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关于公安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2011年07月17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公安信息化建设宏观说是一场警务革命,局部说是一场警务战争。形容信息化建设形势之词何如都不为过,半年务见成效,一年赶超江苏力争全国领先这一目标的提出,不是一场运动,而是*公安信息化的开始,是*信息公安科学发展的基础,其任务的艰巨性是可想而知的。如何使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事关*公安警务革命的成败。因而,必须有清醒地思考。

        一、充分了解公安信息化建设产生的背景,客观评估公安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客观形势,科学发展公安信息化。

        *年历史的“信息”原本就很年轻,要是说“化”那就更年轻了。“信息化”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二是建立在计算机与网络基础上的信息管理与应用技能的普及。公安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科学技术和警务模式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和引领社会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而经济体制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我国的基本经济体制是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并行。一方面,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政权机关并没有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而在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另外,公安机关作为一个特殊的职能部门,其队伍管理和业务活动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横向的社会比较其结果都不具有先进性,甚至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面对这样的客观形势,如果不深刻理解“半年务见成效,一年赶超江苏力争全国领先”的深刻内涵,信息化建设这一史无前列的警务革命,最终只能落在“建设”上而并不能真正实现“化”。因而必须在拿来、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公安自身的特点,在必要的过渡中进行理性地思考和论证,创造性地研究、制定公安信息化建设计划、启动运行程序,科学预测公安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解决办法以及修正措施。

        二、更新观念,合理引进信息与网络技术和人才,完善“三台一站”系统功能,全面发展公安信息化。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公安机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公安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也必将成为全警的共识。公安机关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其队伍建设的标准和条件、人才的流动与管理,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技术与人才,是公安机关内部所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必须在借鉴相关行业经验的基础上引进相应的适合公安工作特点的理念、管理模式、技术与人才,建立和完善具有公安特色的信息化应用与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首先引进和借鉴相近、相关行业信息和网络建设、应用与管理的理念、方法、设备和技术手段,同时兼顾公安行业特点和可持续发展计划,避免照抄照搬和挪用、套用,兼顾基层基础建设、实战需要和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避免各自为战、盲目引进和上强下弱等“盲点”的出现。二要引进网络建设、网络运行管理和安全维护专业人才,信息管理与分析研判专门人才,兼顾公安业务与传统警务模式的运行和变革与发展,避免懂网络技术不懂公安业务等脱离实际的现象发生;兼顾引进人才的编制解决和公安内部人才的培养,确保公安信息化建设人才资源配置合理,人才队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避免相关人才的临时应急性借用和人才队伍的青黄不接。三要健全机制,“三台一站”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性产品,弥补了传统警务运行模式的不足,也给公安队伍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大大地提高了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信息共享水平。然而就“三台一站”的整体效率而言,并没有达到信息化的水平和实际需求标准。例如,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信息录入的鲜活性,信息利用的活动度都很低,相当数量的信息都处在睡眠状态,也很少被激活;平台运行还不够稳定,也没有完全进入常态化。信息研判与实战应用平台成果的使用价值还很低,大都在考核的层面上,满足实战需求的相应的提示、报警等快速反应功能还不健全,更没有形成机制,类似的平台系统功能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三台一站”的支撑网络及后台服务设备的运行、维护与安全防范等环节的规范也有待于建立和完善。

        三、适应形势发展,快速完成新旧警务架构和警务运行模式的结合与过渡,建立依托信息与网络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常态发展公安信息化。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必然与旧有事物发生矛盾,在新旧事物的对抗与调和中完成新旧事物的结合与过渡。警务观念的更新和工作模式的改革过程同样必须经历一个关健的结合与过渡阶段。一是通过新旧观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完成公安工作指导模式的过渡。即通过旧有的理论和现代理论的并用,合理地利用新旧理论解决混杂的新旧实际问题,因为新旧事物交替,特别是新旧观念更新的过程中,无论是原有的理论还是新的理论,对新旧混杂的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是有限的,只有新就理论的结合才能解决新旧内容混杂的问题。正是在解决新就内容混杂问题的过程中,使公安民警不但尝到新理论解决问题的甜头,而且经过理性的思考、推敲和怀疑后认可并主动应用、推广新的理论。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之理论也必将在上述的结合于过渡中得以顺其自然的更新与应用。二是通过机构设置与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有机结合,完成民警信息化建设工作适应性的过渡。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公安工作史无前列的内容,有相当的工作极其管辖是原有体制和机构所不能界定和包含的,所以必须从新设置或改革原有的机构和体制,建立相应的信息化建设与传统警务工作运行的指导和协调机构,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及其常态运行过程中,包括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的论证、计划、步骤、评估、预测、补救与修正在内的可持续的程序,以适应并保证信息化建设与常态运行的工作需求。同时创造并形成一种新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进而刺激、导引民警信息化建设工作行为的产生和习惯的养成。三是通过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信息化队伍建设需求的有机结合,完成两条腿走路向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过渡。公安信息化建设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就像我国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制的经济运行模式一样,也要经历两条腿走路的过程。一方面,公安职能和公安业务的特殊性,要求公安队伍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机制的挑战,要求公安队伍必须进行人才的引进和更新,科学地解决这一矛盾,完成传统警务模式向信息主导警务的现代警务运行模式的转变,就必须在两条腿走路的的同时,实现引进的信息型人才与公安业务的有机结合,实现公安队伍信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实现公安队伍现有人才向信息型的转型和提升,建立和完善公安队伍现代警务运行模式下的人才管理新机制。四是通过公安工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结合,完成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评估体系下公安只能的过渡。现代警务运行模式的主要表现就是依托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三台一站”,克服传统的过于追求打击效果的公安职能的不足,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现代执法理念,时刻关注百姓的时代需求,科学履行打、防、管、控、服于一体的新时期公安机关的综合职能,以群众的社会安全感和满意度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以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为主要手段,实现公安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发挥公安机关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作用。

        四、立足于本职和行业特点、瞄准百姓关注和社会需求,可持续地创新和发展公安信息化建设事业,协调发展公安信息化。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战略工程,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是要统筹物质资源配置的可持续性。公安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其而艰巨的任务,要根据上级公安机关的总体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调研与论证,参照成型的经验或科学的预测结果,有计划、有步骤、切合实际地配置信息化建设所需硬件设备。既要舍得花钱,又要科学投入,绝不能盲目、冒进或不分轻重缓急,没有重点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建立与公安信息化相适应的科学的建设规范和管理办法。二是要统筹人力资源配置的可持续性。要根据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结合本地信息化建设、应用以及日常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结合引进及现有的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人事调配计划和原则以及相应的可能性,合理地设置机构和岗位,配以相应的人力资源。要充分地尊重人格,全面兼顾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人的精力、需求、愿望和热情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及其积极关系状态的保持和稳定,克服亚态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所带来的负效应以及人力资源的损害,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培训、培养、使用、管理的科学机制。三是要统筹社会关系资源的可持续性。公安信息化建设是政府主导、公安主办、惠及民生的社会公共事业。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离不开政府的统筹和上下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与配合;离不开社会相关行业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关注、关心、理解、支持与援助;离不开协调、统一、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联动、协调有序发展机制的保障。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对新时期公安机关发挥维稳作用的思考
  • 下一篇:关于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