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教所管理现代化应用的几点思考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过于迷信计算机的能力,认为有了强大的计算机以及先讲的外部设备,就能产生巨大的科技效应,“科技警力”的产生、投入工作也近在咫尺了。在这种失衡的心态下,往往容易忽视内在的更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一应用系统、应用软件等技术项目的选择、设计。这就造成了硕果经挂满枝头却无法收成,且不时被掉下的果实砸伤的怪现象。
在实现网络化、规范化、信点化、电子化的过程中,由于劳教场所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现行一些广泛应用于一般企事业单访的系统、软件都是难与劳教场所的实际工作相适应的。如果勉强加以使用,迁就机器的特性来开展工作,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为了使用高科技而使用高科技但并不具有实际工作意义;甚至出现机器人操控人的本末倒置的现象。
对于如何避免在劳教所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出现这种“瓶颈效应”,并有效提高劳教所管理现代化应用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入手:
一、改变“交钥匙工程”的思想。
在飞快发展的办公现代化、办公网络化、办公信息化、办公规范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人们容易把“某某化”看作是计算机在某个组织中的应用,是需求方提出需求,由供给方单方面完成的一种技术项目或者出售的“一种产品”。用户认为“某某化”具体项目的开发、实现是供给方或者技术人员的事;供给方则认为用户的需求具有一致性,对用户的使用缺乏具体、全面的分析,不了解用户的特定需求。这样,人们就把一些需要研发、需要“量身定制”的工程或项目视为一种“交钥匙的工程”。按照这样的认识来完成工作,真正到了“交钥匙”时,可能就会出现用户认为开发人员所提供的项目、工程不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断定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产品。
由于劳教场所的工作任务是教育矫治人,一般不具备独立开发软件、系统,独立建设某些大型项目工程的能力,所以一般小至购买计算机软件、大至进行大型电子工程建设,都交由社会的相关公司代办。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交钥匙工程”的问题:劳教单位作为需求方认为,无论是需要哪一方面哪一层次的技术支持,只需提出要求即可,专业的供给单位就能够提供一组技术项目或是一种观成的产品满足需求;作为技术支持方的公司,为节省成本一般所提供的产品都不是为劳教所“量身定制”的,更多时候只是承担代为采购的职责。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我方将需求告之供给方:需要一项技术产品可以记录民警上下班的时间作为考勤的依据。供给方认为用户的需求相当简单,完全明白用户的需求,因此给用户装上了一台市场上最新款式、最先进、最多大型企事业单位采用的考勤打卡机。但实际使用中发现,打卡机功能单一,不切合劳教场所实际。一是打卡机只能记录当日上午、下午上下班及加班三种情况,无法有效记录基层民警多班次的上班方式、特别是跨日值夜班的情况。二是无法清楚明了反映上下班情况。打卡机一般以红色的记录表示迟到、早退,但由于大多数民警的上下班时间并不是简单的“朝八晚五”、“星期一到星期五”,因此记录卡上往往是“赤字”频频,旷工频频,增大考勤管理部门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三是打卡机保存下来的大量数据无法高效利用。由于机器功能的局限性打卡机只能是一名无私的“记录员”而无法成为一名乖巧的“秘书”,它无法将宝贵的原始数据变成高效的电子数据;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无法提炼数据作为决策的辅助和支持。这种不应该出现的尴尬现象就是“交钥匙工程”思想所造成的。也许相对廉价的打卡机功能是过于简单且科技含量不高,那如果采用更先进的智能指纹、智能卡考勤机,又能否解决问题呢?
