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蝴蝶效应及应对之策
网络赐予人们一种公开传播信息的渠道,这是一次值得群体欢呼的媒介革命。然而,网络自身的传播特点,又成就了谣言易于滋生、迅猛蔓延的“辉煌”时代。在网络谣言的种种表现之中,网络谣言所呈现的蝴蝶效应是其高度杀伤力和强大破坏性的最好解释。
生态学中有一种蝴蝶效应,南美热带雨林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引起了千里之外的太平洋风暴,这是开放的大气系统所天然具有的连锁效应。同样,开放的互联网也有类似的功能,任何一点小小的浪花都有可能借助媒体发达之便利演变成轩然大波,而网络谣言似乎更容易被追随,被放大。
1. 当谣言搭上网络的快船
谣言的传播由来已久,如今冠以网络的新兴头衔,不禁多了一分信息时代的气息。但谣言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在网络这片旷野呈现出更为惊人的生命力,网络谣言被列入“网络10大罪状”之中,集中反映了人们对其深恶痛绝的心理,也体现出人们面对新兴媒体冲击时的恐慌与无助。网络谣言之所以如此猖獗,又往往容易形成蝴蝶效应,与网络自身特点密不可分。
1.1 风险小:匿名心理,为所欲为
网络匿名使网民隐去了真实身份,不必为自己的言行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人人如同身披隐形衣行走于公众之间,利用网络赋予的极度自由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可以畅所欲言,当然也出于各种目的肆无忌惮的散布谣言,在赢得公众关注甚至信任的同时,却没有法律和道义上的顾忌。在这样一种媒介传播形态之中,谣言蓬勃生长就不足为怪了。
1.2 成本低:复制容易,瞬时传递
在网络平台上,复制是极其简单又很了不起的技术。过去,谣言很难在把关严格的传统媒体中风行,主要流于口头传播的形式。口头传播要受到物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个人的言论在一定时空下的作用范围还是非常有限的。而在网络的国度中,单位时间的效率大幅度提高,空间也显得辽阔无边,一则谣言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被复制粘贴,以几何倍速向外传播,在以分秒计的时间里到达世界各地。
1.3覆盖面广:全球一体,一损俱损
网络的一个本质特征是信息共享,客户计算机终端实际上存在于一个彼此相连的网络之中。网络无中心、无边界,是开放的世界性网络,它使地球村的梦想成为现实,同时,网络中一切有益或有害的东西都具有全球传播的特点,网络谣言可以被译为多种语言版本,进行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如此一来,网络谣言的蝴蝶效应被加速,一则谣言的煽动很有可能引起全球系统的龙卷风。
1.4 渠道畅通:把关薄弱,难辨真伪
网络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把关相对薄弱,网络给予人们相对平等自由的话语权,无论是精英群体还是草根平民,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相互交流平等对话。网上信息不需事前经过必要审查,事后又常常疏于追查,致使信息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人们在获取信息时更难对信息辨别真伪,有研究资料显示,即使是知识精英群体,在面对网络谣言时也常常存在不防信一次的盲从心理。可见,在把关薄弱的网络空间,人们拥有了说话的权利,而谣言也获得了畅通的渠道得以生根发芽。
2. 蝴蝶效应中的传播逻辑
网络谣言能够形成蝴蝶效应,不仅与网络本身的特殊性质有关,还有赖于谣言在网络中所呈现的特殊的传播逻辑。
2.1 广泛覆盖 + 集中的舆论场 + 放射性再传递
网络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大家耳熟能详、广泛接触的是门户网站、电子邮件,BBS和各类论坛,聊天场所等。谣言也是通过这些渠道散布出去,而形成蝴蝶效应的谣言大致都会经过“广泛覆盖+集中的舆论场+放射性再传递”的线性过程。
