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警务文艺 >> 诗歌散文 >> 浏览公安
  • 初秋又到沙家浜

    时间:2014年09月09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上周五,我等一行乘车由省城*出发,从京沪高速公路返回南通。途中,同行挚友*提出,顺道到常熟境内的沙家浜看一看。就这样,车到*便驶出高速公路,很快就到了现已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基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的沙家浜。

        我等一行是在那天下午两点后到达沙家浜的,据赶来陪同的导游介绍:这儿原名叫横泾,是隶属常熟的一个镇。**多年前,有**名新四军伤病员隐蔽在附近茫茫芦苇荡里。当时,当地老百姓掩护子弟兵,鱼水情深、共斗顽敌,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佳话。尤其在“文革”期间,感人的佳话被文艺工作者创作编排成革命现代京剧,那“沙家浜”的地名红遍大江南北、传遍祖国四方,由此在八十年代初易名改为“沙家浜”。

        如今的沙家浜,也就是当年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地方,开辟了一个纪念地域,有广场、纪念馆,也有烈士雕塑群,还放置了一架退役的军用飞机。同大多此类纪念性的建筑一样,图片、模型、实物、文字等普遍采用了现代科技的表达手段,进一步强化了来访者的视觉效果。那郭建光、阿庆嫂形象的大型雕塑和一幅幅革命烈士像,还有广场上大书的“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题匾,十分触目、诱人眼球,令观者遐思遥远。听着导游的介绍、观看件件展品,我怎么也想不到:就凭一段感人佳话、又借一台国粹京剧,一个水乡小镇竟扬名于世,其蕴涵与资源以及公共创作的作用与媒体宣传是多么的重要。当然,也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与时俱进”的策划与运作。

        从“红色景区”过去,我等一行来到“春来茶馆”,来到复原当年郭建光、阿庆嫂们与忠义救国军胡传魁、刁德一们周旋智斗的地方。这是一条仿古街道,虽然人不多、悄然清静,但那精致的仿古建筑,以及不知拍什么电视剧的演职员工在“忙活”,则也引起了我等一行浓厚的浏览兴趣。走进沿街茶馆、酒店、鱼行,提提铜壶、品品米酒,还有晾在街边竹杆架上成排成排的腌制湖鱼、猪头,那场景、那感觉,似在“世外桃园”享受着从未有过的悠闲、畅展!而同行挚友徐健,由于尽情品尝米酒过量,脸庞顿放红润之光、应景话语连珠而发,大家都说他从来没有这样放松、讲那么多的话……

        站在“春来茶馆”旁的鱼港码头上眺望,眼前是宽阔无际的水面,还有“隐居”两岸芦苇丛中造型各异的民居、瓦房。据介绍,这里的芦苇占****多亩,是江南仅存最大的芦苇荡。只见时有小船进出芦苇丛中,“忽而水道弯弯,幽深逼仄、无可寻;忽而柳暗花明,欲见烟波、浩渺壮阔。”这是一位游客尽情“闯”荡,上岸后对我说出的体会与感想。深秋的水乡、夕阳的霞光,不仅景色迷人,而且气温宜人。这就是当年新四军以及**名伤病员出没、来往的地方,也是共谱一曲“军民鱼水情、携手斗敌顽”赞歌的地方。

        六年之前,也是这样的一个秋季,我携妻应常熟交警大队王卫青副大队长之邀来过这里。但两游沙家浜并没有重复感,因为那里的传说、那里的佳话,还有始终解不开的疑惑,吸引我好奇地去探寻、去感受,再去几次也无妨!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初秋的雨天夜,我在独自散步
  • 下一篇:案发秋夜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