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化解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监狱

    时间:2011年08月16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要求省司法行政系统联系工作实际,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提出的“四个重在”和“三具两基一抓手”科学的方法论抓好*同志提出的“要把教育改造纳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平安监所建设,就要切实持续抓好基层、打好基础,破解“两基”难题,通过警察综合素质地提高,不断创新监所管理方法、创新教育改造方法,把“首要标准”落到实处,把工作理念、工作作风引导到求是求真上来,力争在抓具体中持续提升,在抓基层基础中寻求突破,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创新发展,做到抓住要害、把握关键、提升形象,有的放矢、统筹协调,全面促进监狱事业的科学发展。

        *省焦作监狱党委按照中央政法委、司法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针对监管改造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坚持科学严格的目标管理,不断创新教育改造工作机制和方法,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综合运用心理矫治、社会帮教、亲情家访、阳光救助等手段,从源头上化解矛盾,最大限度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促进了监狱平安建设,全面提高了服刑人员改造质量,服刑人员守法守规率达*%,改好率达*%。

        矛盾化解纳入目标管理

        *提出,“要把化解服刑人员社会矛盾纳入到监狱工作目标管理整体工作中来,建立健全矛盾化解的工作机制,积极排查和化解服刑人员社会矛盾,是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监狱和谐稳定的实际需要和重要手段,也是落实"首要标准"、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必然要求。”

        *监狱在日常教育改造工作中,通过日常询查、问卷调查、亲属核查的“三查”方式全面采集和化解服刑人员家庭矛盾、社会矛盾等各类矛盾,并建卡归档实施专项管理。日常询查:把好服刑人员入监登记关,把新入监服刑人员的家庭矛盾、社会矛盾作为重点登记内容;充分发挥个别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针对性功能,强化个别教育联系卡、点警约谈、十必谈制度,用真挚的情感引导服刑人员主动倾述家庭矛盾、社会矛盾;科学使用心理测试、心理评估方法,甄别、挖掘服刑人员家庭矛盾;开通绿色通道,管教科室等职能部门全天候接受服刑人员社会矛盾化解诉求。问卷调查:每半年组织一次服刑人员社会矛盾普查,每年组织一次服刑人员婚姻动态关系调查,有针对性地开展两次以上服刑人员调查,多渠道、全方位、多视角采集和化解服刑人员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亲属核查:建立服刑人员亲属联系卡制度,接受服刑人员家属诉求矛盾化解,核实发行人员家庭矛盾、社会矛盾的真实性。

        在此基础上,监狱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在所有监区全面推行服刑人员社会矛盾化解“三包”责任制,着力建立化解服刑人员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排查全覆盖、化解不间断。一包服刑人员社会矛盾化解责任:明确各监区“一把手”为服刑人员社会矛盾动态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服刑人员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建档、矛盾跟踪、信息反馈、矛盾化解效果评估;规定矛盾年化解率低于50%的监区和个人不得被评为先进,使“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并将考核指标层层分解到警察个人,做到“人人有指标,人人抓化解”,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一盘棋的良好工作局面;二包矛盾化解方案制定:明确各监区针对在押服刑人员情况制定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化解方案,监狱心理矫治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分别提供技术支持和法律咨询,教育改造科负责对方案的审定、评估和组织实施;三包矛盾化解措施落实:监狱成立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各监区及警察个人的专项工作督查和考核,有效促进矛盾排查、化解方案落到实处,确保每一项矛盾排查的出,控制的住,消除的了,为实现监狱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心理疏导化解家庭危机