广泛覆盖。前文提到网络有瞬时全球传递的特点,很多谣言首先会通过电子邮件群发、OICQ里反复粘贴传递或者在门户网站上漏出来的方式,进入相当一部分网民的视线。这样一种广泛覆盖的行为使谣言能够迅速蔓延,同时也为谣言的升温提供了强大的舆论基础。当人们收到谣言的同时,在各类BBS和论坛上该谣言也已经安家落户了。
集中的舆论场。对谣言好奇、恐慌、无所适从的人们为了证实谣言的真伪或者想了解更加详细的内容,一般会在网络上搜寻较为权威的解释,极有可能误打误撞进入谣言早已生根的论坛。而有些人只是想表达自己对于谣言的看法和态度,也会进入相关论坛发表高见。于是,围绕该则谣言所引发的讨论甚至会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激辩,每个置身于该论坛的网民都会受到某种思想或情绪的感染,这就是集中的舆论场的强大作用。
放射性再传递。当这些网民离开论坛的时候,在一种思考和心情的指引下,成功的转变为该谣言潜在的一名传播者。他们也很有可能成为谣言再次传递过程中的意见领袖和中心人物,将该则谣言以放射性的传播模式再次传递。这样一种“分散—集中—再分散”的传播模式循环作用,最终会将该则谣言推向直指某些人或事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
网络谣言引发蝴蝶效应的例子很多。如2004年6月,针对台湾著名歌手张惠妹在大陆做宣传时流露出的“台独”思想的网络谣言,从开始广为流传的网友捏造的“大陆政府指定的台湾绿色艺人”名单和网友杜撰的“张惠妹专访”,到网络论坛中每天平均300多条公开反对张惠妹的帖子,再到张惠妹被迫取消宣传活动,台湾当局抨击大陆民主,扬言封杀大陆艺人,最后大陆国台办专门举行记者会澄清,终于形成了可怕的蝴蝶效应,使艺人风波上升到政治层面。而整个事件也是依照“广泛覆盖+集中的舆论场+放射性再传递”的循环过程展开,其中电子论坛舆论场的作用非常突出。
2.2 主题式占领与反复性攻击
网络谣言相对于传统谣言,从发生、发展、高潮、消退的进程角度来看有较为明显的差别。网络迅捷的传播方式,使网络谣言从发生到高潮的时间大大缩短,而正当网络谣言沸沸扬扬炒作之时,它已呈现走向消退的迹象。因此,很多网络谣言只是昙花一现就销声匿迹了。如此短命,形成蝴蝶效应似乎有些难度,但网络谣言常常通过主题式占领的方式壮大队伍阵容,或反复性攻击的手段延长自身寿命。
如台湾一度网络流行的网络谣言造成饮食恐慌,出现了“吃柠檬虾会产生砒霜”、“可乐加味精等于FM2” 、“蜜饯、金针、果糖含高量二氧化硫,造成气喘”、“吃多了猪脖子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吃花枝、鱿鱼就不要吃红萝卜”、“烤的玉米不能吃,百分之百有毒”、“吃半熟的蛋会致命”、“可乐加烤肉等于骨癌”等二十二个与饮食有关的网络谣言,引起消费者恐慌,最后台湾政府不得不发布新闻辟谣。
网络谣言虽然短命,但网络谣言的反复性常常让其起死回生又大放异彩。如从2001年起,关于艾滋病患者在很多大城市用毒针扎人的谣言在网上和口头传播中广泛流行。2001年谣传案件发生在天津,后来警方辟谣。而在2005年艾滋病日之后不久,艾滋病患者用毒针扎人的谣言又一次出现,涉及上海、深圳、福州、温州、南京、西安、银川、济南、兰州、南宁等大城市。上海传闻说,来自新疆的艾滋病感染者,在火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场所用带有病毒的针管扎人;南京传言城内有一帮艾滋病感染者把自己的血打进针筒,看谁不顺眼就戳谁;深圳盛传不法分子使用艾滋病针袭击城东门几所学校并造成两名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虽然都是无中生有,但2005年的谣言所涉及的城市数量及人口规模远远超过2001年。然而,迄今为止全国还没有发生过一起艾滋病感染者故意用针具造成他人感染的事件。
在整个谣言编造、散布过程中,网络再次充当了帮凶的角色,其反复性攻击的威力如此强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为什么网络谣言会反复出现,长期蛊惑人心呢?这通常是由于公众所关心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疑问没有得到深刻的解释,或者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某种情绪和偏见难以摆脱(下文提到),给谣言提供了反复出现的可能。
3. 蝴蝶效应与传播生态分析
