件和村民生活环境。

        (三)、强化消防宣传,消除隐患,确保安全。一是多部门联合协作,加强消防宣传。依照《消防法》第六条之规定,政府、村委会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充分发挥新闻、民政、农业、司法、教育、文化、旅游、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各方面的作用,将农村寻传教育纳入普法规划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中小学素质教育、创建文明村镇、平安村镇和评选文明户活动之中;积极培养双语宣传骨干,编排适合当地实际的消防文艺节目,分别在农牧收获季节、森林和草原防火期间、重大节日以及火灾多发季节,进行防火常识、灭火机能宣传,不断增强农牧区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二是强化派出所的消防监管职能。《消防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公安派出所可以负责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公安派出所应当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加大专(兼)职民警的培训力度,促进派出所严格履行职责,坚持依法治火,落实分级管理原则。三是推动乡镇级公众聚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和乡镇企业等重点防火和“三合一”、“城中村”火灾隐患的排查整治,坚决预防重特大活在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同时要组织干部带领村民开展防火自查自纠、清理柴草堆垛,规范用火用电用气操作,不乱拉乱接电线,依法治理违法存储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依靠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工程和河流、湖泊,开辟消防水源,有效改善农牧村的消防安全环境,有效防止“火烧连营”、“烧树毁林”的恶果发生。

        综上所述,农牧村消防工作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广大农牧民群众为主体,以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为基础,以落实农村消防安全责任制为主线,以提高农牧村活在防控水平为目标,加强农牧村公共消防设施规划和建设,推动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为新农牧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消防安全环境。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某区农村消防工作的调研报告
  • 下一篇:加快消防监督执法建设步伐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安全保障能力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