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公安局优秀人民警察某某
“法制新兵”的不眠之夜
****年*月,*从*派出所调到市公安局法制室,虽然他是一名“法制新兵”,但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去年获得了市公安局优秀民警称号。 说起法制民警,一般人可能知之甚少,因为他们既不像责任区民警、交警那样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也不像刑警、缉毒警那样冲锋陷阵,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案件进行审核把关,做的都是“幕后”工作。但这项“幕后”工作并不好做,因为它是公安整个办案程序的最后一道“闸口”,如果稍有不慎,不但可能导致前面所有的侦破工作徒劳无功,还可能放走坏人,冤枉好人。所以,法制民警既需要默默奉献的精神,更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知识和谦虚谨慎、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 “说实话,刚到法制室的头几个月我感觉压力相当大。”*说,在此之前,他虽有三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但毕竟接触的案件少,要独当一面地开展对基层的指导,差距很大,困难不少。“要给人一勺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这种压力,催生了他学习法律、提高素养的热情和动力。 学习法律法规是个相当枯燥乏味的过程,心浮气躁只能学个皮毛。因为公安机关涉及的法律、法规相当广泛,再加上这些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更新,要熟悉并灵活运用它们非得下一番苦工夫不可。所以,无论平时工作有多忙,*也要挤出一定时间去啃那些法律法规书籍。 幸运的是,他所在的单位有着很好的学习氛围。一线基层单位在办案中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遇有疑难问题,法制室的同志们便会聚在一起各抒己见,相互探讨,而他遇到不懂的地方,都会及时向大家请教。一段时间下来,他不仅熟悉了《刑法》、《刑诉法》、《治案管理处罚法》等常用法律,连《国际法》、《出入境管理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也一一涉猎。 但熟悉法律和运用法律毕竟是两回事。*还记得,刚到法制室第三月的一个晚上,正在值班的他遇到了一个疑难案件。因为经验不足,他对一名涉案人员究竟应不应该采取刑事拘留吃不准。当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多,如果打电话请教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同志,又会打扰他们休息,如果等第二天上班后再和大家商量,又会耽误行动时机。他一边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一边权衡采取各种方案的轻重得失。苦苦思考到凌晨*点多,他大胆选择了“刑拘”方案。事后证明,他这一方案是恰当的、及时的。 不眠之夜换来一个正确的选择,*很兴奋,也充分享受到勤思苦学带来的乐趣。他也因此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厚积才能薄发。作为一名法制民警,要想在工作中出高水准,就必须勤于学习,必须多总结经验,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 “行家里手”的艰辛付出 来自基层的*非常理解基层民警的困难,为基层民警解决“疑难杂症”成了他的重要使命。而他也在不断地攻坚克难中,办公室渐渐成为基层民警信赖的“专家门诊”。 *认为,从事公安复审应诉工作,基础就是熟练掌握对公安机关自身的执法工作程序及其法律规范性文件。但仅此还不够,因为复审应诉工作兼具“监督”和“补救”双重效能,涉及到司法审判机关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工作的理解问题。因此,仅是掌握好自己的“法”还不行,还要求“跳出去”,也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 法制室是市公安局的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可以检验市公安局的执法能力。作为法制室骨干的*,用最悉心的服务,最到位的指导和把关,维护着市公安局法制部门的权威。 为更广泛地帮助解决执法问题,去年以来,*还积极向《慈溪日报公安专刊》以案说法栏目投稿,对常见案件、典型案件笔录进行规范并制作一整套范本供基层办案民警参考。 “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去年,*共审核各类刑事拘留案件***余起,报捕和起诉案件***余起,行政案件****余起,另外还代表市公安局出庭应诉*次,均取得良好效果,赢得办案人员和法院同志的尊重。 “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一直享受着工作给他带来的幸福。虽然没有刑警侦破命案的光辉业绩,没有禁毒民警同毒贩进行殊死搏斗的经历,也没有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飒爽英姿,作为一名幕后“演员”——从事内部执法质量监管的民警,*凭着一颗民本之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两年来无一起行政复议案件,无一起行政诉讼案件,无一起申请国家赔偿案件。执法的公正与效率,凸显了他执法为民、和谐执法的理念和精益求精、积极进取的不懈追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