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干部成才“十字经”
作为一名刚刚军校毕业的学员,要于出点“景”来,称得上把“刷子”,算得上“人才”,笔者认为最基本的要具备10个字,即:“看、问、思、辩、抄、背、记、写、改、熬”。如果加点语法修饰,可在这10个字前边各加个“多”字,就是:“多看、多问、多思。多辩、多抄、多背、多记、多写、多改、多熬”。现在笔者将这简单的想法说说:
一、多看
“看”。是学习、是接受、是摄取成才信息量的主渠道。看什么?怎么看?我观察,多数同志看的路子比较正,但也有的管不住自己的眼睛,看的东西价值少或没有价值,如有的人“看杂志看征婚广告,看电视看搂搂抱抱,看报纸看奇闻笑料”。这些“看”不是禁区,但一味地看,用心地看,甚至废寝忘食地看,就会越看离成才越远。有的甚至要“看”到歪路、邪路上去。那看什么呢?
1、是要耐住性子看大文章。例如党的十七大报告等文章,而这些文章大都是整版整版的,有时真有点望而生畏,但你不看就把握不住上边的精神,就缺乏政治上的敏锐性。这就要“逼”着自己,耐着性子,看深看透。
2、是要静下心来看那些所谓“干巴巴”的理论文章。象社论、评论员文章、理论研究文章等。这类文章抽象概括,难以引起兴趣,须静下心来细嚼馒咽。长年坚持看,思维的层次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
3、要带着“?”看。就是要有目的性,带着新情况新问题、这样那样的困惑,然后到书、刊、报中寻求答案,拉直“?”。
二、多问
有句老话,叫作“学问学问,学贵在问”。多问必定多获。这道理很浅显,却有的同志不习惯,缺乏问的紧迫感,有问上级“怕露底”,问下级“怕掉价”,问同级“怕矮人三分…”的想法。要做到“多问”,必须从“怕问”中跳出来,确立“不耻下问”的精神、打破砂铝问到底的精神。问就问个明明白白,问个透透亮亮。
三、多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看了问了而不去思,就难以在脑子里留下东西,最终是学而无获,或收效甚微。大家知道,古人作诗有“三上”:马上、厕上、枕上:骑在马上,蹲在厕所里,躺在枕头上都在遣伺造句,真是绞尽脑汁!毛主席观看歌剧《白毛女》,当看到喜儿被逼进山洞的场面时,一拍椅子站起来,有感而发:“不造反行吗?”,弄的警卫人员很紧张。显然,毛主席是站在阶级的高度去思考的,否则下会有这样的激情和精辟的论述。而我们有的同志却不那么善于思考。报也看了,书也读了。眼睛忙,脑子闲。这样的读,叫“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同等条件,同一时间,同看一篇文章,收效大不相同。为什么?除了智商的因素外(这个因素微乎其微),就是“思”的程度不够。思的越多、越深就越有收获。总结前人经验,在“思”的问题上要做到三个善于:
1、是要善于逆向思维。笔者曾经听到这样的例子:一个少女掉人水库,岸上百余人围观而不去救。跑来一名解放军战士,跳入水中,冒着生命危险把少女救了上来。有个记者报道了这名战士舍己救人的事迹,报上只登了200字。又有个记者写了《救救这些“落水”者》,文章指出,落水者当救,岸上这些见死不救的“落水者”也当挽救,后者不仅登2000多字,而且还加了编后。两个记者一个顺向思维,一个逆向思维,报道效果大不一样。
2、是要善于向纵深思考。老子曰:“挖井七仞而不及泉,废井也。”(仞是计量单位,7侧约等于2丈多一点)。挖至7侧没有出水,是废井,而7.1仞出了水,甘泉涌流,就是好井。成功往往只差那么一点,而这“一点”常常就是成败之分。因此,我们提倡思得深些、再深些,切忌浅尝辄止,成为“废井”。
3、是要善于发散性思考。就是多向地思、辐射性地恩,由一点思及一片。
四、多辩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在与人讨论中形成思想,在寂寞中写作”。这句名言道出“辩”的重要性。“辩”,一是要多“佩”。“侃”的好处很多:它能阐明自己的观点,求得别人帮助。你“侃”的时候,别人可以挑剔,也可以引伸,相互启发吸取营养、形成自己的观点。二是勤抬杠。常有“抬杠学艺”的想法,对拿不准的,先立起个靶子来,来点“引人烧身”,三抬两抬,不明白的明白了,拿不准的拿准了。