生态学领域的著名学者汉斯•萨克塞曾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他认为:生态理论可以理解为“研究关系的学说”。这种“关系”是一种整体性关联,在这个意义上,生态观念形成了特殊的系统思维,成为“生态思维”。我们将这种思维方式引入传播学,试图在传播生态的整体关照下,考察传播中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3.1 媒介偏见主导的传播生态
与实在环境不同,传播生态不是一种物理性环境,而是充满着符号互动的意义环境。在当代社会中,符号环境也许是更重要的社会存在,因为它指引着人们的行为,给行为提供意义维度。在网络出现之前,传播生态的形成有赖于传统媒体的灌输,而如今网上各大网站也都有自己相对成熟的采编队伍,人们接触的信息绝大部分还仰仗媒体的供给。媒介自身因为无法摆脱人为选择、“组装”信息的模式,必然会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流露出一定的偏见。媒体的偏见有舆论引导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传播生态环境和现实生存环境的不完全对等。
网络谣言能够形成蝴蝶效应还有赖于大部分人群的心理认同。当人们用司空见惯的传播生态视角,即便它固着一定角色偏见和问题偏见,去主观推断现实生存环境时,难免会产生谬误。然而,一旦这种谬误通过网络广泛的传递出去,常常会因为人群的心理契合而拥有较高的信任度。如,媒体不断报道艾滋病感染者意欲报复社会,通过性行为或用隐蔽的突然袭击方式伤害老百姓,这种媒体诱导是公众听信“艾滋针”谣言的直接原因。
另外,现实环境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没在传播生态中抛头露面,人们会将焦躁不安的情绪通过谣言的方式倾泻出去,而网络会因为交互性强的特点成为谣言栖息的最佳场地。如,过去几年之中关于手机单向收费的谣言就多次流传,而且每一次还都声势浩大。这反映了群众的心声。媒介只有将倡导单向收费问题充分而深刻的暴露出来,指引有关部门对现状进行改善,谣言才能最终息止。
3.2 蝴蝶效应与传播生态的相互促成
网络谣言产生强大的蝴蝶效应,预示着传播生态的某一部分并没有达到平衡状态。而蝴蝶效应集中反映了问题所在,只不过是用谣言的方式对不平衡的传播生态进行一次有力的调协,使公众、媒介、社会团体以及政府都能意识到传播生态中这种有待处理的因素,最终促成一定程度的改变,也使传播生态走向平衡。反之,即使谣言已经浮现,却遭到冷遇或搁置而没有导致传播生态的变化,谣言自然就会通过反复出现、不断轰炸的形式诱发大规模的蝴蝶效应。由此可见,传播生态与网络谣言的蝴蝶效应之间存在相互促成的辨证关系。
4. 如何应对网络谣言的蝴蝶效应
抑制网络谣言的蝴蝶效应的确是一个复杂而有难度的工程。因为网络触角不仅伸向全球各地,而且对网络的监管也相当棘手。如果对其实行传统媒体那样的严格管制,很可能扼杀掉网络自由、共享的内质而使其丧失活力;如果放任自流,又难免会出现肆无忌惮的言论,更何况网络谣言常常装扮真实,大大加强了控制的难度。目前,对网络谣言蝴蝶效应的应对还处于比较被动的态势,以下仅从法律强制、网民自律、网络控制、媒体补救等方面提出应对之道。
4.1 法律强制与信息公开,应当未雨绸缪
抑制谣言发生,最好的办法应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一是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故意传播谣言并造成危害者施以相应惩治。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及时、畅通的信息发布渠道,减少大众的信息的盲点,通过信息的透明化来抑制谣言的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来说,如果说舆论是民意的晴雨表的话,那么谣言就是民意的放大镜。当局也可以从谣言中窥探民情,了解民心,从而在决策时作出符合民意,顺乎民心的决定。
4.2 网民自律,切勿推波助澜
