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及人员疏散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的高层建筑如雨后的春笋般的发展日益增多。这些高楼大厦,一方面美化了城市,节约了用地,丰富了城市空间,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现代感,另一方面也给消防保卫工作增加了难度,高层建筑层数多、功能齐全、结构复杂,一旦发生火灾,扑救困难。在消防部队现有的条件下,要成功的扑救高层建筑火灾,是消防部队面临的新课题之一。为此认真研究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探讨高层建筑火灾发生变化的特点,对于有效的扑救高层建筑火灾,保卫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
我国颁布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95)规定:凡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或高度在24米以上的公共建筑统称为高层建筑,其中,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又成为超高层建筑。由此可见,高层建筑是指体积高大、功能复杂、人员密集的建筑,时科技技术发达和财富集中的体现,这些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高层建筑火灾资料分析,其火灾特点是由建筑结构、构造方式、建筑材料等决定的。
(一)火势发展蔓延快,极易形成立体燃烧
高层建筑内部管道井数量多,“烟囱效应”作用强烈。据测算,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烟气的垂直蔓延速度可以达到3-5米每秒,水平蔓延速度约为0.5-0.8米每秒。以德阳市左岸半岛商住楼为例,假设底楼发生火灾,在所有防火门开启的情况下,99米的高度在40秒左右就能全部充斥高温烟气。实际上,通过对辖区高层建筑的“六熟悉”可以发现,高层建筑中本应常闭的防火门,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开启的。且楼层越高,其水平方向上的风力越强,造成水平方向上的火势也极易发生蔓延。一旦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在极短时间能就能形成猛烈燃烧。
(二)导致火灾的因素多
高层建筑功能复杂,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用电设备多且用电量大,漏电、短路等故障的几率增加,容易形成点火源。另外,由于居住的人员多,人为因素引发火灾的机率也会相应增多。据调查,因吸烟不慎而引起的火灾是高层建筑火灾最常见的原因。
(三)人员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起火,由于火势发展蔓延快,烟气流动强,极易堵塞疏散通道,造成群死群伤。并且由于高层建筑疏散楼梯比较狭窄,易造成人员拥挤,发生踩踏事故;由于火灾时人们心理的恐惧,易使人跳楼,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四)火灾扑救困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登高灭火困难
建筑火灾的扑救必须坚持“内攻近战”的原则,而实际上,要想登上一幢高层建筑灭火,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高层建筑虽然设有消防电梯,但是一部电梯一次能够运送的人员和装备毕竟是有限的,而消防电梯在人员疏散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内攻灭火主要还是我们的战斗人员通过室内楼梯进行攀登。联系本人在乐山参加“打造消防铁军培训”时所做的装备测试:常用的*依格空气呼吸器在压力25MP时,体重60Kg的人员在全身装备齐全的情况下使用25至30分钟即开始报警,留下的撤离时间不超过5分钟。假设德阳市内左岸半岛商住楼20层发生火灾,登高耗时约8分钟,撤离时间5分钟,实际能够用于火灾扑救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控制火势是有很大难度的。
2、用水量大,供水困难。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冷却和控制火灾蔓延的用水量巨大,从国内外高层建筑火灾实例来看,猛烈燃烧的高层建筑火灾实际用水量需要每秒上百升至几百升,而目前,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消火栓系统的供水量约为每秒40升左右。因此,只好借助消防队千方百计往高楼供水,但由于受水带耐压强度和消防车车泵压力的影响,常因供水不上而贻误灭火战机。