笔者认为:智能考勤机与电脑连接数据直接存储进入电脑,不存在原始数据转换;利用计算机可配套使用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备统计、分析等多项功能,某些完善的软件还可以提供决策支持;计算机运算能力强、适用范围广、适应能力强、扩展性好,能大大提供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表面上看智能考勤机确实解决了打卡机存在的不足,但我们要注意“交钥匙工程”还可能带来的“以全概偏”的问题。因为现行广泛使用的考勤软件都是按照一般企事业单位需求设计的,往往不能满足劳教单位工作的需求,同样存在无法有效记录民警上班统计考勤的情况,也无法为提高有效的决策支持。如果勉强使用老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也会接踵而来,功能强大却无从施展,设备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就像是当年“篮球飞人”乔丹放弃篮球改打棒球一样,一流的才干发挥三流的作用。
要改变“交钥匙工程”的思想,就要从认识上开始转变。引进、使用一个技术或项目都应该要有因地制宜的思想,从自己的工作需求、工作特性、实际情况出发。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每一个技术项目都是为劳教单位独立开发设计的,这样成品的实用性和效率都是最强的。但绝大部分的技术、项目受开发成本、开发周期的制约,一个劳教所是不可能实现独立开发的。因此,“量身设计,独立开发”的任务就只能由劳教所的上级领导机关来完成了。但是,目前的情况下,劳教场所虽然不能完全做到“量体裁衣”也尽量做到“量体购衣”,使购进的产品尽可能“合身”,功能尽可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掌握“量身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改变“交钥匙工程”思想的重点是要“量身裁衣”。和“量身购衣”,“量身”实际上就是对自身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不同的领域中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试着从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法来做出一些探究:
——需求分析的任务。需求分析的任务不是确定产品如何完成它的工作,而是确定产品必须完成哪些工作,也就是确定对目标系统的功能。由于劳教场所对产品功能特殊性的需求,大多数产品是无法满足的。因此,需求分析的任务就是对产品功能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
——需求分析的原则。作为用户就是希望产品能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地在功能、质量上完全满足自身的期望。因此,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实际使用者的参与,因为在产品买回来投入使用时,真正使用的并不是产品的开发人员也不是本单位采购部门的人员而是实际操作者。如果没有实际使用者的参与,相关人员获得的需求信息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而且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受到媒介的影响更有可能产生较大偏离,这样购置回来的产品就在确定需求之初就会先天不足。
——需求分析的方法。由于用户系统环境多样化,用户需求的应用系统(软件)也日趋复杂。因此,在软件工程学的领域里,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先后出现过多种系统需求分析方法,比较著名的有功能分解法、结构分析法、信息建模法、面向对象分析法等开发方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而作为用户的我们也应该掌握“需求分析方法”的一些重点:
1、调查研究。能够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需求,征求实际使用者的使用意见,列出能满足需要的各项功能;
2、分析与综合。结合单位的实际需要,使产品的各项功能可以应用在实际工作中,避免不切实际;
3、沟通与调整。保持与技术支持方的沟通联系,调整功能需求,确保技术支持方提供适用产品与服务。
在实际操作中是由技术支持方提供一套现行普通的软件系统,或是在一些原有的软件系统上做一些改动来适应我们的需求,还是重新开发一套软件系统,应与技术支持方制定出方案、达成协议。
以指纹机为例,如果我们对指纹机功能的需求只是在安全方面的身份确认,那就只需指纹机与铁门的电子锁相连即可,无需对原有的软件进行改动;如果还要加上对所有民警进入大门记录的功能,那就必须对原有软件进行部分改动,因为原有的软件只有考勤功能无多次进出记录功能;如果要求指纹机不但要有安全的身份确认和记录民警进出院区记录的功能,还要有考勤功能,并且能根据民警的排班情况对民警每日、每月、每季、每年的上下班进行考勤并自动产生报表,那就必须针对民警的实际使用需要重新开发一种软件。在与技术支持方交流后,可根据实际来调整功能的需求,因为三种情况各有利弊:从基础语言开始重新开发系统,这样成本高、周期长,但系统最适合实际使用,可用性高;利用现有软件进行改进,即通过二次开发将增加某些功能,这样可以实现降低成本、节约开支、提高效率。但可用性较前者低;减少功能方面的需求沿用原系统,这样最节约但可用性与前两者比大大降低,浪费了硬件的其他功能。
4、功能确定。经过以上三个步骤后“量身”就基本完成了,根据自己的“身材”特点,就可最后确定产品功能的最终需求,选择正确的、合适的产品。
三、设备的科学管理与维护
目前,一些劳教场所除了没有“量身设计”、使选择的产品不能完全适用外,某些功能齐全的先进产品之所以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与使用的不规范、不正确,缺乏保养维修也有一定的关系。在“以科技装备警力”、“向科技要警力”的过程中,劳教场所选择的产品,项目科技含量是相当高的,这就意味着在操作使用中会有一定的复杂性。产品、项目供应商是不可能长期驻所提供技术支持的。因此,如何普及正确使用的知识与技能、并指定专人管理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对于一般的技术项目只要掌握正确的使用、管理方法就可以了,但对于某些大型工程项目,组织有专业特长民警成立技术小组负责设备的正常运作和日常维护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合理的使用、科学的管理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产品的能效。对此,应引起劳教机关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总结: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正确的、合适的产品,并对设备进行科学的管理与维护,才有可能避免劳教场所在管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瓶颈效应”,也才有可能有效提高劳教场所管理观代化应用的实效性。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