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目前消防部队演讲稿撰写的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二)
近年来,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圆满完成了各项急难险重任务,涌现了很多英雄人物,对先进事迹的宣传也越来越深入,到位。部局就连续两年举行演讲比赛学习十七大精神,赞颂新成就,谋求新发展,各总队的演讲比赛更是开展得热火朝天。但在演讲稿的撰写方面,笔者发现有一些通病性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参加几次演讲比赛的切身体会,浅谈演讲的特点及演讲稿撰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希望与各位演讲爱好者交流讨论。
一、演讲的定义和特点
(一)演讲的定义: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也叫讲演或演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演讲的意义为:“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辞海》的解释是:“在听众面前就某一问题表示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这两种解释,大同小异,都指出了演讲一词的基本内涵:一是面对听众;二是就某个问题发表意见、说明事理。通俗地说,演讲是演讲者根据演讲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事迹,组织有感染力的语言,并通过动作、表情等无声语言来宣传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演讲的特性:
1、现实性:从本质上看,演讲属于社会现实活动的范畴,而不属于艺术活动的范畴。任何演讲,都是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都是旨在解答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追求直接的现实效果。演讲包括“演”和“讲”两个方面,但演讲的“演”不同于演员的表演。演讲者走上讲台,他仍然是现实中的自己,是以自己真实的姓名和身份面向听众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一个演员,他在台下是自己,走上舞台就不是自己了。他必须根据剧本的要求,塑造规定的形象。其台词、动作、表情、服装等,都是由某一特定角色性格发展的逻辑所决定的。总之,艺术给人的是形象感,而演讲给人的则是现实感。
2、综合性
演讲是一门科学,虽然它属于现实活动,但它也借鉴、吸纳、融合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逻辑学、美学、写作学、发声学等等学科领域的知识。
演讲是一门实用艺术,它综合运用了其它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既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人物形象、戏剧般的矛盾冲突,也有诗歌朗诵般的激情、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3、广泛性
从演讲者来看,不管什么阶层、什么行业、什么身份、什么性别和年龄层次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演讲者。当今时代,演讲早已广泛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朋友聚会要演讲,宣传活动要演讲,欢庆纪念要演讲,求职面试要演讲,竞选职务、论文答辩、文化沙龙等都需要演讲。可以说,演讲已经成为一种群众性、大众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三)演讲稿的重要性
因为演讲的现实活动意义和鼓动性,所以好的演讲必须是深入人心、让人为之一振,有共鸣有思考甚至是有揭竿而起的欲望的,演讲稿就尤其重要。好的演讲稿是成功的一大半,能让本来平面的先进事迹更加立体、更加贴近、更加感人。因为无论你的排比句多么恢宏大气,引用事例多么惊心动魄,没有实质的内核,受众只把它当作一场或华丽或花哨的表演,无法植根人心,得到实实在在的触动和收获。但在现在部队的演讲稿写作中,很多是为了参加演讲比赛而准备的,紧张的准备时间和对演讲的不了解让大家忽视了对演讲稿的细心琢磨,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二、现阶段消防部队撰写演讲稿的误区
(一)有“形”没有“神”。很多人对演讲的深刻印象来自于气势恢宏的排比句和大气的豪言壮语,却忽略了这些是在演讲内容上已经触及深处,为了进一步渐入佳境而推波助澜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现在很多的演讲稿就犯了这个毛病,没有围绕主题进行选材,没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基本要素,没有联系自身发表观点或议论,让人觉得激情有余,体会不足;叙述有余,议论不足。
