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公安局派出所民警某某(五)
想做民警并非心血来潮
“高中同学中,就我一个人选择了警察这个职业。”坐在我对面的“**后”*一脸自豪。自小生活条件不错的他说,想做民警并非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很小的时候,父母经常在我面前夸奖警察,所以,自己一直觉得警察是个很神圣的事业。” 和别的同学不同,高考的时候,*只填了一个志愿——警察学院,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志愿填下没多久,他就如愿以偿地收到了该校的录取通知书。 他还记得,父亲在送他上学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了一句话:“既然是你自己选择的志向,就要学有所用,向老百姓交一份满意答卷,不要辜负国家对你的培养。”父亲之所以这样说,是担心从小没吃过什么苦头的他将来为自己的选择后悔。 到最能锻炼人的地方去 在学校,*学的是与刑事侦查相关的专业,然而,参加工作后,他却当了责任区民警,而且一干就是*年多。 “我一直都想当刑事民警,但是,想归想,还是要服从组织分配。因为我刚参加工作,社会阅历几乎是空白,如果一下子就去做刑事侦查工作,恐怕做不好。”但他主动选择了*东片的四灶浦、海运和相公殿三个村,这三个村常住人口****人,暂住人口也有****左右,因为北靠杭州湾新区,人员流动量非常大,治安形势相对复杂。他是在挑战自己,他认为越是治安形势复杂的地方越能锻炼自己。 然而,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他还是遇到了出乎想像的困难。“那时候,我还是个大孩子,人又长得白净,所以,村民都不服我,更说不上信任了。”*说,那阵子,他经常会听到村民议论他,说他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让他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天,村里有两个堂兄弟因为地基界线发生纠纷,吵闹到他面前后,两兄弟还是不依不饶,各说各有理,*耐心对他们进行调解,但两兄弟谁都不听,把他这位“孩子民警”凉在一边,弄得他下不来台。*没有发火,而是静下心来想办法,这一想,有了主意,他找来了这家兄弟俩的长辈,分别做他们的工作,劝说了半天,兄弟俩总算和解,不再争执了。 这件事对*触动很大。他开始明白,书本上学来的东西远远不够,要做好责任区民警,还得活学活用,不断从现实中总结经验教训。 从那时候起,他开始虚心向所里的老同志请教,或者干脆就跟在老同志后面,学习他们调解处理纠纷的方式方法。他发现,那些老同志最大的优势是和当地群众都很熟悉,一下到村里,见谁都认识,谁家的情况都了解,所以,无论谁和谁发生了矛盾,只要老同志一出面,马上处理得妥妥帖帖。“这一招必须得学好。”*说,自此以后,只要单位不值班、不处理案件,他就泡在自己的“责任田”里,遇人打个招呼,遇到事情找村干部商量,三四个月后,村民们都熟悉他了,他也熟悉了村民。 与此同时,*觉得,要想得到群众的充分信任,必须在群众中建立威信。而建立威信的前提是,依法办事。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村里小赌博的现象比较多,而且极易引发纠纷,于是,他找准机会毫不手软地查处了几次,还把当事人找来谈话,并依法处罚。这一来,村民一下子就知道这个“孩子民警”是个动真格、铁面无私的人,于是,以后下去办事,他说出的话、给出的处理意见大家都听他的了。 对于这一点,让他感受最深的是****年*月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派出所接到报警称,该镇傅家路村**来岁的村民芦某在家中突然死了,具体原因不明。接到报警后,*和另一民警迅速组织力量赶往现场,首先立即对现场进行保护,并询问死者情况。*充分利用平时责任区工作的熟悉面和群众对他的信任度,很快就从村民处了解到第一手资料。经了解得知,死者芦某两天前曾与同村的陈某发生过口角,既而引起扭打。在双方扭打过程中,陈某将芦某打倒在地上,后被围观群众劝阻。得此情况后,*一边向所领导汇报现场情况,一边组织力量对陈某实施布控。而此事发生后,死者家属反应很强烈,情绪较激动,并认定是陈某所为;另一方面,陈某的家属却认为芦某是死于事后,不关陈某的事。在双方家属的争吵下,局面开始变得复杂。紧要关头,*依据辖区内的有利优势,联系该村内干部,组织人员对双方家属进行劝说工作。使双方家属能安心等待尸检报告,从而有利地控制了局面,有效预防了矛盾的激化。 年轻正是学习好时光 三年多的历练,*向当地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现在,只要他走进自己的“责任田”,群众都会主动和他打招呼,并亲热地和他交流村里的新情况,而他,也觉得自己正变得日益成熟和稳重。特别是在性格上,以前非常内向的他变得开朗和乐观了。“以前见到陌生人,我基本上是绕开走,现在,我很乐意到外来务工人员的租屋里‘串门子’,和他们拉拉家长,既增进了感情,又方便了工作。”*认为,责任区民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心比心,要学会在合法的基础上尽量合情合理。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要做一个优秀的刑事民警的愿望,现在,在工作之余,他主动为自己额外增加一项任务,即结合实际努力学习刑侦业务,他相信,终有一天,这些东西会学有所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