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警务文艺 >> 诗歌散文 >> 浏览公安
  • “相会”在敖包

    时间:2014年09月11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敖包相会》是一首非常流行、经久不衰的蒙古族民歌。虽然有许多人不止一次、声情并茂地唱起它,然而却有许多人不知何为“敖包”。就我而言,以前我总以为“敖包”就是“蒙古包”呢!

        今年8月11日,我携妻有幸从内蒙首府呼和浩特市出发驱车拜谒成吉思汗陵。下午四时许,在陵区附近的一座山坡上,我真切而又近距离地感受到那草原上的“神圣敖包”。此刻方知,蒙古包是游牧民的住所,而敖包则主要是用来祭祀的标志。陪同的蒙古族同胞宋赫告诉我,这儿是内蒙最大最美最多的“敖包”群,连地名也冠之“甘德尔敖包”。

        闻后,我细细地端视着敖包:它是由石块堆垒而成的物体,下为圆柱形、上似圆锥形。敖包顶部插柳枝为丛,中间立木杆为柱。据传说,柳树代表着一位重要的女神,是由古代图腾演化而来的始母神,人类万物是柳生化而成,对柳树的崇拜就是对始母神的崇拜。因此,在民间也常常通过柳树来赞美女性的外形之秀美。树干被柳树簇拥着矗立在敖包中心,它挺拔粗壮,直冲蓝天,是人神往来于天间的主要凭借。从木杆顶端斜拉着的几道绳弦上挂满了书有经文的五彩旗,还有许多小铃铛。

        宋赫还告诉我,祭祀敖包是蒙古族人民的习俗。每年当草原上牧草茂盛、鲜花盛开的时节,他们便举行一年一度人人引颈期盼的盛会,牧人们个个穿上节日的盛装,骑着马从四方八面赶来,举行神圣、庄严、隆重的“祭敖包”。他们献上哈达,敬奉自酿的奶酒等食品,并绕敖包四周行3周,然后在敖包前跪拜或俯首行礼,向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之后,牧民们便会聚在敖包四周,进行骑马、摔跤、射箭等比赛,还有的载歌载舞、纵情歌唱、开怀畅饮。

        敖包多矗立在地势较高的山丘上,其最原始作用是漫无边际的原野上作为“方位指示仪”。据说,草原广袤无边白天还可以靠太阳来辨别方位,可在阴天或夜晚,在茫茫草海中,怎能辨出东南西北,很容易迷失方向。聪明的牧民因此想出了叠石为境域标记,后来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和天神的地方。

        可以说,对游牧民而言,敖包犹如大海航程中的灯塔,为千万船只引航导向。特别是在暴风雪席卷原野之际,唯有敖包才能给行人以温暖,将迷途之人送回温馨的家园。千百年来,草原人离不开敖包,自然它就成了心灵的慰藉,顶礼膜拜的图腾,庄严神圣的风水宝地,最终成为牧民们与天神沟通心灵的标志和圣地。

        敖包还有一个浪漫的功能,就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地方,许多男女青年在盛会上邂逅了,便频频到敖包前幽会。这一融宗教信仰、生活情趣与实用功能为一体的“敖包相会”的形式,显得既神圣又浪漫、既粗犷又细致、既朴实又绚丽、既抽象又具体,充分展示了牧民们的聪明与智慧。

        游人来到这里,也要入乡就俗,不可不祭拜敖包。于是,我和妻子从牧民手中拿了两根红绸布条,按照当地习俗沿着敖包绕行3圈,默默地祈祷心想的愿望,尔后将红绸布条系在树枝、绳上……

        火红的太阳渐渐坠入西山,我和妻子站在甘德尔敖包群仍舍不得离开,是蒙古族同胞宋赫提醒我俩“天色已晚”。于是,在他帮助下,我和妻子留下了“相会”敖包的合影一张又一张!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晚霞未必逊晨曦
  • 下一篇:西大街忆旧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