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公安群众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做好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改革攻坚期和战略机遇期,传统利益格局被打破,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国际社会也风生云起,变幻莫测。在这样一个大变化、大变革、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发挥党建的职能和优势,以诚挚的情感、创新的理念、扎实的工作来积极应对,努力开创新时期群众工作新局面。
一、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难点 一是群众利益平衡难。由于管理体制、经济成分、经营方式的变化和发展,造成了新时期多元化的群众主体,也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式的利益格局,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难以取得平衡。近年来,在各地发生的一些涉及劳资纠纷、医患矛盾、征地拆迁以及非正常死亡等群体性事件中,公安机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进行处置,但由于双方的利益难以平衡,矛盾分化加剧,公安机关往往陷入束手无策、两头不落好的尴尬境地,达不到预期的社会效果。 二是群众需求满足难。经济学上有一个原理叫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要求也可以用“棘轮效应”来解释,每当我们提高服务质量,为申请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服务的同时,申请人又会对我们提出新的预期。在当前环境下,群众对我们提出的期望值比以往更高,满意的周期却在缩短,群众工作中的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群众无限放大。这在为我们提高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和专业水平提供不竭动力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个别民警甚至会产生心理抵触感和职业倦怠感。 三是警民沟通协调难。我国正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全社会正面临信任危机的考验。以前存在于政府机关中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四难”现象已大幅减少,却转而在群众中有更多的体现。很多民警在开展群众工作时都会或多或少地碰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等情况,如登门走访却敲不开门,上门服务却不招群众待见,请求群众协助工作却无人响应。这既有社会大环境影响的因素,也有我们工作方式方法不科学的因素,均需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是理念手段创新难。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群众服务需求千变万化,作为公安机关而言,其服务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与社会发展变化、群众服务需求相比,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崭新而复杂的群众课题,更需要一个认知和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群众工作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公安民警长期不懈的探索与付出。 二、群众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客观上来看,一是社会矛盾的转移。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出现的内部矛盾冲突和各种利益诉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公安机关在涉足此类非警务活动中,常常被推到第一线,成为矛盾的焦点,造成警群关系的紧张对立。此外,一旦发生涉警事件,常有别有用心的群体借舆论炒作,歪曲、丑化公安形象,对和谐警民关系造成明显损害。二是职责权限的制约。长期以来,群众对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职能寄于了过高的要求,甚至将其他社会服务部门的功能也混淆在内。现实情况是,由于职责权限限制,公安机关面对劳资纠纷、民事争执等群众来访求助,无法从根本上帮助解决,承诺一旦无法兑现,群众极易对公安工作产生不满,并在心理上与公安民警产生隔阂和偏见。三是警务机制的不适应。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公安机关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涉及范围面广,民警不但要参与打击维稳、110接处警、值班备勤,还要做好社会面的基础管控工作,基层警力不足、民警长期高负荷运转,导致开展群众工作时“心有余力不足”。 从主观上来看,一是存在特权思想。个别民警认识上存在误区,片面将公安机关的权力当作让群众有求于己的砝码,群众观念淡漠,执法为民思想松懈,执法意识出现偏差,群众工作能力弱化,对待群众“冷硬横推”,出现简单执法、粗暴执法、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二是存在畏难情绪。一方面,近年来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遭遇袭警案件不断,从侮辱谩骂民警到暴力抗法,甚至围攻打砸基层派出所,执法环境的恶化,使民警很难找到严格执法和服务群众的契合点;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对群众的宣传引导,群众对公安机关和民警的正面认识不足,导致民警长期的艰苦付出得不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社会的认同,进一步加深了民警的消极倦怠心理,对工作产生抵触畏难情绪。三是不擅群众工作。一些民警由于群众工作不得法,理念滞后,方法简单,手段单一,往往不能使群众满意,甚至遭到质疑和投诉,使公安工作陷入被动局面;新民警中也存在缺乏群众工作经验,面对群众没有底气等问题,无法达到“站在群众立场、使用群众语言、代表群众利益”的要求,由此在开展群众工作中遭遇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发挥党建优势作用,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思路 (一)围绕“三个意识”,转变群众工作理念。一是围绕以民为本意识。坚持群众立场,深化宗旨观教育,努力将思想观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点定位在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上。二是围绕严格执法意识。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确保执法过程公开透明,以此提高公安机关的公信力,筑牢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三是围绕创新服务意识。民警结合工作实际和辖区社会治安状况,因地制宜,积极拓展服务载体,扩大服务范围、延伸服务方式,落实便民利民举措,将工作成效惠及群众。 (二)建立“三项机制”,提升群众工作实效。一是建立科学的警务工作机制。优化警力配置,通过实行弹性工作制、安排专门时间深入社区等方法,将更多的警力投入到街面和社区,确保民警有足够时间,最大限度的深入基层、融入群众。二是建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通过定期挂点联系、走访调研,警民恳谈,搭建网络互动平台,积极拓宽警民沟通互动的渠道和载体,及时了解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诉求和期望,深入开展扶贫帮困,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搭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坚实平台,推动群众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开展。三是建立群众工作培训机制。通过开设公安群众工作课程,学习借鉴老民警的经验和技巧,加强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和指导,使民警学会与群众打成一片,做到“进得了门,谈的上话,交的上心”,切实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同时,做好网络舆情导控的预演和训练,引导网评员队伍向专业化迈进,对网络阵地进行有效控制。 (三)狠抓“三个环节”,打牢群众工作基础。一是狠抓打击查处环节。坚决遏制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抢、诈骗、涉黑、涉恶案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与群众建立起和谐关系的根本。二是狠抓治安整治环节。对群众反映突出的黄赌毒、噪音扰民等社会治安问题,从净化娱乐休闲场所入手,规范经营,定期检查突击,联合综合治理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解决此类民生问题。三是狠抓安全防范环节。通过完善警区巡逻制度、人防、物防、技防建设,阵地控制措施手段,开拓群防群治治安防控格局等,深入推进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实现对社会治安的有效管控。(四)坚持“三个注重”,盘活群众工作主体。一是注重舆论宣传。通过向社区群众传达辖区治安动态,防范预警提示,法制教育、先进典型宣传等,及时展示公安工作成效,提高群众对民警的正面认识,让群众了解、信任、支持公安工作。二是注重群众监督。通过设立监督投诉电话、制度收费上墙、开展执法评议等形式,确保警务公开化,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自查整改,并及时反馈处理情况,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三是注重绩效考核。将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测评纳入民警绩效考核,作为衡量公安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从思想上提高民警对群众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明确群众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