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应急信息报送管理探索
突发事件信息处置是应急管理中的基础工作。信息来源准确及时,可以为迅速有效地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信息保障,为决策提供翔实的材料,为组织应对处置赢得宝贵时间。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市遵循“防患于未然”的应急处置原则,大力倡导“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坚持“八问”为核心的信息管理制度,强化信息报送环节管理,建设可靠信息员队伍,定期开展信息员培训,实行细节化信息管理,在近年来为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问:是否注意时刻保持较高的政治敏锐性?
政治敏锐性是*市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的第一要求。首先,政治敏锐性体现在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上。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事关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认真学习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对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的指示和有关文件,提高了对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其次,政治敏锐性体现在工作分析和判断能力上。收到突发事件信息后,*市认真对照突发事件信息的上报范围和标准,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把好信息处置的第一关。第三,政治敏锐性体现在把握信息的性质和焦点上。判定该信息是否属重大、紧急信息或信息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影响较大?或可能演化为重大、紧急信息?然后找出问题的重点和原因,分出轻重缓急,再迅速采取应急措施,抑制事态发展,把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问:是否注意对信息内容进行及时核实?
情况核实是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的重要环节。*年5月21日,*市博白县水鸣镇合光村管姓村民与宾姓村民因引自来水问题发生纠纷。当天上午10时30分许,在宾姓村民聚集的山岭发生爆炸案件,当场炸伤宾姓村民8人。接到报告后,*市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信息内容特别是发生爆炸的原因没有进行及时的核实,就仓促上报自治区,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自治区主要领导作了重要批示,同时成立了专案调查组到现场开展侦破及防控工作。后来从调查中得知,引起爆炸的原因是宾姓村民因操作不当误伤自己,爆炸的性质决定了事件的性质。吸取教训,举一反三,针对基层提供的一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内容不全、表述不清楚的问题,*市十分注意在突发事件信息处置过程中对信息内容进行及时核实。
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市要求工作人员马上对突发事件信息基本情况进行核实,如突发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规模,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已造成的后果、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拟采取的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对信息中不清楚的内容,立即与上报单位或者事发地相关部门联系,进一步了解核实具体情况。通过初步的调查核实,可以对突发事件信息的情况有更全面了解,确保信息准确可靠,真实客观,维护好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的严肃性,为应急处置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
三问:是否注意把握信息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的生命。争取时间就能减少损失,争取时间就能赢得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确认为重大(II级)和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发地的市级人民政府要在两小时内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详细信息不得晚于事发3小时内上报。*市在《关于贯彻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紧急和重大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的通知》中,对突发事件信息上报的时间要求也十分明确。第一时间上报突发事件信息,是*市对信息时效性的一贯要求。Ⅲ级以上突发事件信息,*市实行24小时“接报即报”制度。来不及书面上报的,要求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上报,随后再报文字材料。*市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不违背报送程序的前提下,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简化请示审批环节,完善处置流程,争取时间,提高效率,及时、迅速地将信息上报自治区。
四问:是否注意信息渠道的畅通?
畅通信息渠道是成功处置突发事件的关键。首先,*市十分注重强化制度建设。几年来,*市分别建立了值班制度、信息联络员制度、零报告制度、分级报告制度、定期分析会商制度、突发事件信息初报、续报与终报制度等,不断规范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畅通信息报告渠道。其次,不断完善两种信息报告渠道。一种是专报,以政府的值班网络系统、信息报送系统和文件传输系统为依托,按职能向上级报告突发事件信息。一种是直报,以负有监管、应对责任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如公安、卫生)直线上报突发事件信息。第三,不断改进信息报告方式。紧急和重大的突发事件信息,提倡先以电话报告,而后补报详细的文件材料。收到电话报告的信息,经核实后,马上将信息内容编成简短的手机短信发送给分管的领导,第一时间向领导报告简要情况,然后再续报送突发事件详细情况。灵活、多样的报告方式,为应对争取了时间,赢得了先机,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应对处置。
五问:是否注意对信息处置的跟踪办理?
跟踪办理是争取时间的有效手段。信息上报时间要求这么紧,请示审批环节又这么多,*市的做法是对信息处置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首先对信息进行登记,记录好收到时间,对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做出初步判断,并就信息的处置提出拟办意见后逐级呈报有关领导。紧急的信息,每一个处置的环节,都会给相应的领导一些及时的提示,更多的是通过电话请示。接到领导同志的批示和指示,在第一时间内准确传达,并记录接收人的单位和姓名。*市还要求信息处置工作人员随时注意事件以及处置的最新进展,积极收集汇总有关情况,做好记录,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进行终报,要在登记簿上注明“办结”。
六问:是否注意信息报告的规范?
规范上报是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基本要求。首先,信息内容要规范。*市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和市里对信息报告内容的规定,以及市里制定了26条信息上报范围、标准,扎实做好突发事件信息上报工作。其次,信息要素要齐全。在报送各类突发事件信息时,要求尽量写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所造成的影响等,特别是人员伤亡(失踪)情况,确保要素齐全,内容准确。第三,信息口径统一。在向自治区报告突发事件信息之前,*市明确规定必须先报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经核实情况、统一口径后,再按各自职能上报。同时,要求信息口径应与有关方面表述相吻合,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应与专业部门口径一致;多个部门报送同一方面、同一类信息,表述应基本相同。
七问:是否注意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有问责,才会有触动。*市严格按照自治区的要求,不断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信息收集、处理、报送、考核、奖惩及通报等各项有关制度,对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报送突发事件信息的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分析、考核,对及时准确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质量高的单位给予表扬;对迟报、漏报以及报告质量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要求查找原因,及时整改;对因迟报、漏报或有意瞒报造成损失或重大影响的单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通过信息情况通报,落实责任追究,让各县(市、区)、各有关单位引以为戒,有效地解决了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杜绝了突发事件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现象的发生,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八问:是否注意信息材料的归档整理?
归档整理是最容易忽视的处置细节。归档整理,对于突发事件信息及时控制和分类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完后,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信息材料。尤其是做好自治区、市委和市政府领导的批示、指示等信息资料归档整理工作,以备今后查阅和后续跟踪。
*年上半年,*市共完成*条突发事件信息的处置工作。在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工作中,*市实行“八问常提醒,处置细节化”的做法,注重细节管理,不仅改变了过去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偏差,解决了信息处置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且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有效地杜绝了突发事件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