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救援发展的八大趋势
面对突发事件种类的日渐增多和数量的不断变化,紧急救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紧急救援作为一个特殊的事业,也必然而然地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提升而呈现出一些带有方向性、倾向性、规律性的动向和趋势,了解、顺应和把握这些趋势,对于从事应急管理、开展紧急救援都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
一、社会和人们救援意识的主动化和救援需求的快速发展趋势
频繁的事故灾难、严重的恶性事件及非传统性灾害的频发教育了人们,使大家认识到在紧急状态下缺少救援的危害及实施救援的必要,其自救、互救、呼救的自觉性、主动性大大增强,对安全性及救援设施、措施的要求日益提升。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需求发生变化,其中之一就是随着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而来的对安全及救援需求的提高,即人们日益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命安全和人身安全,更加关心自己在紧急状态下的逃生、救助、营救等救援问题。同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为满足人们紧急救援需求提供了物资条件和社会基础,为救援需求的满足和提升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如此,这种主动意识一是增强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对救援知识普及、培训、宣传教育的需求增加了,需要根据不同的事故灾难特点,进行研究、编辑书籍、印发刊物、配备物品,以使大家知道怎么自救和互救。二是对各相关工作、生活、活动场所的救援要求也大大提高了,要求其在物资、产品、通讯、交通、人员等方面适应大家新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一些事故灾难多发场所(如煤矿、高速公路、公众场所等)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对社会救援体系的建设、救援能力的配备要求也日渐提高,要求在一定时间内有专业的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实施专业高效的救援服务。可以说,救援主动意识的增强,对于每个人、每个机构:每个场所乃至整个社会救援体系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也有助于减少突发事件特别是事故灾难的发生、蔓延的速度和人们生命财产损失的程度。
二、救援需求层次和内容的多元化,救援力量的社会化,以及救援主体的细分、供给内容的增加趋势
随着行业分工的细化、突发事件种类的增多,其对救援的需求发生了分化,这便要求救援服务的多样化。总体上看,随着需求的变化,救援力量在逐渐从家庭到政府,再由政府到专业机构和整个社会,救援的社会化趋势既是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也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一大标志。而且,救援总体上看是一个新兴服务业,服务业的特点是尽可能地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特点提供量身制作的紧急救援服务。在这里,作为政府,实际上在一直努力给每个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救援服务,这是每个普通公民都可以享受的基本救援保障;作为专业性救援机构,他们主要针对自己的专业领域实施救援;作为商业机构,主要根据市场原则为客户提供服务,并在服务中实现盈利目标。总之,救援供给的社会化和多元化,救援服务内容的细化和差别化,都来自于救援需求的多样化,属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内容。
三、救援管理、机构、队伍和技能的专业化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变、人口的增多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调整,突发事件的发生也呈现出非传统性、多样化、危害烈度加大等特点,传统的一揽子粗放式救援体制、机制、模式和手段已难以适应新的日益细化的事故灾难特点和形势需要,这就催生了紧急救援作为一个新的专门领域的产生和发展。紧急救援从政府到社会、从法律法规政策到具体措施、从机构到装备到人员等的专门化、专业化倾向日渐显著,这已被国际国内的发展进程所证明。一是专业性法律法规逐渐增多。除了发达国家之外,单从中国来说,近几年便先后出台了几部影响重大的涉及紧急救援的法律、行政规章和指导意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二是政府管理机构的专门化。美国已于1979年设立了联邦紧急救援署(FEMA),俄罗斯也于1994年设立了“民防、紧急状态和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简称为紧急状态部),瑞典设有紧急救援署,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专司紧急救援、应急管理的政府机构。中国,由于原来的行政、经济管理体制的原因,基本上各生产部门都是自成体系,从设计、研发、教育、培训到生产以及安全管理、应急管理、救援队伍大都是基于行业特点和部门需要设立的。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一些行业性主管部门的撤并,尽管企业自身的经营还可以正常进行,但安全、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却受到了冲击,因此一些专家学者一直呼吁希望建立新的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形成新的救援机制。2003年“非典”事件后,国务院设立了应急办,作为国务院内专司应急的值班和管理机构;一些综合性政府部门内也设立了专门机构(如交通部的海事打捞局等)。这都说明,紧急救援作为一个非常态业务,政府需要有专门的、具有权威性的部门进行研究和管理,否则在重大灾害和灾难事故面前就可能陷入被动。三是具体救援机构的专业化。各国的救援机构基本都是从医疗救援开始的,但近年在医疗救援的基础上,矿山救援、道路救援、航空救援、海上救援、化工救援、地震救援、旅游救援、心理救援等专业救援机构蓬勃发展。这些以某一领域的灾难事故为救援业务的救援机构,在设各配置、人员培训、业务流程、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其它救援机构所没有的独特优势,这不仅完善了救援体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救援速度和效率。四是救援知识、技能的专业化。随着突发事件的增多,大家在接受教训的同时也在总结经验,在思考和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救援,并按照特有的规律对救援人员进行培训。而且,一些原来自己搞救援、养救援人员、配救援装各的机构也在逐渐将紧急救援业务承包或转移给新设立的专业性第三方救援机构。我们可以看到,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专业人员所发挥的特有作用。以上专业化趋势,提醒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这一领域,使我国的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尽快达到一定的专业化水平。
四、紧急救援体系设计的系统化和网络化,建设中的集成化、整合性,以及运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趋势
