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心理危机干预在公安实践中应用的思考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含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指由于某种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病理性重现、恶梦惊醒、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情感钝化和回避,以及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对未来失去信心。这样的精神异常状态,一般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例如以回想或噩梦形式反复重现创伤性经历和体验,目睹或耳闻有关物品、消息,旧地重游时产生精神痛苦;常感恐惧产生持续回避行为。大多数患者一年内可以恢复,而少数患者则持续数年不愈而成为持久的精神负担,有的还可能终身精神残疾,再也无法正常生活。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主要是通过让参与人员描述内心真实的感受和观念,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面努力,同时对他们出现这种情况表示接纳、理解和支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帮助被干预者恢复正常状态。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心理危机干预与铁路公安工作的联系。科学研究发现,在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近六成人会发生心理危机,出现多种心理问题,其中以创伤后应激障碍最为常见。美国9•11事件、印尼海啸等重大灾难性事件后,许多受害者、亲历现场者以及现场救援人员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突发事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问题。铁路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铁路安全稳定,保护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广大民警特别是一线民警,不但日常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而且会随时面对和处置铁路爆炸、破坏以及路外伤亡、行车事故等突发事件,常常置身于群死群伤的惨烈场面之中。人民警察也是普通人,也有脆弱的一面,在这些突发的灾难性事件中也会感到恐惧和无助,也会在心理上产生的巨大的刺激,特别是一些从警时间短、身体状况不佳或是心理素质较弱的民警极有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形成心理障碍,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因此在公安工作中,特别是在处置群死群伤等灾难性突发事件中,重视和做好民警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危机干预,对降低民警的心理风险,消除压力和困惑,保护民警健康,调动工作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运用。通常情况下,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模式是:倾听、引导、疏泄、解释、支持、保证和合理化。具体包括以下环节:
一是,通过集体晤谈初步了解民警的心理状态。集体晤谈,又叫严重事件晤谈,是一种系统的、通过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这一过程是成功实施团体性心理危机干预的前提,是我们需要考虑周密、认真对待的关键性环节。首先,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应通过系统脱敏技术,帮助大家进入一个充分放松的状态,然后进入情景再现,请参加救援任务的民警分别描述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为;参加者相继发言,从而把整个事件的真相还原。接着由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初步降低被干预者对事件的敏感度。
二是,就民警受事件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心理咨询人员通过对集体晤谈掌握的情况,评估民警心理伤害的严重程度。这主要从民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功能入手。比如,了解救援民警对危机的认识、解释,把握其某些不合理或模糊的想法;了解受害者是否表现出过度的情绪化和失控,或严重的退缩和孤立,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是否与危机环境协调一致,是否出现情感否认或回避现象。注意观察每个人的表现,形成初步判断。尤其对沉默不语、精神恍惚的人要重点观察,掌握其情绪行为表现的异常特征。
三是,根据评估结果对相关人员进行筛选分类。通常相关人员的表现有三类:A类影响程度较轻,该类人自身心理免疫系统强,其情绪承受力和应付能力都比较好,具备独立化解心理危机的能力。此类人可建议休整数日,不做后续辅导,数周后随访。B类影响程度较重,情绪反应较为激烈,PTSD症状部分表现,情绪、行为尚在可控范围之内;此类人员建议休假调整,并实施短期内心理危机干预,安排适当心理康复训练,定期随访。C类影响程度严重,该类人群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人员,他们在此事件中,心理受到巨大的冲击,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显著,无法独立应付,极有可能病情迁延,转为慢性或复发性心理疾病。这类人群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干预,通过系统的干预措施,帮助他们消除无助感和绝望感,重新确立新的应对模式,以摆脱目前的危机。
四是,针对确定出的重点人员逐人制定干预计划。经过前期的晤谈和评估之后,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初步筛选出需进行系统辅导的人选,并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来详细制定被干预民警的咨询计划,或者称其为个人的咨询方案。该计划的制订应该要与民警本人合作,共同商定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咨询时间,明确双方在咨询中所履行的责任、权力以及义务,并且要让其感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这一点非常重要。计划应该根据被干预民警的应对能力,着重在切实可行和系统的帮助其解决问题。例如制订的阶段目标可以是,如何通过合理认知技术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完整接纳自我,消除自我的失望感,或者如何使用放松技术改善睡眠,消除其紧张、焦虑等。
五是,严格依照个人咨询方案实施干预措施。此时,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和被干预者事实上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干预人员根据前期搜集的求助者资料和咨询方案中设定的步骤,开始进入到实质性的个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涉及到几个基本的方法:1、倾听和无条件接纳,主动和耐心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予心理上支持;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2、提供疏泄机会,干预人员要积极与其共情,对其情况表示理解,这样可以帮助被干预者敞开心扉,卸除防卫,真实具体的讲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消极的情绪,这一点将直接影响到危机干预的效果;3、解释和指导。对被干预者存在的一些问题,专业人员给出相应的解释说明,亦可对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4、树立信心,找回希望。关注和挖掘被干预者积极的一面,及时给于肯定和支持,使其重树信心,找回对自己、对生活以及未来的希望;5、鼓励自助,获得成长。这是要努力帮助被干预民警构建新的合理的观念和有效的行为模式,充分调动自身潜能,使其能够主动应对目前的危机和未来的挫折。
六是,结束干预和随访。通常情况下,一般经过4~6周的危机干预,绝大多数的被干预者会顺利渡过危机,不良情绪可得到缓解,这时应该及时中断干预性治疗,以减少依赖性。这一阶段,需要被干预的民警不断强化学习到的新的思维模式,使之内化,构建起解决问题的新的行为模式,并学会举一反三,能够独立自主地调整心理平衡,及时有效的处理问题和危机,从容应对今后可能遭遇的类似应激或挫折,提升自我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而对于干预效果不显著的人员还要定期进行随访,继续关注这些人员的工作、生活适应情况和情绪、行为表现。也可对其开展相关的心理康复训练,以帮助被干预对象尽早恢复,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来。
对于民警个人来说,如果因为遇到灾难性事件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就需要主动地接受心理危机干预,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帮助恢复心理健康。另外,心理咨询对提升个人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耐挫性和康复能力,保障民警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幸福乃至整个警队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