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警务文艺 >> 诗歌散文 >> 浏览公安
  • 老农

    时间:2014年09月10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正月初五那天晚上,我携全家应邀参加妻表哥六十岁的生日庆典活动。期间手机突然骤响,当年插队务农和我同时分别担任两个生产队“毛选辅导员”的单德明来电告知:“我丈人*初二患脑溢血抢救无效于今天下午逝世,享年**岁”。闻之,喜庆妻表哥生日快乐的心情顿时全无。

        当夜,我通宵难眠。*老伯生前的形象和与他相识、相处的场景一幕一幕地在脑海里呈现,泪水也不禁淌在枕头上。这是因为他是我成人步入社会、插队务农的第一任“再教育老师”,也是教会我精通农活的第一任“农技师傅”,更是那年月一直呵护关心照顾我的“慈父”。缘于这份情感,我一直保持每年到乡下探望他*至*次。就在今年春节的前两天,我还看到他在家中服伺双目失明的老妻,是那么的细心、周到。

        ****年**月*日,我和同班同学童恭智、徐孙响应号召来到原南通县五总公社十二大队十生产队务农。当时,队里安排我们住的“知青房”就与张老伯家一沟之隔。我们住“沟东”、他家在“沟西”,沟上有条涵洞土坝,于是我们之间常来往。他的大儿子张振余和我们一般大,都是队里的“一等劳力”,同工同酬同干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他明知上中学的二儿子张振华常从家中“偷”点糯米粉、鸡蛋之类的食品与我们共享也不责怪,说:“城里的伢儿来种田,父母又不在身边,苦啊!”

        后来通过频繁接触了解到,张老伯是“倒插门”的女婿,但与丧偶老丈母的关系处得很好,与妻张吉平共同经营这个家庭,生有三男两女,未闻家有纠葛,可谓其乐融融。记得每逢大小传统节日,还是家有喜庆之事,张老伯总是掌厨烧菜,并请我们参加改善伙食。难忘的就是他的拿手菜肴“烩鱼杂汤”,滴点麻油、香醋,真是打嘴都不放,可口得很!

        张老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生从事农田活,尤其“用牛”最精通。当时,我曾向他拜师学艺。他告诉我,“用牛”首先要养好牛,什么冬天要保暖、夏日常下河,劳作一阵要“放个赦”、牵了溜达吃点青草、喂点草料……至于如何“用牛”,他说翻地务要平稳掌好犁把手,并保持犁头不偏不歪、不翘不闷;打谷拖碾务要带个粪勺,防止牛尿屎拉下弄脏了脱粒的豆谷;秧田制作关键在脚,人站在牛拖的磨板上手抓牛尾巴,见高磨板竖起刮平、见低磨板放平溜过……还有那使唤牛停、牛行的吆喝声!

        我虽在五总插队仅两年,但农田的活儿却学会了不少,至今也能把不误农时的**个节序倒背如流,尤其是“用牛”的技术活。记得下乡插队的次年,队里安排我“用牛”做秧田,正认真操作、吆喝时,恰逢公社党委书记葛光深入田头检查工作,路过秧田南边的灌溉渠发现了我。一番感叹、一番表扬,当年推荐评我为“五好知青”,并担任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领导小组的“知青代表”。现在回想起来,可是张老伯身传言教的功劳啊!

        正月初六那天午后,我和妻子驱车踏上了赶赴五总奔丧的“征途”。当来到现为*市*镇*村**组的张老伯长子家,只见村里上百人在那里忙碌,亲属子女在那里哭泣,一阵阵催人泪下的哀乐在天空中回转。堂屋里,灵柩中的张老伯安祥合眼似在熟睡,仍然那么端庄、平和,描绘了一幅中国农民忠厚、朴实的画像……

        张老伯,安息吧!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高速交警的守望
  • 下一篇:鲁中胜地风光好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