突发事件的特点之一是无国界、跨行政区,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贸易、资本、科技等的全球化发展迅猛,人们的生产、经营和生活的国际化日渐明显,这就使得突发事件在固有的自然特征之上,又有了人们生产生活活动的跨区域特点。因此作为为人们提供紧急救援服务的体系也必须随之发展,形成遍布全球、逻辑严密、合理衔接的网络体系。在救援事件较少、覆盖面较小、参与机构和人员有限的情况下,紧急救援带有零散性或权宜性特点,而随着业务量的增大,政府、企业、社会的救援机构便需要紧密对接,形成一个覆盖世界各地的网络体系,以便随时接受有关机构和人员的呼救并开展救援。这一体系,从呼叫一搜救一现场救援一转运一医疗一康复一保险一结算等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从国内到国外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需要连接和并网,因此其体系必须按照实际需要进行系统化和网络化的科学设计。但由于救援本身具有跨领域、跨行业的特点,因此在紧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中需要采取集成、整合、契约性方法,即围绕体系创新、运用市场手段、通过契约方式以较低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将有关已有资源纳入到新的运行体系之中,形成新的救援服务能力,而不是什么都自己搞,一切都重新建设。
目前,一些按照商业化运作原则设立的机构,其不仅在设计上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在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对已有资源进行了整合,而且在运行、管理中也按照科学规律开展工作,实行全球范围内的标准化服务,使其能按照清晰的业务流程、规范的运作体系、高效的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救援服务。因此,在目前世界上的大型专业救援机构中,其救援的科学性、规范性、标准化、法律关系的清晰性都已达到一定水平,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更加完善。
五、紧急救援装备、产品、技能的高科技化趋势
随着救援需求的增加、救援市场的扩大,所涉及的救援人数越来越多,且这些被救援者对救援的速度、效率、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作为救援机构来说,要提高市场占有率、竞争力和社会知名度,就必须救援效率高,救援服务好,有相当的人员、装备、技术作支撑,特别是一些非传统性事故灾难,如果没有相应的先进救援装备和技术作保障,可能就难以完成救援任务。作为救援机构要提高效益就需要降低成本、减少赔付或赔偿,而及时、高效的救援是减少赔偿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降低综合救援成本、提高机构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其为人服务的最高宗旨和准则。为此,救援队伍的装备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日渐提高,如直升机的调用、生命探测仪的开发、煤矿瓦斯报警装备的发展、高臂消防车的使用、大吨位救援车的投放、海上救援装置的配备、海事卫星等通讯设施的运行等,都是救援装备高科技化的重要标志。围绕救援,一些家庭、写字楼、宾馆饭店开始配备逃生产品,如救援包、防火面具、逃生绳索等。与此伴随,救援技能也得以迅速提升,不仅专业救援人员的救援技能在迅速提高,且政府救援人员、社会志愿者队伍的救援技能也在不断进步,大量书籍的出版发行、培训机构的诞生都是提高救援技能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六、保险、救援、医疗业务的紧密结合及救援向预测、预防等前端延伸的趋势
在发达国家,紧急救援作为保险的扩展和延伸,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成熟的合作模式和业务流程,且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前端以及向预测、预防、防范突发事件发生、自救互救、增强当事人应急能力等方面转变。搞好预防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主要措施,作为救援机构来说,只有在收取费用之后没有救援任务、或救援任务较少时才有利可图,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好方法是做好预测,搞好预防,不出或少出事故。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减少救援工作量的最大可能是及时遏制事态发展,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越少越好,而从及时性考虑最方便的是自救,最快速的是现场人员互救。因此,救援机构的工作向前延伸,不仅符合其自身的经济利益,也符合当事人的最高利益,在这个方面的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中国,主要是以政府救援为主,商业救援机构发育不够,市场性救援能力差距较大。保险公司自改革开放后主要还在从事传统的寿险、财险业务,以致紧急救援目前还主要在医疗领域进行。其他救援如道路救援、矿山救援等也基本未完成与保险的紧密对接,救援的理论基础还是行政性、公益性、公共性为主导的。基于救援行业的特点,按照保险理念,从大数法则和概率论原理出发,通过精算进而形成新的业务模式还没达成广泛共识,以致我们基本上还是点对点、一对一的救援,且还没有向前延伸或延伸远远不够。因此,我们需要基于这一趋势,构建基于保险理念的紧急救援体系,并切实地通过预防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有效遏制事态发展,尽可能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七、紧急救援的国际化、无国界化及广泛合作趋势
突发事件特别是特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以国家、行政区划来界定的,它们往往涉及范围广泛,跨越国界地域,而且即使在一个国家内部发生特大灾害,各国间的相互支持也是应该的,这在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中已有实践。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问合作的加强和交流的增多、人员跨国流动的迅猛增长,都使得合作成为必要和必然,国际上和平与发展主题的确立、国际环境的改善、国家地区间睦邻友好关系的加强,也使得国际救援合作成为可能。为此,我们不仅自己要加强与国际间救援机构的交流合作,且要在重大救援力量布局、重大规划制定、重要救援队伍设立等方面考虑周边国家的救援合作需求,以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威胁和损失。
八、紧急救援的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趋势
政府作为紧急救援的基本保障者和提供者,固然可以满足一般人群的普通救援需求,但确实难以完全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突发事件下的不同需求。有必要按照工作或环境特征、事故灾难特点设计特殊的紧急救援产品,满足特殊需要。紧急救援还是个可以向各方面延伸的领域,如果进入预防阶段,则涉及装各、产品、物资配备,涉及救援人员数量和质量;如果进入培训领域,则涉及编写教材、设立场所、购置器材、组织培训等,也需要耗费人力财力等。政府给予紧急救援支持是必要的,紧急救援在政府加大投入、社会积极参与的同时,也需要发展市场化的紧急救援体系,尽可能实现一些紧急救援领域的产业化,这是个不可遏制的大趋势。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