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四)
1.大抵宪长得人,则司官不敢恣;司官得人,则书吏不敢恣。
——元•张养浩《权力忠告》
【注释】一般说来,如果监察官员廉洁自守,则执行官员不敢放纵;执行官员不敢放纵,则书吏不敢放纵。
【解读】“欲影正者端其形”。肩负“风宪”的监察官员在端正官风、政风和民风中起到表率作用极为重要。但是,历朝历代,由于各种原因,监察官员顶不住权力、金钱、女色的诱惑,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并非鲜见,这对在职官员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非同小可。因此,担负监察职责的官员一定要自重、自省、自律。
2.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西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列传》
【注释】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
【解读】汉景帝在位期间,公孙诡、羊胜图谋不轨,游说梁孝王(汉景帝母弟),并派人行刺朝廷谋臣。事情败露后,汉景帝下令搜捕公孙诡、羊胜。由于这两人藏匿在梁孝王家,没有抓到。内史韩安国去规劝梁孝王交出公孙诡、羊胜两人。梁孝王听了韩安国“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的一番话后,交出了公孙诡、羊胜。韩安国的“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虽有其历史背景,但这句话的内涵在今天还是不失其借鉴意义。
3.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唐•罗隐
【注释】为官者要献身国事,不要去为子孙谋家财。
【解读】古今有多少有识之士,都是把“国计”摆在第一要务,并且以自己的肝胆相许,而把仁德和清廉作为美德留给后世子孙。如果把国计和家财的位置搞颠倒了,就会把肝胆放在为子孙谋家财上。这就难免要以权谋私,难免要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其结果只能是家财败尽,家风败坏,子孙败落。
4.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西汉•黄石公《素书•求人之志章第三》
【注释】孜孜:十分勤奋;淑淑:善之又善。全句译意为:勤勉奋发,励精图治,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解读】一般来说,艰难困苦之时,容易激发艰苦奋斗的精神;事业有成之后,容易滋生骄奢淫逸的思想。而骄奢淫逸,从来就是腐败的基因。因此,前贤总是不断地提出“孜孜淑淑,所以保终”的忠告。
5.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八
【注释】湔:洗。全句译意为:一领白袍着了墨,永远也洗不掉。
【解读】明朝时,江苏徐州人山云被朝廷委以总兵,派去镇守广西。山云问帅府中性情耿直、敢讲真话的老吏郑牢:“人们认为做将官的人,并不计较贪或是不贪,何况广西素兴贿赂,我是否也可以贪一点?”郑牢就以“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告诫山云。山云点头称是。他到广西镇守十多年,始终廉洁自守。
6.治国治众者,不可以图利。——西汉陆贾《新语•怀虑》
【注释】治理国家和管理民众的人,不要谋求私利。
【解读】这是西汉初年,政论家、辞赋家陆贾对刚取得政权的统治者提出的警告。陆贾在其《新语•怀虑》篇中说,如果统治者凭借权势,忙于置办个人产业,那就很难教化百姓,国家的政策法令也难以得到贯彻。这句话的内涵在今天依然不失其借鉴意义。
7.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注释】面对财物不要随便获取;而对危难,该赴难的不可随便逃避。
【解读】“临财勿苟得”,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临财不要贪。贪是一种恶欲、一种恶德,必然带来恶果。要做到“临财勿苟得”,必须有严格的自律,必须戒贪、去贪。这就要有道义和人格的支撑。这正如孟子所说的“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不合道义的即使是一箪饭也不能接受)。
8.律己以廉。凡名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是大恶不廉之吏。如蒙不洁,虽有它美,莫能自赎。
——宋•真德秀《西山政训》
【注释】要以廉洁律己。凡是为官者,能够做到万分廉洁,只是一点小善,而贪污受贿便是大恶的贪官污吏。如果不廉洁,即使有其他的优点,也不能够自我抵消。
【解读】真德秀,南宋学者、大臣,世称西山先生。他在《西山政训》中以四事与同事共勉。所谓四事,一是律己以廉,二是抚民以仁,三是存心于公,四是莅事以勤。真德秀认为,“廉仁公勤四者,乃为政之本领”,而“律己以廉”为四事之首。
9.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
——后晋•刘昫《旧唐书•列传•唐临》
【注释】治理国家的法则在于刑法,法太严则流于残酷,法太宽则失去惩罚犯罪的威慑力量。
【解读】侍御史唐临秉公执法,宽严适中,唐高宗甚为赞赏。这句话即是唐高宗对唐临秉公执法的赞赏之辞。明罚峻典,立制齐人,目的在于惩恶扬善。因此,要公正执法,不能过严过宽,这样才能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10.臣罪莫大于贪。——《明史•钟羽正传》
【注释】作为臣子,罪行没有比贪污更大的了。
【解读】明代官场贪贿成风,导致纲纪败坏,世风日下。所以,明万历年间的“吏都科给事中”(吏部官名)钟羽正在皇帝面前大声疾呼:“臣罪莫大于贪。”官员的贪污腐败是一个顽症,几乎每个朝代都面临着贪污腐败的严峻挑战。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也同样面临着贪污腐败的严峻挑战。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反腐败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