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典型材料 >> 浏览公安
  • 用坚守换取“病患者”的重生

    时间:2014年08月18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外界看来,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地方。在这管教民警和戒毒学员组成的大家庭里,记者耳闻目睹到:我们的管教民警没有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戒毒学员,没有对他们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而是把“病患者”当作自己亲人一般照顾。把“病患者”的安危情况,看得比自己的事情都重要。湖南省*市劳教(戒毒)所共产党员*,就是这样一位让人感动的管教民警。

        今年**岁的*,****年出生,****年入伍。****年进入*工业大学,学习毕业被分配到解放军某部服役,历任机械师、分队长、中队长、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年从部队转业后被安排到*市劳教(戒毒)所工作,现为该所七大队正科级管教民警。**月*日,记者采访了*。

        “没法,责任需要我们这样做”

        *市劳教(戒毒)所七大队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刚入所的新学员,部分对象是从各大队转来调皮捣蛋和抗拒改造的矫治学员。

        “凡新进所的学员,都要先在七大队呆一段时间,接受入所教育。”据*介绍,在他任中队长时,他都会做好“四件事”:

        把所里编印《强戒人员入所须知》、《强戒人员行为规范》,发放到每名新入所学员手中,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并通过系列应知应会应遵应为的养成学教评比竞赛活动,引导新收强戒人员从思想到行为上“入所”;

        组织新入所强戒人员学唱红色经典歌曲以及反映强戒人员生活方面的歌曲,唤醒强戒人员的良知,增强其戒毒信念,通过开展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生产教育、生活卫生教育、遵规守纪教育等,促使新入所劳教、强戒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自觉服教、服戒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心理咨询师的专题讲座、心理测试、团体辅导、训练及心理咨询,针对他们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引导,倾力化解其心理问题,提高他们对戒治生活的适应能力,及时有效地化解新入所强戒人员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将谈话过程中发现的强戒人员的心理症结,随强戒人员档案一起分流,保证强戒人员服教、服戒期间个别教育工作的延续性,教育他们端正习艺态度,学习一技之长,激发和强化他们在习艺劳动锻炼中发现自我、找回自尊。

        通过扎实开展入所教育,促进新入所学员由强制戒毒向自愿戒毒的转变,帮助新入所人员实现“要我劳动锻炼”向“我要劳动锻炼”的转变,让新入所人员在公平、公正、透明的教育矫治环境中认真学习掌握政治法律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体现其人生价值,形成“鱼争上水人争气”的戒毒矫治氛围。

        由于七大队管理对象特殊,职业风险很大,民警既要操心学员的教育管理、康复锻炼问题,又要关注学员的身体状况、情绪变化,工作繁琐杂乱,工作压力相当大,无论何时,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就没得上班下班之分了。

        *向记者回忆到,那是去年九月的一天凌晨,大概*点,他正在家中睡觉,在睡梦中被刺耳的电话铃声惊醒,“不好,学员大强发病了,要急送四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治,你马上赶到医院,我们一会儿就来……”电话那边大队长莫宏斌焦急地说道。

        在戒毒所,学员的病情就是命令!*立马翻身起床,急奔四医院。

        外诊外治学员必须**小时不离人,每一轮守护需要*个民警,每*个小时又要换班,加之大队还要人值班,因此,正常值班秩序被打乱了。民警们只能轮轴转,全天照顾着大强的吃、喝、拉、撒、睡。头天刚值完大队班的民警,第二天马上又到医院守护病人。

        等到医生做完急救处理,把大强送回到病房时天已经亮了,*又急着赶去所里值班。年长月久,心疼他妻子虽然早已习惯,但女人爱唠叨,有时也免不了嘀咕几句。“没法,责任需要我们这样做。”*如实说。

        “有愧,对不住家里妻儿老小”

        *老家在*市所辖的石门县维新镇团咀峪村,他少小离家,在部队服役**年,探家不足**次。****年转业安排到*市劳教(戒毒)所工作**年,每年回家也就*次。

        “维新镇离*市有***多公里,中途要转两次车,下车后还要走很长一段山路,不在家里待,往返也得两天。因为工作,所里有不少民警,都没能在老父母住院时床前尽孝,却在生病学员跟前守护;也没能在妻儿需要陪伴时尽责,却在护理着住院的学员。愧对家里的妻儿老小。”据*的同事介绍,****年*月,***岁的老父亲病逝。病危前,老家给他打了两次电话,因工作忙,他没能抽出空。当他赶回老家时,父亲早已撒手归西,与世长辞。安顿好父亲入土,他强忍着对父亲深深的歉疚,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

