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教人员教育工作 提高教育挽救质量
我所于*年*月建所,*年*月开始收容劳教人员。近年来,在建所时间短、硬件条件差、教育工作起步慢、师资力量弱等困难条件下,认真贯彻落实劳教工作方针,突出教育主业地位,立足现有条件,抓好四个保障,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挽救质量。去年,在全*劳教人员《法律常识》课程统考中,以平均成绩*分名列全省第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处理好三个关系,为推进教育工作提供思想保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注重向广大民警灌输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引导他们处理好三种关系,使他们树立“以人为本,抓教育、促稳定、上台阶”的教育新理念,澄清了部分民警中普遍存在“保证安全是大事,发展经济是实事,教育工作是形式”、“管理、生产是硬指标,教育是软指标”等模糊思想认识。一是正确把握处理安全稳定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是作好安全稳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安全稳定工作就不能长期得到保证。我们着力强化教育的基础地位,积极主导民警以教育工作为主业,帮助他们认识到既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约束控制劳教人员的行为,又要充分利用教育矫治手段促使劳教人员稳定情绪,以教育矫治成效促成安全稳定。二是正确把握处理习艺劳动与教育工作的关系。将习艺劳动作为一种教育矫治人的基本手段来定位,使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劳动矫治恶习的作用,为教育工作服务。为了保障教育时间和场地,在生产旺季,白天,各队组织部分劳教人员在文化室授课;晚上,再集中其余劳教人员利用晚讲评后1小时进行教学活动。在生产淡季,组织劳教人员在厂房或文化室补习被耽误的课程,形成以劳促教,劳教并举的挽救模式。三是正确把握处理教员与劳教人员的关系。将教员与劳教人员的关系由以往管理与被管理、命令与服从为典型特征的关系,逐渐转变为以帮助与被帮助、指导与被指导的新型关系。这样,使得教员与劳教人员之间清除了思想中的沟壑,建起了互信诚心交流的平台,使劳教人员由原来的“要我学”的消极态度转变为“我要学”的积极态度,摆脱了在教育过程中被动的现象,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健全四项教育机制,为推进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健全纪律约束机制。建所初期,由于劳教人员与强制戒毒人员混合管理,我们沿袭戒毒所的管教模式,使教育工作难以得到保障。针对这种情况,我所组织民警到省一、二劳教所、三亚劳教所和广东三水劳教所进行有关教育工作的考察学习。通过考察,拓宽我所教员的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并结合我所实际,制定了《劳教人员课堂纪律制度》、《学员奖惩制度》、《考场制度》、《学员守则》等教育方面的规定,保障各项教育工作的有序地进行。 二是健全教员培训机制。根据我所教员年龄、文化水平高,但缺乏教学经验的特点,为了提高教员的能力和素质,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健全了教员的培训机制、教案评比机制,注重落实教育的准备、授课、讨论三个重要环节。在教员授课前,规定要吃透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案,课堂认真教授,采取互动式教学(即教员先讲,学员分组讨论,最后教员总结,将疑难问题消灭在课堂上),合理安排好作业,并仔细批改劳教人员的作业。建立教员集中备课制度,统一教学进度,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疑难杂症。教员还自发地开展“说课”比赛活动,即相互听课后,相互点评。其次,注重推行岗前培训,积极组织教员参加省局举办的教师技能、心理咨询培训。同时,在教员中经常性开展教学观摩交流、优秀教员、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另外,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教授、专家到所讲课近*人次,有效提高教员的能力和素质。 三是健全教育考核机制。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了《大队月份教育工作落实情况考核表》和《年度教育工作考核评分表》。月初,教育科根据上月的教育工作计划,检查各队教育工作落实情况,并依据检查的结果,通过《大队月份教育工作落实情况考核表》进行量化百分考核,评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次。