对网络谣言的遏止无疑有赖于技术的进步和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但网民若能自律、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伦理责任,问题就会缓解许多。有人说网络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现代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利用网络构建自己的信息世界。而我们应该像保护大自然一样保护人类的网络家园,像善待地球一样善待网络。谣言本身是集体行为的产物,而谣言的蝴蝶效应更是集体的作品。普通公众是谣言传播和被传播的主要对象。谣言威力来自于公众,谣言威胁的也往往是公众的利益。制造网络谣言本身是不道德的行为,如果众多网民在网络中对信息不加细致分析,盲目从众,草率地加入支持谣言的队伍中,其实就是在为破坏网络生态而推波助澜。因此,网民应该冷静理智地对待谣言,用理性的分析抵住从众心理带来的信谣与传谣的压力,必要时还要懂得用事实反驳谣言。
4.3 网络控制,人为把关与科技手段并用
网络谣言一旦出炉,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对其识别和控制。人为把关实际上很有效,只是涉及到责任意识方面的问题。如果BBS论坛中一则信息跟贴颇多引起广泛的讨论或争议,版主或管理员就有必要对其真伪进行核实。当一时难以确认,也应该对舆论场中受信息感染的人们给予安抚,用理性的视角时刻关注事态的进展,力求将负面效果降到最低。
在网络时代,利用必要的技术支持对网上谣言进行跟踪,也是警示造谣者的好作法。过去曾有报道,Agence Virtuelle公司会推出RumorBot(谣言机器人) 软件,该软件可跟踪谣言,并分析和确定谣言的出处。虚拟的机器人很快将在互联网上扮演网络警察,追踪谣言或色情图片。不管是投机者故意在网上散布某种股价信息,或是恋童癖者提供非法的图片,RumorBot(谣言机器人)软件都将通过搜索引擎和数据库,对这些不法行为一网打尽。据Agence Virtuelle公司的相关人士透露,该软件可以实时地跟踪和分析在线新闻组、聊天室和系列列表。至于该软件如今运行的细致情况,还无最新资料显示。但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网络控制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4.4虚拟警察,维护网上治安
公安部日前决定,在重庆、杭州、宁波、青岛、厦门、广州、武汉、成都等8个城市试点设立虚拟警察,以解决公安机关在互联网公开管理、公开执法上的缺位。推广虚拟警察行动中要做到“五个落实”:一是建立“网上虚拟社区警务制度”,划分网监部门和民警的监控责任区,实行24小时网上巡查;二是设立执法形象、建立执法标志、建立网上案件报警网站和报警岗亭,公开维护网上公共秩序;三是落实论坛、聊天室等栏目版主的管理措施和责任,建立网上案件发案倒查制度;四是与互联网行业管理和互联网新闻管理等部门配合,形成管理合力;五是建立网络安全应急联动体系,形成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服务保障能力。可见,虚拟警察的设立对于造谣惑众、黄赌毒、网络欺诈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5 媒体补救,也要亡羊补牢
权威消息远远跟不上网络谣言的步调。但当网络谣言瞬时形成蝴蝶效应或者呈现出强大生命力的态势时,我们需要运用媒体的力量不遗余力的澄清谣言,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今已有东森网络追追追、蕃薯藤专题-网络谣言这样的网站成立,他们会派专人实地的追查事件的因果,让许多人能够厘清事情的始末,避免有人继续受骗。此外,传统媒体也应该关注网络谣言的传播,适时组织相关团体对网络谣言进行专业的解释和澄清,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传统媒体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当得知传统媒体传递的真实消息后,网络谣言也会走向消退。
5.结语
网络谣言的蝴蝶效应着实让人不寒而栗,然而有些传谣者捏造谣言的心态和目的更让人焦虑恐慌。进些年来,国与国之间利用网络谣言进行政治斗争的现象,以及利用网络谣言影响股市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已经数见不鲜了。而网络谣言如果渗透了某种权利因素时,就更难对其进行监管和控制。可见,当网络成为谣言的孵化器和助推器,问题变得复杂。我们只有寄希望于法律的更加健全,网民的自觉自制,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媒体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