二、高层建筑火灾的处置对策
(一)火灾扑救
鉴于高层建筑火灾现状,笔者以为在扑救高层建筑火灾时要实施有效的协同作战,减少灭火战斗中额外的时间消耗,缩短灭火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
1、侦察要快速准确,协调统一。高层建筑的火场由于受到浓烟、高温、强热、强压的严重影响,使得火场侦察困难,起火部位、火势火情信息一时难以掌握,第一出动的消防队,在加强火场侦察力量的基础上,只有通过火场侦察员(组)的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综合从火场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获取的火情信息,才能确定出起火部位,从而克服了侦察过程中人为的错误和机械(如火灾自动报警器)的错误,为灭火战斗提供准确目标,缩短了火场侦察时间。
2、灭火行动要快速有序,协作一致。进入火场,展开灭火战斗,将为扑救控制火灾赢得时间。而高层建筑周边绿化地、喷水池、停车场及服务区,会严重阻碍大型特勤车辆,特别是登高车、云梯车的靠近和作业;着火层扭曲变形的建筑构件、门窗、坍塌的楼梯、屋面、隔墙,阻碍了战斗员进入火场,限制了战斗员作业的场地;战斗员不间断的作业,灭火器材的不足,个人防护器材的间断补给,削弱了部队整体战斗力。高层建筑火场上这些因素的存在,将会使灭火战斗贻误有利战机。只有各消防官兵、消防队通过相互协作,才能使看似独立的人员、物资疏散,火场破拆,火场器材、战斗员的补给等灭火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灭火过程中重叠、交叉进行,才能缩短抢险、灭火时间,减少各种额外损失。
3、后勤补给要保障有力。火场上的后勤补给供应,主要集中在调派消防人员,输送灭火器材和充实、替换个人防护器材上。消防人员的需求量。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实践表明,为了要在浓烟、高温、强热的高层建筑火场中迅速进行火情侦察和展开灭火战斗,需配足足够的消防扑救力量,建筑物层数越高,对消防人员的需求量就会相应增加。针对现代高层建筑火场,立足打恶仗,各级消防官兵要有连续作战的思想准备,但面临恶劣的火场环境,一线扑救人员将受到对其生理极限的挑战。为了保证部队旺盛的战斗力,需及时地补充新的扑救力量或者对现有力量的相互调换,这就增加了对扑救力量的需求和灭火调度的复杂性。消防器材的供应补给和输送。高层建筑火场对消防器材(诸如各种类型的灭火器、空气呼吸器、破拆工具、照明灯具等)的需求,不仅要求足够的数量并及时输送到着火楼层,而且还要保证各种装备的更换补充,如空气呼吸器钢瓶的更换、备用电源的供应等,消防器材的不良或不足,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抢险和灭火的战斗力。另外,高层建筑火场的消防器材还必须输送到备用器材集中点。在建筑内部,人员和器材集中点应设在尽量接近着火层的楼面上,以便于及时调用;在室外,增援消防车辆和器材应设置在比较宽敞的地方,但应靠近着火大楼。
4、通讯联络要快速畅通,内呼外应。高层建筑火场中,火场上的通讯联络更加困难,手势和灯光等视频联络方法难以在火场中使用,目前部队装备的火场移动通讯指挥车、便携式无线电台、车载台则成为火场通讯的主要工具。在高层建筑内部,可能碰到电波通讯的死角,如手持台往往不能从电梯内发出信息。为克服火场上无线电通讯的弊端,指挥员要针对建筑特点,选择窗口等有利于无线电发射部位,布置无线电通讯联络点,确保内外呼应。
5、要积极采用“上堵下防,内攻外控”这一主要战术。由于高层建筑受管道竖井“抽拔力”、“强风带”,门窗洞口“大开口”对火势蔓延的影响,发生火灾后,烟火能在水平方向以0.5-0.8米/秒,在竖直方向以3-5米/秒的速度延烧,极易造成立体火灾。要根据高层建筑灭火所需用水量,采取“先控制,后消灭”和“分片控制,上下、内外同时进行”的灭火战术,有效地扑灭火灾。
6、要充分发挥灭火救援攻坚组的作用。每个攻坚组成员要明确自己的位置,攻坚组内攻要携带照明、通讯、破拆等工具,佩戴氧气(空气)呼吸器,做好个人防护。各攻坚组要随时联络,保证灭火战斗协调一致。要时刻检查空呼气量情况,留有撤退到安全地带的足够气量,在确保自身安全基础上,完成救人灭火任务。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能否及时而不间断的将水输送到灭火阵地,满足火场所需的水量和水压,是战斗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基建工地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迅速,且周围消防水源缺乏,施工工地上固定供水系统未建成或不完善,当供水高度超过单车供水高度时,采取沿楼层铺设水带或在楼梯间垂直铺设水带的供水方法,较难保证不间断供水,此时,应采取多车藕合供水或消防车与手抬机动泵串联供水的方式。若缺少耐高压水带,则宜采取最后一种方式,以确保安全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