(二)有事迹没有思想。消防部队近年来涌现出了大量的英雄事迹,这自然成为了撰写演讲稿的良好素材。但部分同志只用事迹连接事迹,没有自身的思考,没有事迹的提炼,没有对主题的升华,用大而空的口号收尾,看起来也文从字顺,但整个演讲稿没有思想性、整体性,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好人好事的事迹报告,没有就某个问题发表意见、说明事理,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有口号没有细节。消防部队的演讲比赛有时容易变成“表态会”、“表决心会”,例如:我们将以昂扬的精神风貌、饱满的战斗热情、过硬的业务本领为“保卫南粤平安”贡献出全部力量!这种长句在我们的演讲稿中不仅放于结尾,有的也放在段落的末尾,让人只记住了你洪亮的声音,口号都大同小异没有印象。如果你能用细节说说你是怎么练就过硬本领的,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克服了哪些困难,在身心上经历了哪些波折,会比只喊口号的效果好得多。
二、演讲稿撰写的方法和技巧
要写一篇精彩的演讲稿,就必须注重听众的心理需求。演讲的内容好不好在于是否适应听众的需要,效果好不好在于听众是否受到鼓舞,而且最终是体现在听众的实际行动之中。有关人员曾对1984年全国16城市演讲邀请赛的200名听众进行过调查。听众的要求包括:选择的材料我感兴趣,主题有时代新鲜感;讲的正是我在想的,而又没有想好的问题;我又知道了许多东西,也重新认识了一些观念,他的确比我知道得多,比我认识得深刻;摆事实,讲道理;没有空话、假话、套话,现身说法,却不是表现自己,而是襟怀坦白,亲切感人。表达上不照稿念,也不背诵,是平和的交谈,自然的流露;语言流畅,生动形象,得体自如。由此可见,我们要走出演讲的误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思想,提炼给人启迪的主题。演讲是演讲者根据演讲主题,宣传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情。主题是演讲的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是演讲者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看法、主张和观点。主题是演讲的“灵魂”,对演讲的社会价值起决定性作用。主题又好比是“统帅”,它不仅决定着演讲材料的取舍、演讲的结构方式,还决定着演讲的语言、表达方法和技巧。一篇演讲,要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效果,其主题应该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正确。所谓正确,就是指演讲的主题要符合实际,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2、集中。一篇演讲有且只能有一个主题。古人说:“立意要纯”,“意多乱文”。演讲既不能无主题,也不能多主题。多主题,其实也就是无主题。
3、鲜明。好的演讲要能让听众一听就明了演讲的主题,这是“鲜明”的一层意思。“鲜明”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演讲者的态度、立场要十分明朗、明确。爱什么,恨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决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4、深刻。深刻反映着演讲的思想深度。演讲要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本质特征,揭示其普遍的意义。
5、新颖。所谓新颖,指的就是主题要有新意、有创意,要“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能讲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来。
以去年全国消防部队“学习十七大”演讲比赛的情况为例,大多数选手的主题都是讴歌英雄事迹,获得第一名的陈平却以“我们赛过周杰伦”为题,抛出“踏入红门的八零后官兵们有着自己坚定的价值取向,不追逐表面的光彩,更崇尚英雄的气节”的论点,这一新颖深刻的主题既可以组织观点的碰撞,又可以运用英雄事迹来佐证观点,使她一下子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分。可以看出好的论点对整篇演讲的重要性。
(二)精选材料,组织引人入胜的内容。如果说主题是演讲稿的灵魂,材料就是演讲稿的肌体。我们平时所搜集的原始材料,往往是感性的、零碎的、不系统的,不能直接写进演讲稿。这就需要演讲者对已经到手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提炼,然后才能写进演讲稿。选材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1、围绕主题选材
主题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主题一旦形成,便反过来对材料具有制约作用,成为选材的依据。因此,凡是能有力地证明主题的材料就选用,凡是不能证明主题、甚至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就不能选用。如主题是“谈勤奋”,就应选择勤奋好学、训练刻苦方面的材料。“乐于助人”、“遵守纪律”等方面的材料,就不能选用。
2、选用典型的材料