        *月*日,*监狱服刑人员*某刚走进亲情接见室,就看到母亲和妻子在亲切地交流着。他非常高兴地坐到她们对面……

        原来,张某入狱前因为家庭琐事赌气和原本感情很好的妻子离了婚。入狱后,其母亲与妻子相互猜疑,围绕家庭财产、女儿抚养等问题引发了家庭纷争,随着矛盾升级,双方各自委托律师不惜对簿公堂。对此,张某感觉一切都是因为他造成的,愧疚与自责使他既痛苦又后悔,每天食不知味,夜不能眠,少言寡语,情绪异常低落,脾气也变得格外暴躁。监区警察彭所成了解到他的这些反常表现和有关情况后,立即联系监狱心理咨询师对其“会诊”。警察赵晓山是监狱二级心理咨询师,主动承担了任务,他和蔼的笑容、协调的气氛、宽松的话题、真诚的态度,让张某一下子找到了朋友间的感觉,于是他如竹筒倒豆子般将家里的纷争一吐为快。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赵晓山像拉家常一样和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赵晓山的话字字见心,句句入理,一语指明了“心路”,使张某恍然大悟。按照赵晓山指明的“心路”,张某走出了负罪的心理和家庭纷争的误区。在监区警察的帮助下,他通过书信、亲情电话分别向母亲和妻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今后的改造打算,取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最终也使婆媳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这是该监狱运用心理矫治手段化解服刑人员家庭矛盾多个成功案例中的一例。通过化解服刑人员家庭矛盾,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维系了服刑人员内心的精神港湾,也使他们对今后的改造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特殊家访消融心灵坚冰

        “隋警官,请您们放心,以后看我的改造行动吧!”今年2月,服刑人员范某在DV录像中见到了音讯中断半年之久的亲人时,不禁泪流满面。

        因家庭生活特别困难,范某的母亲和妻子不敢前往监狱探望,也不敢接听他从监狱打来的亲情电话。由于半年多没有家里消息,范某疑虑重重,胡思乱想,每天无心参加劳动改造,甚至一度产生脱逃的念头。为了解决他的思想问题,监区长魏连成、管教警察隋林海一方面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谈话教育疏导心理压力;一方面积极与其家人取得联系并了解情况。今年春节前,监狱安排了一次特殊家访。当监狱警察在范某的家中获知真相后,立即为其家中购置了年货,留下了500元慰问金。今年母亲节前夕,监狱再次安排专人到范某家所在的县政府,协调解决了他母亲、妻子和孩子的低保问题,并为其家庭提供了2000元特困救助金。家里困难问题解决了,范某就没有了后顾之忧,重新回到了积极改造的新生之路。

        对存在社会矛盾、特困服刑人员进行家访,实施阳光救助行动,是焦作监狱“用真情打动服刑人员、用温暖融化服刑人员”的一个缩写,用范某母亲的话说,监狱警察如此关心服刑人员及其家属,孩子再不好好改造,情理难容。

        社会帮教演绎人间真情

        “多一份亲情,人间就多一份温暖;续接上一份断弦的亲情,社会就多一份安宁。”这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法制中国》栏目组今年5月9日在焦作监狱“感恩母亲”帮教会现场上听到的一句真情告白,也是该监狱警察在教育改造工作中的深刻体会,更是参加帮教会的100名服刑人员及其家属的切身感受。

        服刑人员郭某更是忘不了这种感受。帮教会上,他和自己的父亲、妻子、幼小的儿子围着生日蛋糕度过了自己的生日,之前一直和他闹离婚的妻子当着监狱警察的面,承诺暂不离婚,并和监狱签订了帮教协议。而因为此事痛苦且准备轻生的郭某,感动地对监狱警察说:“我不知道你们是怎样说服她回心转意的,从今往后我一定会珍惜生命,珍惜亲情,积极改造,早日回去和家人团聚,赎回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

        主管教育改造的副监狱长魏晓广介绍说:“存在各种家庭矛盾的服刑人员人数每次都占到帮教总人数的*%以上。今年,通过母亲节帮教活动,有*例家庭矛盾得到不同程度地缓解,有*余起各类家庭矛盾得到有效化解,有*名服刑人员的家庭困难得到了解决,在服刑人员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坚持开展亲情帮教、组织社会帮教、聘请社会帮教志愿者等举措,焦作监狱实现教育改造工作“向外延伸”与社会帮教“向内延伸”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监狱、社会、家庭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社会帮教格局,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教育改造工作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创新。深化目标管理机制建设,深入推进矛盾化解,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构建和谐监狱,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每一个监狱都要做好的一篇大文章。”焦作监狱监狱长朱泽举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和谐社会视野下监狱工作的定位与思考(二)
  • 下一篇:基层带长民警违法违纪原因及对策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