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信访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信访维稳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这为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指明了方向。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利益分配形式和标准的变化,以及信息的高速传递带来各类观点的融合渗透,大多数人的维权意识逐步加强,部分群众利己观念抬头,群众信访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给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新的难度。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基层信访工作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准确掌握基层信访工作的特点形势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维稳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切实抓紧抓好抓实信访维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保证了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但是,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群众信访活动依然比较明显,一些地方形成了“信访洪峰”。主要表现在:一是信访总量居高不下。以*县为例,****、****两年信访总量均突破了****人次;****年****多人次;****年虽有所下降,但比例不大,仍有****多人次。二是信访内容涉及面广。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地权属纠纷、环境污染、“三农”问题、农村土地征用、因企业改革、体制改革造成工资、社保、失业保险等未得到有效解决等方面。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但更多的是现实问题。三是信访方式比较激烈,缺乏理性。一些上访人员对接访人员的解释不理解,甚至与工作人员发生拉扯;一些人过分纠缠领导,言词偏激,无理取闹,有的甚至失去理智,给领导施压或在办公场所赖着不走;一些上访人员把老人妇女推在上访的前头,给信访工作制造难题;还有一些上访人员敲锣打鼓,举着大标语,声势较大,影响较坏。四是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增多。相当一部分群众法治意识不强,认为权大于法,信访不信法,明明行政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偏偏坚持走信访路子求决。五是重复上访依然存在。一些上访人员对已经解决的问题不满足,总是以非正常的方式重复上访,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六是择机上访现象突出。近年来国家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假日期间,已成为信访敏感期和群众上访高发期。部分人以个人利益至上,想当然的要求特殊化,在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抵触情绪,引发赴省和进京信访。 上述种种现象,只是导致“信访洪峰”的部分因素,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问题、新情况将不断出现。基层是信访问题的发源地,是形成“信访洪峰”的上游。要减轻上层压力,就必须从整治“微波细流”入手,全面加强基层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信访问题始发前的预防和始发期的解决力度,追根求源,注重治本,把矛盾化解在源头。 二、正确认识基层信访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基层是信访工作的基础 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就是要从源头上解决、处理好存在的群众来信来访,研究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以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信访条例》第四条规定:“信访工作……应当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一规定明确了加强基层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属地、分级”就是层层负责,其重点是信访问题发生地的最基层。“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解决信访问题的“基层负责”的要求。“依法”是指依照法律、法规或与国家政策相统一的相关政策来解决信访问题。“及时、就地解决问题”的规定,强调了解决信访问题的时效及范围,即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答复、解决,必须在信访问题始发地解决问题。只有加强基层的信访工作,减少和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该出现的信访问题,把正常情况下的信访问题及时、就地、依法解决在萌芽状态,才能夯实信访工作基础,使大多数信访问题在基层得以解决。 (二)基层信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信访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一个地方的稳定和发展,是基层工作始终不能放松的一根弦。做好信访工作,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搞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更快捷地了解、掌握社情民意,随时随地与群众取得共识、获得支持。基层信访工作做得扎实,才能筑牢信访工作的基础,接受群众监督,争取群众对各项工作的参与、支持和理解,促进各项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这也是基层干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体现。 三、切实加强基层信访工作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教育,着力提升基层信访干部的素质 做好信访工作,干部素质是根本。一是要加强基层信访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要做到业务熟练、政策把握准确,对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解答得清楚严谨,并在工作实践中善于研究信访工作规律,总结信访工作经验,注重提高信访工作水平。二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观念,对群众有深厚感情,认真接待来访群众,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切实做好信访工作。三是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生活,关心群众的疾苦,真正把解决信访事项的过程,变成密切联系群众、融洽群众感情的过程,让群众“上访”转为干部“下访”,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用真情去消除怨气,用真诚去感动群众,专心做好说服教育和引导转变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消灭在基层。 (二)讲求配合,着力架构大信访的工作格局 做好信访工作,讲求配合是关键。信访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信访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方配合,共同努力。一是要充分重视,不断加强对基层信访的支持。要保障信访工作经费,落实信访干部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二是要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县、乡、村三级信访网络,形成上下联动、快速高效解决信访问题的工作机制,使群众冤有处伸,难有人帮,理有处讲,苦有处诉。三是要坚持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相结合,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救助救济、教育疏导与依法处理相结合,不断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效率,增强调处的实效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实现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四是要继续坚持县市区主要领导大接访活动,形成以县级领导为重点,敞开大门接待群众的良好局面,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切实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真正发挥这一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重要平台,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落实责任,着力加大基层信访工作的责任追究力度 做好信访工作,责任落实是保障。一是要严格程序,不断提高信访案件办结质量。严格做好调查、取证、处理,执行好终结制度,不断提高信访案件的查办质量。二是要按照“一岗双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大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坚持抓发展与抓稳定并举。对贯彻工作部署行动迟缓、措施不力的,必须通报批评;对信访问题推诿不办、弄虚作假、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或因工作失职、激化矛盾,造成群众越级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或不良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三是要坚持把信访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和评选先进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信访工作不力的坚决取消评先资格。此外,要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营造依法、理性、有序进行信访活动的良好氛围。 (四)依法依规,对缠访闹访人员的处理实行“四到位” 一是对反映的信访事项,联席办要召集所有涉案单位实行联合接访,认真研究,甄别问题,严格依照条例规定把反映合情合理合法的部分坚决一步处理到位;二是对上访人员生产生活确有困难,基本生活条件不具备,生活不能自理的,基层和民政部门解决困难要到位;三是案发基层单位教育稳控工作要到位;四是公安等部门教育训诫到位。通过合情合理合法地解决问题和实际困难,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对仍不满意,蓄意制造影响的,公安部门按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有关规定,坚决从严查处,严厉打击,做到“惩戒一个,教育一片”。 总之,基层是群众信访问题的发生地,也是大部分信访问题得以彻底解决的源头。要切实提高处理信访事项的效率,方便人民群众在基层提出信访事项,并及时得到解决,使人民群众在当地提出信访事项就如同在省城和*提出一样。只有不断加强基层信访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