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矛盾的日益复杂化,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已成为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因素。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要准确认识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客观规律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及时有效的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积极稳妥的将事件平息在初始阶段,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障社会和谐。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实战中的策略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初始阶段的处置策略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积累的结果,是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一旦发现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或迹象,要迅速组织力量,研判情报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充分做好处置准备。
(一)广辟渠道,精准研判信息。《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任何一起群体性事件都是有起因或条件的。在事件发生初始阶段,公安机关要在提前预测,搜集信息,明确重点的基础上,迅速抽调精兵强将,采取公秘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听、问、查、访等形式,深入一线了解事件起因、缘由及为首人员等基本情况,判明事件性质,努力挖掘深层次、预警性的情报信息,特别是事件有可能激化、扩大的预警性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内向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报告,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快速反应,维护现场秩序。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要迅速调集应急处突队伍赶赴现场,按照既定的应急方案,做好局面的先期控制或紧急状态下的局部区域的管控,不使事态蔓延、恶化。同时,要提高公安民警在现场的管事率,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密切掌握现场情况,维护好现场秩序,稳住局势。*年*月*日上午8时许,我市**民工程*在*煤矿施工时被石头砸伤头部,送至**市中心医院脑外科抢救,*时*分,程突发呼吸心跳停止死亡。矿主为转嫁煤矿事故的危机,挑动亲属及部分煤矿职工共50余人聚集在市中心医院,先后砸坏脑外科门桌及部分办公办公设施,情绪激动。事发后,我局主要领导迅速调集警力赶赴现场,维护秩序,揭穿矿主阴谋,教育说服群众,很快平息了事端。
(三)靠前指挥,形成高压态势。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现场情况瞬息万变。公安机关要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统一指挥下,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根据现场情况变化,及时部署调整应急措施。总的原则是“立足‘武力’解决,力争和平解决”。就是凡事要往最坏处着想,朝最好处努力。处理任何事情,最终是要解决问题,力争解决不掉就要准备采取“武力”解决,但一定要朝着和平解决的方向努力,要通过“高压”态势促成和平解决。*年*月*日,我市**县**镇以**、**发为首的两伙地方势力,为垄断经营“**高速”第*标段高速公路沙石材料供应市场,双方下达“武力”解决战书后,各自邀约刑释解教、负案在逃及社会闲杂人等*余人,手持凶器准备伙拼。**县公安局获悉后,县局主要负责人迅速调集警力赶赴现场,在距离现场*多米处截住**发一方车辆,控制为首闹事人员,现场扣押车辆*部,抓获骨干成员*名,收缴钢管、砍刀若干。在公安机关的高压态势下和**镇主要领导的配合下,刚柔并济,在第一时间内平息了事态。
二、对峙阶段的处置策略
(一)劝说化解,攻心为上。劝说化解最关键的问题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找到关键、核心人物。任何一个群体性事件都有一个核心人物,在群体性事件初始阶段,最有效的化解方式就是通过信息,迅速找到相关的核心人物,以对话或谈判等方式,解决相关问题,事件的处置就会峰回路转、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话、谈判期间,现场民警要坚持文明执法,并通过自身的言行来说服、感染参与闹事群众,逐步消除对立情绪,缓解僵持对立局面。今年6月25日,我市**市公安局在处置**非正常死亡的事件中,死者家属准备从****家族召集**人闹事,**公安局在了解到市人大副主任、劳动就业局局长与死者同村同组,且在家族中威望较高,及时找他出面协助做好善后工作,赢得了化解矛盾的主动权;参与处置的民警始终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通过工作最终说服家属,将尸体抬回殡仪馆,较好的控制了事态的扩大蔓延。
