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警史馆
走进总面积近***平方米的*市公安局警察历史馆,宛如进入一个历史文化“大观园”:时与空、条与块在这里交汇融合,***多幅照片、***多件实物和大量表格文字“串”起了一段百余年的*警察史,向参观者述说着那些逝去的以及正在发生的警察故事。
诸多“第一”承载警察创业历程
在警察历史馆里,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第一”:第一个官办并按照现代警察理念管理的警察机构是建立于****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的巡警总局,位于*旧公园惠潮嘉行内,负责人叫“总办”,当时警力约***人。辛亥革命后成立了警察事务所;****年至****年改名“*商埠警察厅”。****年*设立市政厅并与澄海县分治,警察机构也正式定名为“*市公安局”,警力增至约***人。****年1月至****年*月期间,易名“*市警察局”,地址就在老一辈*人耳熟能详的“红砖楼”(即原新马路同济医院)。
*第一个人民公安机关是****年*月**日由周恩来、贺龙、叶挺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一部进入*后成立的*市公安局,当时委派李立三任局长(由徐光英代理局长)。同月**日起义军撤出*,虽然只经历了短短*天,但其播下的革命种子却已生根发芽。****年**月下旬*解放,成立了“*公安接管部”,地点也在“红砖楼”,部长是后来担任国家司法部部长的邹瑜同志。
****年*月,*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成立,首任局长仍为邹瑜。不久,该局购进了第一批摩托车。当时全市还没几辆摩托车,有辆摩托车开真比今天开“奔驰”、“宝马”还威风。但整个公安队伍没人会开摩托车,最后经到处打听,才找来一位懂驾驶的市民当教练,教会大家驾驶这种“铁马”。警史馆里面就陈列了这样一幅已泛黄的照片:一位身穿米黄色“**式”制服的青年民警驾驶摩托车威风凛凛地出巡。据介绍,这位黄姓警官解放前是我党地下工作者,*解放时亲自打开大门迎接解放军接管警察局,后来担任过我市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职务,目前在汕安享晚年。
一幅拍摄于民国十八年(****)*月*日的老照片,见证了*第一辆也是全省第二辆消防车投入使用时的盛况。****年*存心善堂成立了水龙局,承担灭火任务。****年水龙局向社会贤达募集资金,从德国引进了首辆消防车,车上配备了发电机和电泵,可自动喷水灭火。其实早在清朝末年,潮汕地区就已有一些由政府设立、巡警创办或民间自办的消防机构雏形,展馆内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展品是清末的铜质消防水枪头和消防人员使用过的消防帽、藤棍、佩刀等。
*市第一批专职交通警察出现于****年,至****年达到**人。****年市公安局在治安行政科内设立交通股,配备**名交通警察,两年后增加至**人。****年正式成立了科级建制的市公安局交通大队,增配民警***名。
作为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的辅助力量,*市区第一支保安队于****年*月**日在礐石成立。****年我市又组建了一支***人的专职治安联防队,由公安民警带领在中心城区各重点路段巡逻执勤,守望城市安宁。
百年实物拓印城市发展履痕
实物展品最易让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亲切感油然而生。在警史馆里,我们就看到了*各个时期的警徽、铜质消防水枪头、老式拨盘电话机、早期收录机和显微镜、第一代“电子眼”、凤凰双筒自行车、木手铐等一大批实物。据介绍,筹建警史馆的信息发布后,不少离退休老民警和社会热心人士积极响应,纷纷捐献珍藏的实物和资料照片。像那支铜质消防水枪头就是由热心人士提供的,见证*自行车发牌管理历史的凤凰双筒自行车则是一名民警亲属提供的。
展馆里吸引参观者眼球的,还有模特身上颜色、风格各异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民警察制服。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警服在颜色和款式上经历了多次变革。米黄色的“**式”制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警服;“**式”制服于****年在全国推广,上衣设计为白色,下装为藏青色,配有红色裤线;“**式”警服上衣草绿色,下装藏蓝色;“**式”警服为了区别军、警服装,由草绿色改成了藏蓝色。****年,警服变更为橄榄色的“**式”,在设计上着重加强修饰感,女警服的裤子及夏季裙服两侧均有红色裤线,领章仍为正红色平绒。而其后的“**式”制服,保留了橄榄色,但取消了红色裤线,红领章改为松枝衬托的红色盾牌领花,内有金色五角星。****年,我国警服开始与国际接轨,更改为“**式”的藏蓝色制服,更加庄重而且带有亲民色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