所谓典型的材料,就是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往往能起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作用。选用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材料哪怕只有一个,如果是非常典型的,同样具有说服力。
陈毅的《就职(代军长)演讲辞》,所要阐明的主题是:“人民的军队是任何反动派也消灭不了的。”在陈毅的戎马生涯中,要想证明这个主题,要用的材料可以说俯拾即是,但他却只选用了两个:一是“在大革命失败的时候,朱德总司令只带了八百多人上井冈山,就发展成今天的五十万大军”;二是“新四军的前身是南方各省的游击队,那时全总只有两千多人,因为当时在残酷的斗争中,还受到损失……只有二百多人弥散年后,新四军发展到九万人”。
试想,八百人没有被消灭,五十万大军能够被消灭吗?二百人没有被消灭,九万人还能消灭吗?陈毅只选择了这两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就有力地证明了主题。选用真实的材料
3、选用新颖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就是指不同于常规情况的材料。如果材料陈旧或千篇一律,即使再典型,也使听众感到没有新意而乏味。有趣的材料,可以调节听众的注意力,激发听众的兴趣,也可以活跃演讲气氛。去年部局演讲比赛二等奖获得者曹静在她的演讲稿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经过四个多小时艰难救援,老妈妈的女儿终于被抬了出来,可伤势太重,她没能坚持住。已经失去三位亲人的老妈妈最后一线希望也没了,她悲痛欲绝,嚎啕大哭。一次又一次目睹这生离死别,救援队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紧紧地抱住老妈妈痛哭失声:‘对不起,对不起,老妈妈,我们真的想救您的女儿,可是我们没有办到,我们真的想再早一点,再快一点,再努力一点,我们真的尽了全力了,可是我们还是没有救到她,对不起,真的对不起......’听着这难过的自责,看着这不是母子却胜似母子的两人紧紧的抱在一起,大家的心都碎了!”这段材料不仅真实感人,更从另一个角度把消防官兵为抢救群众倾尽全心全力的事迹展现得淋漓尽致,相比其他成功施救的材料有另一番深意,更增添了演讲的艺术效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演讲者是无论如何写不出演讲稿来的。要想获得演讲的材料,就得靠平时的搜集和积累。积累材料要“多”,要“贪多务得”,不厌其多,要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只有大量详尽地占有了材料,才能够保证立论的正确性,写起来也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三)注重交流,练就精炼准确的语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就尤其重要。因为它必须面向大众的,贴近大众,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引用感人耐听的事例为观点佐证,从而被大家接受,引起共鸣。
1、多用短句,少用长句。长句子虽然在表述较为复杂的内容时,能显示出周密、完整的优势,但它也有弱点,就是不容易读,也不容易记。特别是在演讲中,句子过长,讲起来费劲,听起来紧张,不好把握意思。因此,要尽量把长句子改为短句子,使之易讲、易听、易懂。演讲稿中也可以长短结合,整散结合,像写材料时工整的对偶虽有韵律感,但一味的使用不利于自然顺畅地表达,反而弄巧成拙。
2、多用口头语,少用文言词。文言词具有简洁凝练的表意功能,但是在演讲中要尽量少用。因为听众文化程度不同,在一发即逝的演讲中,听众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词义,不容易听懂,所以还是多用口头语的好。演讲时,如要引用较生僻的文言诗文,可放慢语速,并且最好是用现代白话将其意思翻译一下。
3、多用正装句,少用倒装句。倒装句具有强调某种成分的作用,但在演讲中运用,听众不容易把握意思,听起来也较别扭,最好改为正装句。
4、非用不可的专业术语,应作适当的解释。演讲中运用专业术语,如果受众是本专业人员,一般无须解释。如果受众是非专业人员,不作适当的解释,他们是很难理会的。比如,我们消防车的“女儿墙”,这是建筑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不加解释的话,非建筑学专业的听众就会不知所云或错误地理解为“女儿做的墙”、“为女儿做的墙”。实际上,“女儿墙”是指像女裙花边样的凸凹形的墙体;桥梁、门廊等建筑物旁边低矮的挡墙,也叫“女儿墙”。
(四)联系自身,营造感同身受的情境。在我们消防部队的演讲中,很多演讲者讲述的都是他人的事迹,把自己置身事外,没有联系自身谈感受,更谈不上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这样的演讲听得多了就像是先进事迹报告。演讲应该也是总结自我、剖析自我的一个过程,特别是当我们的演讲材料是一位位英模感人事迹的情况下,如果能在演讲中融入个人的思考和情感,找差距、找方向、找动力,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真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而且台下坐的很多都是和你一样做着不平凡事的平凡人,你可以把他们的想法说出来,说到他们的心坎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