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廉洁从政“防火墙”
公安形象,交警系于一半。作为执法量最大、接触群众最直接、最广泛的公安警种,在推进跨越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始终把队伍建设摆在最突出位置。近年来,*交警牢固树立“从严”就是“从优”,“严管”就是“大爱”的治警理念,积极探索队伍管理新模式,强力推进“制度保障与文化引领”双轮驱动,特别是创造性开展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警营文化建设。
一、内化于心,正本清源
观念新,局面就新;思想活,全盘就活。早些年交警形象不佳、群众不满意,让我们感到,只有抓好警队自身建设才是“强警”之路,特别是“廉洁公正”应该是交警的形象标志,“当警从廉”更应是交警的从业之本。我们认为,抓廉政建设就是抓警队灵魂、就是抓群众满意度、就是抓交警发展。基于这种认识,2008年以来,我们深入实施“文化育警”战略,用蕴含深意的廉政文化所潜在的熏陶、引导、渗透、影响力量,来感化、优化民警的执法服务行为,在润物无声中推行“文化育警”,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廉洁习惯”,从根本上树立“不愿违纪、不敢违纪”的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防止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从而带动并促进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齐头并进。
二、外化于形,润物无声
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我们不断加强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度,寓教育于民警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之中,扩大廉政文化的影响力,使其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激励人、鼓舞人。
一是依托阵地,环境倡廉。投资5万余元在大队办公楼二楼高标准建设廉政文化长廊,内容涵盖廉政誓言、从警心得、廉政漫画、警句格言等,并做到定期更新,让民警目之所及就是警示语句、所到之处均能感受组织关怀,从而让民警更加珍惜职业、筑牢思想防线,同时也促进民警话廉、倡廉、崇廉的良好习惯。
二是以学促教,读书思廉。采取荐廉文、读廉书、思廉政、查廉行活动,组织民警熟读深思、研讨交流、查找不足,促进民警在自我学习中升华思想境界,在廉政文化熏陶中正心明志,在讨论交流中受益启发,实现以学促教的良好效果。
三是创新载体,活动兴廉。策划和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每年组织民警到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两次以上。定期组织“看廉戏、听廉课、发廉信”活动。每年“七一”活动和新春团拜会都要组织集体宣誓,重温“入党誓词”、“人民警察誓词”和“警察廉政誓词”。
四是拓展领域,网络传廉。开办廉政网站,利用网络传廉。在局域网主页上建立了廉政专栏,充分发挥网络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通过文字、图像、电子邮件等多种传播形式,开展生动、直观的网上反腐倡廉教育。
五是以案说法,算账警廉。选择系统内的典型反面案例,剖析根源、分析原因、以案说法、明以法纪,教育民警算好政治、经济、家庭、人生“四笔帐”,使民警领悟“不应该,不值得”,淡化追名逐利心态,增强“廉洁就是一种智慧”的认识,强化民警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份外之物不收、不法之事不做的基本操守。
六是亲情感染,家庭助廉。民警是否清廉,警嫂作用不可忽视。大队每年都要召开民警家属座谈会,要求警嫂当好“廉内助”。年终评选“好警嫂”,发给奖金,以此促进所有警嫂在家庭常吹“廉政枕边风”,为民警当好廉洁自律的监督员和“守门员”,构建反腐倡廉“第二道防线”。
三、固化于制,持久运作
创新“四个融入”的抓法和思路,不断健全完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将廉政文化融入警队管理,提升警队公信力。其一,引入警队CIS管理体系,培养“忠诚、服务、公正”的*交警核心价值观。其二,规范权力运行。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把权力“晾晒”给群众;引入服务评价系统、警务调查等手段,把“评判权”交给群众,用“制度”保障“不敢违”、“不能违”。其三,目标控制。年初科学合理制定工作目标,确保民警工作量处于基本饱和状态,杜绝无所事事、无事生非现象。
二是将廉政文化融入学习培训,提升警队战斗力。重点抓好“三项教育”。抓好法纪教育,做到纪律禁令逢会必讲、警纪常温,真正使廉政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要求入脑、入心。抓警示教育,做到警示片常看、警示书常读、警廉风常吹,声声入耳,防微杜渐。抓帮扶教育,通过结帮结对、民警约谈、专项会议等途径,加强交流互动,准确把握民警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开展帮扶。
三是将廉政文化融入警营环境,提升警队凝聚力。公众形象标准化,按照VI形象设计,量身打造36种“*交警”标志物品,增强民警对警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工作环境品质化,大力实施优警、暖警战略,改善办公办案条件,提升民警福利待遇,建树交警社会地位,让民警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服务环境时尚化。通过硬件提质、软件提档,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推出“最省时、最省力、最省钱”的便民惠民举措,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建立起交警可亲、可敬、可靠的良好形象。
四是将廉政文化融入执法服务,提升警队亲和力。坚持“思路对准百姓出路,做法贴近群众想法”,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和谐警民关系、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紧密结合,紧扣发展大局调优工作目标,结合工作实际调优勤务模式,围绕群众需求调优服务举措,执法服务实现“三大转变”:现场执法为主向非现场执法为主转变,大整治向大提醒转变,局部小便民向整体大服务转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