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理论调研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交通安全管理的群众性基础工作,是预防交通事故、确保道路畅通有序的治本措施。尤其是在当前交通事故频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扎实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五进”工作,大力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无疑是交警部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
一、在“五进”宣传教育的部署上要有长期性
当前,我国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交通违法现象十分突出,从而导致交通事故居高不下。这种状况,无法在短时期内加以根本解决。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车辆和驾驶人的数量正在大幅增加,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更需要适应形势,持之以恒地坚持开展,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一定要把“五进”工作作为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来抓,制定系统的宣传规划、工作流程、责任制度、考核标准以及奖惩措施,并教育引导广大交通民警尤其是基层交警克服厌烦、畏难、应付等消极情绪,使“五进”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地开展起来,集腋成裘,取得实效。
二、在“五进”宣传教育的对象上要有广泛性
交通参与者的广泛性,要求安全宣传应当以所有交通参与者为工作对象。从交通肇事的几率上看,机动车驾驶人无疑应当是接受教育的重点人群,但我们决不可放弃对行人及非机动车驾驶人的宣传教育,因为他们在交通活动中往往处于弱势,自我防护意识必须得到提高。从居住地域上看,我们既要注重城镇居民,也应关心偏远农村的群众,因为相对来说他们对交通安全重要性的感知更为肤浅。我们要不断扩展覆盖各个层面交通参与者的“五进”网络,逐步浓厚交通安全舆论氛围,增强影响,形成良好社会导向。
三、在“五进”宣传教育的内容上要有针对性
宣传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有没有触动和改变人们的主观世界。在“五进”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善于区分不同的受众,抓住其心理和生活实际,进行耐心细致的法制讲解和思想感化,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次,要妥善组织宣教资料,运用生动的语言、翔实的素材、贴切的案例等,提高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再次,要牢牢把握辖区多发性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的特点,集中“火力”,对症下药,不厌其烦,反复宣讲,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有关群众在思想深处认识到问题的危害性,从而积极纠正交通陋习,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
四、在“五进”宣传教育的形式上要有多样性
要想增强交通安全教育的效果,还应当注意采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当前我们采取的宣传形式还是比较丰富的,如悬挂横幅、刷写标语、散发传单、播放光碟、巡展板报、上安全课、举办专题演出、开展“安全提醒、平安问候”和短信回访、提示以及组织征文、演讲比赛活动等。只要能使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就是好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要充分发挥基层交警在路面执勤执法中的宣传作用,杜绝“张口便训人、伸手只要钱”现象的发生,在纠违和处理事故时将安全教育贯彻始终,以加深交通违法人和肇事者的思想认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在“五进”宣传教育的时效上要有新颖性
猎奇求新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和需要。我们在开展“五进”工作时,一方面要把有关交通安全的新方针、新政策、新法规、新规定及时向群众进行宣传,使他们较为全面、准确地掌握信息,正确引导自身的交通活动,支持、理解、配合交通民警的执法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把最近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作为反面教训,教育有关交通参与者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整治交通安全隐患,开展安全系数自查,在脑海中始终绷紧预防交通事故这根弦。力戒宣传资料经年不变,缺乏新意,否则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令群众嗤之以鼻,反而容易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造成极大的浪费。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