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浅析当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主要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0年10月26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瞩目的课题。当前由于社会各种矛盾堆积交加,造成我们公安执法环境恶化,民警执法、维稳每每遭遇不被尊重、不被理解,更有甚者被辱骂、殴打致伤致残,公安民警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大。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对警察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近些年,公安民警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失误甚至犯罪的情况逐渐增多,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警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急待解决的课题。笔者针对目前公安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认真分析其产生原因、表现及影响,提出了增进警察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警察心理问题及其危害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和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是相对生理健康而言的。健康的心理一般是指一种内心世界平衡稳定、人格健全、能以社会认可的方式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及其发展的良好精神状态。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境良好、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健全等。

        具体来说,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七要”标准:要有正常的心理过程和积极的情感;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自信心;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冷静和稳定的情绪;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要有对周围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控制能力;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警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危害。公安民警的心理问题,是指从事公安工作的民警,其心理状态由于自身或者外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所受到的影响,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范围,以致引发的某些反应与变化。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民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一是导致生理疾病。国内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调查结果表明,民警一边要全天候做好本职工作、一边要疲于应付一些“非警务活动”,其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疾病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职业。二是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和认知障碍。在长期或强烈的压力状态下,民警极易产生愤怒、焦虑、压抑、无助感等不良情绪反应。还会因过重的心理压力出现认知活动方面的障碍,表现为思维肤浅、狭窄;思维缺乏预见性和灵活性;思维缺少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自我评价不恰当等。三是导致行为偏差。心理问题易导致民警的行为发生偏差,并且行为偏差会波及民警的个人生活和工作。

         二、公安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公安工作所具有的危险、艰苦、繁忙的特殊性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一是公安工作具有高危险性。警察是和平时期的危险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我国从事公安工作特别是一线公安工作的民警随时要置身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面对各种暴力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公安工作异常危险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民警承受心理压力的必然性。二是公安工作量多面广、辛苦复杂,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国公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节假日对警察而言往往只是一种象征。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对民警造成一种沉重的身心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三是群众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警务工作的生命线。实际工作中,部分群众对公安民警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代价不以为然,对民警执法不理解、不支持,个别人甚至指责刁难,恶意举报,使民警在执法时处于“弱势”,受气、挨打,受到不法侵害后孤立无援。

        (二)个人和家庭生活压力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在个人欲望方面存在心理受挫感。作为社会成员的公安民警也有他们的个人需要,如晋职晋衔、进修深造、情感婚恋、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但经常由于一些个人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民警心理容易产生受挫感,成了挥之不去、排之不掉的心理困扰,导致民警心理不堪重负、压力倍增。二是对家庭易产生愧疚感。由于经常加班加点,民警不能与家人常相聚,分享生活,就是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有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久而久之,民警在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家庭的强烈情结,心理极易被愧疚的阴影所笼罩,难以自拔。

        (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是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状况与社会现实相比造成心理失衡。警察职业的低收入状况与其他职业的高收入相比存在着较大反差,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民警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问题。二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复杂,这就要求他们时刻得抵御社会上“灯红酒绿”、“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攀比斗富”等不良风气的侵蚀。三是尚不健全科学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警察所受到的冲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职业。不科学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容易使民警产生心理挫折,进而演变成心理问题。

        (四)自身因素是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一是身体、心理素质欠佳。高强度的工作量,对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民警身体素质不好,加之心理素质欠佳,做事力不从心,且无法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激的状态下,必将引发心理问题。二是知识、能力缺陷。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大多数公安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直接影响了民警个人的发展需要,诱发了民警对前途的担忧,滋生心理焦虑。三是人际协调能力差。从公安工作角度看,公安民警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生活中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造成了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沟通难度增加。

         三、改善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激活内在动力,解决实际困难。要进一步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机制。一要通过教育疏导、环境优化等方式,激发民警内在动力。把准民警的思想脉搏,孜孜不倦地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教育,激励民警为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肯定民警在工作中的成绩,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形成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二是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应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民警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出发点,使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二)营造压力小、效率高的工作环境。一是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要懂“指挥”。以爱护警力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配置、运用警力,杜绝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加班。二要全面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严谨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明确的责任制度,使公安队伍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从而缓解民警工作压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三要推行民警心理保健制度,实施“民警心理健康工程”,在政工部门设立心理保健部门,设置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开设民警心理咨询热线,强化民警心理素质,帮助疏导民警的不良情绪。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公安民警应交五种“朋友”
  • 下一篇:派出所民警应具备的五种影响力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