五、多抄
有句俗话,“水平高不高,看你会抄不会抄。”有人忌讳这个“抄”字,我认为这句话是戏言,也是一句好话、行话,是经验之谈,是成才不可逾越的一步。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周总理讲:“什么是灵感?灵感就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长期抄、长期积累,就能达到“偶然得之”的境界,就能抄出灵感来。抄能鉴别,抄能记忆,抄能积累,一举好几得,何乐而不为?当然,抄要抄“意”而下抄字,要惊于原稿,高于原稿。通过加工提炼,抄到别人“找不到取处”的程度。
六、多背
现在,有些人不提倡背。这种看法偏颇。不提倡背,是不提倡把“背”作为衡量好差的标准,不提倡死记硬背。而不是不让背,否定背。大凡有学问的人都背了一肚子、装了一脑子。常道:“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是成才的阶梯,特别是语言贫乏的同志,更需要背。不注意“背”的人不敢断定没出息,但一般成不了大器。不背是懒人的一种借口。多背,大脑聪灵,知识、语言丰富。用起来自如,表述起来生动,肚子里才算有了“货”。如果不背不积累,你脑子里空空,缺“兵”少“将”,调遣就无从谈起,至少是不能得心应手。
七、多记
“好脑袋不如烂笔头”。对首长讲话的闪光思想、脑子闪现出的“人花”,闲谈中点滴启发、生活中的生动语言等,要随时扑捉,随时记录,久而久之,积少成多,大有裨益。鲜活的东西,往往存在于瞬间,不记就稍纵即逝。如果记下来,经常翻一翻,就忘不了。
八、多写
《新闻与成才》主编曾说了两句很有哲理的话:“光春不写眼高手低,光写不看进步很慢”就是说,只看材料,不动笔去写,就会觉得别人弄的水平不行,可自己一弄,还不如人家。有名记者告诉笔者他成名的诀窍——“多写”。要具备写的基本功,一要敢于写。不要把写看得大神秘,不能有自卑感。万事开头难、敢写就不难。二要不停地写,写东西的同志有个共同的感受,一停笔就懒得动笔。休一个假,再拿笔就打怵,望写生叹,因此要有点马不停蹄的精神,这也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三要马上写,对好的信息、线索,要趁热打铁,立马动笔,一放一拖就凉了,冲动少了,灵感也没了。四要逼着自己写,“不压不出油,不逼不出货”。从某种意义上讲,水平是逼出来、压出来的。要逼着自己坐下来,把笔拿起来,把第一行写出来。有个热心写报道的战士,给报社发了100篇稿子没有登,他没有因此而灰心。第101篇写了个《不登我也写》,就登了。
九、多改
文章是改出来的,鲁迅说,文章下厌千遍改,“写好了至少改五遍”。鲁迅一个大文豪,他的文章还要改五遍,何况我们呢?所谓“改”,一是自己改,二是别人改。自己改,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过程,必须克服“孩子总是自己的好”的思想;克服割“尾巴”怕疼的思想。要有忍疼割爱的精神,在改中否定自己,在否定中提高质量。
十、多熬
多熬,就是多熬夜。“学海无涯苦作舟”。多熬是前边“九多”的前提。没有多熬作基础,也就没有前边讲的那九多。一个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干活的同志一天工作时间不超过四五个小时。而晚上从7点半到12点又是4个半小时,晚上熬一熬,一天变两天,一年变两年。这是从时间上计算的。从效率上算,晚上比白天要高出一倍,这又一年顶三年,如果不去熬正事,总想着打麻将、扑克,下午3点就琢磨晚上打扑克打谁个不“开典”。第三天上班后还去琢磨他为什么没让我“开典”。这样一年就成了半年。时间一长,水平就“两极分化”了。笔者曾听说:凡晚上12点以前在办公室熬的,用不了3年,准有点小名气,差不多都被上边挖走了。各位同志,不妨熬上一年两年,品尝一下熬的艰辛。领略一下熬的喜悦。
最后,送副对联给大家,也是本文的结束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