(二)营声造势,及时取证。“造势”。就是宣传。在劝说化解、政治攻心效果不明显,现场气氛异常活跃,参与人员有躁动迹象或聚集人员逐渐增多时,要迅速通过新闻媒体、现场宣传车、发传单、告市民公开信等方式广而告之,营声造势,从心理、阵势上予以震慑,迫使现场事态不扩大升级。同时,要讲究一定策略造势。俗话说“打架不如和架”,本来没有调用警力,但“兵不厌诈”,有时要讲我们已经调集警力,营造成大兵压境、势不可挡的态势。“取证”。只要发生群体性事件,不管现场有没有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采取各种手段留下现场声像资料。“降温”。就是不能用话语刺激聚集群众,特别是不明真相的人,更不能与别人去争,否则现场“温度”只会越来越高。人越来越多时,要迅速加强外围的交通管制。其次,可以采取疲劳战术“降温”。时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必要时,根据现场联合指挥部的意见,用大量的时间与之周旋;但白天一般不采取措施,通常在凌晨时刻采取行动。今年*月*日*时*分许,我市**区**公路(省道)**砖厂附近一辆农用车与一辆单轮摩托车同向行驶相撞,造成摩托车驾驶员**倒地后死亡。事后,死者父亲情绪激动,强行将运尸车的钥匙抢走,并组织人在公路上搭起帐棚,架设灵堂,堵塞交通。在市局交警部门、镇政府领导及村组干部多次做工作,其拒不配合的情况下,市区两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处置。在多次法制宣传无效后,于次日凌晨零时,组织警力*余人,将为首闹事人员强行带离现场给予行政拘留,将尸体移至殡仪馆保存,拆除灵堂帐棚及路障,成功将堵塞了*个小时的交通秩序恢复畅通。
(三)把握时机,果断出击。事情还没有发展到打砸抢烧的时候,主要方式是做工作。一旦发生“打、砸、抢、烧”,包括冲击党政机关、堵门堵路、抬尸闹丧等过激行为,就要及时动用警力和武器警械,强行制止。总原则就是要做到胸有成竹,不动则已,一动就要一剑封喉,一定要把事态彻底平息。重点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力量要充足,预案要充分。要按照2:1以上的实力比例调配力量,绝不能搞“添油战术”;二是抓捕要快速,驱散要迅猛。在事件处于对峙僵持阶段时,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及时组织精干力量,组成小分队以着装和便衣等方式,快速抓捕现场发现的核心骨干和违法人员,捣毁其幕后组织机构,使参与闹事人群处于群龙无首状态,为后期行动奠定基础;三是时机要选准,目标要统一。就是在处置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时,要充分抓住闹事群体力量较弱、少数群众有所动摇或部分群众比较疲倦、轮流吃饭等时机,根据现场地形,灵活采取“列阵突击、一线平推”、“围三缺一、网开一面”“中间突破、两翼卷击”等战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力驱散闹事人群。
三、善后阶段的处置策略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现场平息不等于事件得到彻底解决,关键是要做好后续工作,铲除病根。
(一)发布信息,公开真相。事件平息后,公安机关要在第一时间起草并发布新闻通稿,公开事件真相。新闻通稿要字斟句酌,应该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抽象,哪些具体;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要讲究艺术,讲究策略,总的原则是,既不能无言无语,也不能千言万语,更不能胡言乱语。对涉及面广、负面影响大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要组织专班持续进行深度报道,以产生更深的影响力。
(二)宣传教育,防患未然。对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要分清层次,情节轻微的要加强批评教育,上门做好有关政策的解释和法制教育工作,使群众懂得表达意愿的正确方法、要求权益选择的合法手段,使广大群众了解政策,消除思想疙瘩。
(三)依法处理,以儆效尤。群体性事件平息后,公安机关要坚决依法追究群体性事件中发生的一切违法行为,绝不能事后不闻不问,甚至不管。不打击、不追究、不处罚事件中的违法行为,最直接的恶果是反面的“示范效应”,让别人群起效防,最终使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对事件的主要挑动者和核心成员,要彻底摸清其动机,根据其动机来使用不同的处罚。对于插手群体事件的敌对分子,对蓄意制造事端的幕后操纵者和实施打砸抢的违法犯罪分子,要依法严厉惩处,形成威慑。
(四)排忧解难,疏导情绪。对群体性事件中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分门别类,认真梳理,属正当合理要求的要尽快加以解决,兑现承诺,取信于民,真正化解群众的不满情绪,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要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属于群众误解的,或因客观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讲清道理,做好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防止反复。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