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流动人口的管控一直是社会管理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也是影响治安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市依托社会资源、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全力破解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难题。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现状与特点
****上半年*市共登记暂住人口*****人,暂住人口主要集中在临港新兴区、经济开发区及城区,约占流动人口总数的**.*%;务工、务农人员仍占绝大多数,达****人,占**.**%;暂住人口主要来自东北三省、*、*、*省,共有****人,占省外暂住人口的**.**%;从暂住人员从年龄结构来看,**-**周岁占总数的**.**%;从文化程度来看,高中以下占总数的**.**%。综合分析,暂住人口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素质低能化。在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来自于生活贫穷、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心理功利化。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这些人口中不乏为了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之人。
(三)结构复杂化。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来源广泛,流出地多,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流窜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危险群体,随时都有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四)行为短期化。大部分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均非正式,无正式劳动合同书,雇主或雇用单位辞退他们异常随意,再者流动人口由于从业场所和职业的多变,使他们居无定所,呈流动居住态势。行为短期化极易造成顺手牵羊,打一枪换一炮的犯罪动机。
二、主要做法
*市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坚持“整治和疏导结合,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和“综治委牵头、公安为主、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创新管理模式,不断规范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实现了流动人口管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其主要做法:
一、创新“集宿式”管理模式,牢牢把握“人”这一关键要素。牢固树立“管住人就是管住治安”的理念,依托用工单位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系统,完善数据采集、网上制证、对比报警、轨迹核查四大功能。由用工单位采集住宿在单位内部的流动人口信息,将流动人口基本情况上传至公安管理系统后台,自动生成员工登记表和统计表格,既有助于用工单位加强人员管理,又方便公安机关查询、比对。在此基础上,对每名外来务工人员都建立一一对应的“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可根据其工作变化随时进行增减、修改和补充,达到了“人来即登记,登记即定位,定位即精确”的效果。截至目前,*市在外来务工人员起过**人以上的企业中,全面安装了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系统。通过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系统,不但实现了流动人口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指导服务型管理的转变,而且确保了采集的原始信息鲜活、齐全、规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系统批量比对、自动碰撞及实时分析研判,可以从中发现各类重点人员,实现了对隐藏在流动人口中违法犯罪人员的挖掘式打击。该系统推广以来,已发现列管重点人员*人,抓获逃犯*名。
二、创新“一卡式”管理模式,牢牢把握“行”这一重要命脉。要掌握外来务工人员的活动轨迹,必须了解、控制住其“吃、住、行”等生活要素。对此,*市在外来用工较多的园区、矿区,积极推行“一卡式”管理模式,即:在对新进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人口信息进行登记后,为其办理“一卡通”,该卡既是务工人员的工资卡,又是工人进出企业大门、食堂、宿舍的通行卡。目前已经推行“一卡式”***套,牢牢掌握和控制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活动轨迹,有效规范了其日常行为。同时,规定外来务工人员辞职离开企业时,必须按程序注销暂住信息,再凭注销手续办理“一卡通”工资结算。通过推行“一卡通”,既可以及时采集外来人员信息,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又可以实时发现外来务工人员有无违法犯罪纪录,确保企业用工安全,同时还保障了务工人员的正当权益,杜绝了用工单位拖欠、克扣工资等现象的发生,实现了服务与管理的双赢。目前全市已建成一站式服务点**个,由此抓获违法嫌疑人员*人,破案**起。
三、创新“社区式”管理模式,牢牢把握“数”这一基础支撑。流动人口最大特点是“流动”,流管工作最基本的支撑是“底数”,人口频繁流动,底数不断变动,决定了开展流管工作必须随时摸清和实时掌握流动人口底数。为此,*市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外省市的先进经验,制定了《关于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开展租赁房屋普查登记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市流动人口出租房屋信息采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按照先城区、后农村,先居民区、后内部单位的总体步骤,迅速组建了由**个社区民警任组长的登记、采集小组,选择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区,在村(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警务室设立信息采集点,对社区内的零散流动人口进行“拾遗补漏”,及时进行信息采集、及时传输、比对、发现混迹其中的在逃人员。今年以来,共登记录入流动人口***人,出租房屋****户。
四、创新“旅馆式”管理模式,牢牢把握“房”这一根本环节。流动人口最终落脚点为房屋。为此,*市紧紧抓住出租房屋这个管理重点,对全市出租户按照村(居)、组等自然地理位置统计编制出租户门牌,标注出租房的室号,并逐一对应至每位承租人。对能够连接互联网的村(居)安装了信息采集客户端,由村(居)治保组织对承租人信息进行采集录入,然后转换传输至公安后台,解决了过去底数不清、信息不准、情况不明的问题,实现了流动人口信息“应采尽采、应录尽录”的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会议、谈心、调研等方法,加强对社区民警和房屋出租人的培训教育,在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上下功夫,变“静态管理”为“动态控制”,做到流动人口管理属地化、流动人口管理轨迹化,达到了“来知原籍”、“行知去向”、“静知诉求”、“动知轨迹”的管理要求。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外来人员的隐蔽性强,使对流动人口的清理难以全部掌握。流动人口履行暂住登记办证义务的意识普遍淡薄,不配合管理、拒绝躲避登记的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某些居住时间较长的流动人口,在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与当地人没有明显差异,这一部分流动人口往往出现漏登、漏管现象,即使登记的,个别人员用的也是假身份证、假名字。
二是用工单位责任意识、配合意识不强,使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难以形成规范。大多数用工单位,不尽流动人口管理责任和义务,隐瞒包庇流动人口,不登记,不验证,贪图方便,存有侥幸心理,随意留用“三无”人员等违反流动人口管理规定的比比皆是,极大地减弱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效果。
三是综合管理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流动人口是个社会问题,不单单是个治安问题,管理工作涉及公安、教育、市容、计生、房管、卫生、工商等众多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执法的工作合力尚未形成,往往是单凭公安部门唱“独角戏”,受警力不足等因素制约,既管不到位也很难管好。
四是流动人口素质较低,管理难度大。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缺乏自律约束,部分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满足和精神上刺激滋生犯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这都给治安管理工作增加很大的难度。
四、思考与对策
一是健全网络,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向基层延伸。流动人口散布各地,要真正把流动人口管理好,阵地必须建在基层,在基层建立由综治、派出所、工商、计生、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各部门加强互动,信息共享,齐抓共管,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动态信息,同时使流动人口能够比较方便地得到服务,愿意纳入到社会管理大体系之中。
二是转变观念,把管理融于服务之中。积极帮助流动暂住人口解决问题和困难,为他们营造稳定、有序、公正、公平的竞争生存环境,使他们感受到温情,享受到实惠,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同时,将办理流动人口证与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等问题结合起来,引导流动人口自觉到公安机关注册、登记、申报暂住手续,激发流动人口自我约束、自觉履行义务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积极性,从而引导、促进流动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
三是强化管理,探索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新机制。在建立基层工作网络的基础上,整合社区(村)服务站和公安派出所的力量,发挥社区服务站与群众靠得近的优势,配合协管员和社区民警共同开展普查工作,采取“错时工作、地毯排查、定点复查”等方式,逐户、逐人登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整合基层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居民“门栋楼长”和“中心户长”人熟、地熟的优势,及时掌握房屋租赁的变动情况,积极协助协管员和社区民警做好出租房屋排查登记工作。按照“谁出租、谁收益、谁负责”的原则,广泛宣传教育,促使出租房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主动申报、协助做好承租人的管理工作。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