对于不合格的,所部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年末,依据大队每月教育工作落实情况的考核结果,开展评选“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活动,有效地激发了教员队伍的活力。 四是健全教育奖罚机制。对课堂纪律表现好的劳教人员,在当日晚讲评时给予口头表扬,特别是表现突出的可以根据计分考核的有关规定,给予适当奖分。对违反课堂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态度差等劳教人员予以相关的处罚。为了激发劳教人员学习的兴趣,采取学分制管理的办法,并将考试成绩与劳教人员计分考核、升级管理挂钩。成绩优秀者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推行四种教育形式,为推进教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一是加强课堂化教育。课堂化教育是劳教教育的主要形式。我所在课堂化教育中,紧密联系劳教人员的实际,以提高劳教人员的思想觉悟、文化程度为重点,针对劳教人员的认知能力、年龄结构,分层次、有重点地安排教育内容,做到以情感人,让劳教人员产生心灵共鸣;以理服人,让劳教人员口服心服;以情感激励人,达到教育、感化、挽救的良好效果。针对我所吸毒型劳教人员多、年青趋势明显、文化程度和认知能力偏低的特点,将《出入所教育》、《基础政治教育》《分类教育》、《法律常识》、小学文化补习(三年级以下)、《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作为必考科目,设置相应的题库。每年对以上科目进行考试,考试成绩换算成学分,记入《劳教人员教育档案》,并与劳教人员计分考核挂钩。建立完善学分管理制度、课时管理制度、作业批改制度,促进课堂化教育的统一规范管理。 二是注重个别谈话教育。我所围绕劳教人员个别教育的原则、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首先,强化对个别谈话教育的认识。对个别谈话教育如何开展提出统一的要求,对记录内容、方式做了规范,改变了少数个别谈话教育主观随意性大,搞形式、走过场等现象,坚持基层管教民警每月对劳教人员个别谈话教育不少于*次,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之有物。其次,加强个别谈话教育针对性,增强个别谈话教育实效性。对所(队)级重点人、难改人员、“三无”人员、受处理的劳教人员,通过个别谈话教育的方式,使其不良思想得到转化,安心服管服教。 三是抓好典型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发觉劳教人员中间的好人好事,通过广播、墙报的形式,给予通报表扬。经常组织表现好的劳教人员交流改造经验,为其他劳教人员树立榜样。为了鞭策“后进”劳教人员,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大队及时给予表扬,并让其在晚点评时发言。此外,还邀请戒毒成功人士到所做有关戒毒方面的报告会,坚定戒毒劳教人员戒除毒瘾的信心。去年,我所邀请*名戒毒成功人士到所作报告。特别是,原三队解教学员王哲博在《南国都市报》公开戒毒,成为海南公开戒毒第一人,使广大劳教人员增强了摆脱毒魔的信心和勇气。 四是搞好分组教育。劳教人员在年龄、文化程度、认知结构存在差异,给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在实际教育中,绝不能将劳教人员简单混在一起,搞“一刀切”。针对这种情况,我所大胆地尝试分组教育的方法。首先,根据劳教人员的文化程度,将受教育的劳教人员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三个类别。其次,将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的劳教人员分别编为两个教学班。另外,在各教学班中,按照年龄分为*岁以下、*-*岁、*-*岁、*岁以上四个小组。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教人员插入各教学班中,并担任小组长,负责其他劳教人员的辅导工作。作为劳教人员,能在自己认知能力范围内接受教员的讲解,能在相当文化程度的群体进行讨论、发表见解。 四、努力改善硬件基础设施,为推进教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针对教育软、硬件设施不完善等情况,我所注重在改善教育条件上下功夫。一是购买电脑、电视、DVD、数字音响、摄像机、照相机等教学设备,进一步提升教育手段,为下步建立电教中心做准备。二是购买简易的桌椅、教材、文具等,保证课堂化教育的正常开展,让劳教人员做在舒适的教室聚精会神地听课。三是加大劳教人员教育经费的投入,由过去每人每月*元提高到*元,并做到专款专用。四是为了缓解教育场地紧张的问题,将新建的劳教人员食堂、大队文化室临时改装为教室,保证了劳教人员正常教学的开展。五是为搞好所区文化,在各队文化室设置板报、宣传栏、学习园地等,加强劳教人员的辅助性教育;购买乒乓球桌、台球桌、象棋等,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活跃劳教人员业余生活,陶冶其健康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