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海寻觅》序
在参加居住上海战友*的女儿婚庆宴会上,应邀同行的*战友*告诉我,他正整理计有千篇在媒体录用发表的采访札记、新闻特写、通讯、散文、杂文和报告文学稿,并已打印编辑成册准备付梓出版,嘱托为之撰述序文。
闻之,心头不禁一热,亦感很不简单。这是因为在我记忆之中,他参军后一直从事汽车驾驶、干部人事和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从来没有专门搞过新闻报道、文学创作,又怎能有那么多的作品成果呢?但在返回南通,应约到他现工作的*市老干部局办公室里,看到他在媒体上刊登的篇篇文章,一种发之内心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我和*是同在*袁灶应征入伍的,那时我在袁灶供销社担任会计,他是初中缀学在家种田已五年的农民。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缘于长他*岁,到部队后他和其他老乡战友一样尊称我为“保大哥”,并一直延续至今。因为又分在同团同营,他在连队、我在营部,于是平时接触较为频繁。通过互相之间的交往,方知他的家境较为贫寒,小学毕业刚上初中两个多月就无奈弃学务农,尽管好学勤奋、成绩优秀。于是,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军营生活机遇,并利用工作之余刻苦自学 、补习文化,竟拿到了大专文凭。他一直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还积极写稿投寄媒体反映军人风采。 ****年他担任团运输连排长之时,一篇报道新疆与辽宁两地军人为救治军嫂关节炎顽症的《万里寄雪莲》新闻通讯稿在军内外报纸录用,一时在全团引起极大反响。自此开始了业余新闻报道和爱好文学创作的追求,即使升任在团干部干事、组织股长和连、营指(教)导员岗位上亦如此。 **多年前,*转业分在中共*市委组织部担任组织员,不久升任老干部局副局长。期间,他仍笔耕不止、写作不断,在完成赋予诸多起草领导讲话、编发经验材料等工作任务的同时,撰写了许多真实反映*人事组织、老干部等工作成果的报道,创作了不少催人动情的忆事散文、报告文学,亦在媒体先后频繁录用。应该说,他在这方面的成果造诣,是军队转业干部之中很少见的。与此同时,他待人坦荡、为人正直、做人诚信,并始终保持农家子弟本色的人品也在战友之中很少见的。尤其在对待战士退伍的战友问题上,无论穷富、地位高低,总是一视同仁、热情周到,桩桩事做得感人肺腑。 冠名《字海探觅》的书稿亦经*编辑成册,虽然书中作品都是过去发表的,但仍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回响着历史的足音。重读这些作品,仿佛看到他活跃在祖国东北军营、茫茫林海雪原上;忙碌在家乡创造平安*、构建和谐社会上……他的那颗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和恪守廉政、孝敬父母、尊重老干部及热衷于党的新闻文艺事业的赤诚之心,深深感动了我。他的作品,文风质朴真实、观点直面鲜明,针贬时弊、快言快语,报道新人新事充满时代气息,撰写忆事散文显见人间真情。《字海探觅》是值得一读的,我愿推荐给爱好文学创作和新闻报道的朋友们,尤其是我的战友们。 现“退居二线”、担任*老年大学校长的*,事务仍很多、工作仍很忙,《字海探觅》是他“过去时”的小结。作为同年入伍的老战友,我祝愿他“未来时”的与时俱进,跨步格外高远,并在本职工作和新闻报道以及文学创作等各方面,再创佳绩、再创辉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