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之恋
立秋过后,天气渐凉,蝉的叫声也越来越少了。
在*老家,蝉又叫“爬树猴”、“结了龟”、“拉猴”,蝶变之后,叫“结劳子”等,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每年收完麦子,再下几场雨,蝉就开始冲破层层阻挠,破土而出了。 记得小时候,一到半下午,我就会拿着铲子、袋子和小伙伴们四处乱逛,在地面上寻找蝉的小“巢”,然后就开始挖。看似简单,其实这里面还有许多学问,找不准就会白忙活一阵子,无功而返。挖的时候,要慢慢挖,小心翼翼地下铲,一点点的在四周挖,要不然稍微不注意,就会将“结了龟”截成两段。有时候,通过小洞口还可以看到蝉正往上爬,可以蹲着稍微等一会,就会有收获。当然,等不及了,可以用手指伸进去,蝉就会手脚并用,扒住你的手,跟着出来,这样比较省事。天黑后,我们就用手电,在树上树下照,每每收获不少。 前几天,母亲打来电话说,在家里摸的一些“结了龟”,几十个放在一个塑料袋内包好,封好放在冰箱里冷冻起来,过一段会托人捎过来。每年,母亲都会这样准备,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季也可以品尝到蝉的美味。声声蝉名,不仅藏着童年的记忆,更饱含着父母的疼爱,温暖心头! 蝉,可炸,可烤,可炖,是一道不错的佳肴,在苏鲁豫皖交界处一带,不仅仅在小餐馆,就是大饭店也能找到蝉的影子,受到当地老百姓欢迎。由于吃的人较多,有市场,价格也一年比一年高。以前,一块钱能买十多个,现在只能买三、四个了。 蝉,肉可食,壳可入药,还确实是个宝。正因为这样在农村一些地方,一到晚上,全家出动,手电筒、探照灯、竹竿、网兜等全副武装,一棵树一棵树逐一搜索,扫荡似的,就连一株株幼苗也不放过,把蝉收入囊中,常常熬至深夜。一个人一晚上逮的蝉就能卖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许多家庭都把这当成短暂的经济来源,收入也较可观。 在炎热的夏季,蝉那种不厌其烦的哀呼、那种单调乏味的声音、无休无止的鸣叫,经常会打乱很多人宁静的生活,搅浑了夜晚的安逸,给本已燥热的天气平添几分闹意。在现实生活中,讨厌蝉、埋怨蝉的人的确不少。蝉倒无所谓,依旧沉浸在它们的世界中,抖落尘土、雨水,一展歌喉,在风中嘶鸣,在雨里歌唱。 听说,蝉的幼虫要在地下经过两三年的奋斗,才能见到阳光,而且还会受到各种阻挠,有时还会流离失所,四处逃生,着实不易。尽管受到围追堵截,层层封锁,蝉却从不气馁,从不自暴自弃,冲破阻碍枷锁,始终向着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即使在钢筋水泥、混凝土制造的现代化的大都市当中,只要有一块土壤,也常常有它们的一席之地。 蝉,居低处,锲而不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居高枝,却不孤傲,吸晨风,饮清露,无所求,清贫知足,潇洒自在,尽情歌唱。就因为这些品格和习性,自古以来,蝉也引来很多文人墨客的称赞。 立秋过后,天气渐凉,在树下,有时会发现蝉干瘪的躯体,或成为蚂蚁的美餐。往日,蝉声嘈杂异常,让人心烦意乱。此刻听起来,那声音却是那么动听悦耳。有时候听起来还颤颤的,让人心碎。 一场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浇透人心。 如今,看不到蝉的踪影,听不到蝉的声音,倒开始有点想念他们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