        “在我们那个年代,能从偏远闭塞的小山村走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营级军官,一名大学生,是多么不易啊!”提到父亲,*心里就极不好受,他时常望着家乡的方向,在心里默默地念及:“老爸,儿子对不起您!”祝愿自己在天堂里的父亲一切安好。

        *的母亲今年**岁,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由于白内障,双目接近失明。他很想趁母亲有生之年,好好尽尽孝。今年*.*节,*把母亲接到了*市,给老人家动了白内障手术,但由于年龄偏大,效果甚微。他想把母亲留在身边,好好照顾几年。年迈的老母在农村呆惯了,总嫌住在城里不习惯,嚷着要回乡下。无奈,他只好把母亲送回乡下,让乡下居住的弟弟代尽孝道。他每月按时捎去生活费,“我只能这样了。”*自我安慰。

        “无悔,我们是矫治康复的‘园丁’”

        “抱着炸药包,守在火山口。”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真正了解到了管教民警们心理压力和甘辛。他们是“责任大,地位小;要求高,待遇少”,整天面对着一群“光头”,工作环境相对压抑,特别辛苦。难怪有许多管教民警产生倦怠感,一些年轻的管教民警表现稍显浮躁。“我认为,我们做的尽管是琐碎而又繁重的事情,肩负的却是改造矫治人员,预防犯罪,保一方平安的神圣使命。这是一个‘春风化雨与刚正不阿’相互融合的工作,是一项值得自豪的工作,因为我们被誉为‘特殊的园丁’。”面对记者的采访,*坦言相告。

        *担任中队长时,中队有多名矫治人员因在原大队遗留的评先减教问题,思想不稳定,抗拒改造,并在整个大队学员中间散布消极言论,严重影响了场所正常的管教秩序,处置难度极大。*找到问题根源后,一方面积极与相关大队协调,解决遗留问题,另一面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很快化解了矛盾。

        矫治人员刮某的父亲去世后,情绪波动很大,*不厌其烦的与之促膝谈心,在生活上对他关怀备至,用真情打动了这个问题学员,使他转化成了先进典型。

        矫治人员江某得过骨结核,申请所外就医未获批淮,思想包袱很重,牢骚满腹,不参加学习,不整理内务,抗拒改造。针对这一情况,*积极主动地找江某谈心,做他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省局未批准所外就医,是因为你的骨结核已经钙化,不符合所外就医的标准和条件。”教育江某正视现实,积极改造。同时,还利用江某的哥哥、爱人来所会见之机,多次开展帮教说服工作,使江某转变了思想认识,积极地投身到劳动和学习中。在广西玉树地震救灾活动中,江某主动向灾区人民献爱心,捐款***元。

        多次进宫的李某心胸狭窄,入所后爱冲动,有悲观厌世的表现,曾一度有通过自伤自残达到出所回家念头。为帮助李某树立其改造的信心,*放弃休息时间,连续多天找李某谈心,利用党和政府的关怀去感化他,利用父母的养育之恩去勉励他,利用民警的帮教之情去激励他,唤醒他重新认识社会,重新改过自新,同时还要求其他矫治人员不得讽刺、挖苦他,给他一个重塑自我的环境和重新做人的机会。通过艰苦细微的帮教,李某打消了原来的错误想法,回到了积极改造的轨道。

        谈及他这获得“身边的感动人物”荣誉称号,*快言快语。“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如果说还有那么一点点能让我自豪的,那就是相比现在的年轻人来讲,我是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说句实在的,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并不是要求如何的轰轰烈烈,只是要做到觉悟高一点,做的多一点,干的好一点。”

        采访结束,记者深深感到,*无愧于“身边的感动人物”荣誉称号,正如他的座右铭:“踏实做事,老实为人。”这名矫治康复的“园丁”,无怨无悔地与患者一道,为战胜毒魔做着艰巨的斗争,长年累月坚守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坚守“第一关”
  • 下一篇:警服情缘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