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的经历是财富
时间似东去的长江水,一去黄海再也不复返。不觉,我们这班“老三届”当年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务农“修地球”的那段经历,已过去了整整46个年头!
说到老三届,如今的青年人普遍知之甚少。其实,就是1966、1967、1968年的三届高、初中毕业生。当年,历经“文革”两载后,有的应征入伍、有的荐上高中(初中生中的“红五类”子女优秀者)、有的因病因残留在城里,但大多数都必须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插队、插场(农场)或回乡务农(农村户籍的学生),开始了“面对黄土背朝天”的人生路。此后,其中也有应征入伍参了军、择优被荐招了工、恢复高考上大学,但大多数直到1979年秋,方在一纸中央文件的“政策”下返回城。当然,亦有个别已在县、公社工作或其他特殊情况的,则“扎根农村”留在那“第二故乡”。去年我到延安旅游,就遇见一位担任副局长的警官,他就是当年的北京知青。 再说老三届,应该都是解放前后三、四年出生的。可谓:“生在红旗下、长在甜水里”,是新中国的一代新生儿。然而,“在红旗下”、“在甜水里”也未幸免历史的风风雨雨与人生的坎坷磨难。比如,正处上学求进步时,不少的父母被打成“右派”,自己也成了“龙生龙、凤生凤”的“狗嵬子”;正是长身体、拔个子时,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和“苏修逼债”,天天只能喝稀粥、吃野菜;正值中考升高中,高考上大学时,碰上文化大革命成了“背师叛道”,甚至热衷于“打砸抢”的造反派、红卫兵;正到上班及婚嫁的时候,偏遇上山下乡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知青;挨到“恢复高考”,曾学的那ABC早已还给了老师,多数只能与“白卷英雄”同病相邻;等到返城有了工作、成了家,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并显现越来越强大生命力时,多数却成了最早的下岗者。更揪心的是,还要“二次创业”牵挂那子女的上学、就业及谈婚论嫁的房子、车子…… 的确,老三届是命运多磨难的一代。但,这也是所有同时代人的命运,亦是时代的使然、历史的使然、大潮流的使然,这与个人努力与否,是没有多大联系的。《晋书•张载传》中说:“有事之世易为功,无为之时难为名”。意思说,个人的功名富贵与时代是息息相关的。纵观中国历史几千年,任何一个朝代诞生之际,最初几十年的时间里,都是一个大变更、大翻腾、大重组的时候,不要说我等老三届,就是开国功臣或元勋,拼死拼活打下江山之后,不是有多人也死无葬身之地吗?!与之对比,我等老三届受点颠沛之苦、留点流离之思,多少还算上是幸运的。况且,就目前而言那“花团锦簇、前呼后拥者不是没有”,尽管“更多的是平凡岗位上的平凡人”,但“却一定有着不平凡的肩膀”。 王勃在《腾王阁序》中曰:“闲云汀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的感受或许悲怆了点,但他对历史的洞察是深刻的。老三届的人生与命运,如果放在这60多年间来观照,当然是磨难多多。但是,如果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做一个纵向比照,就不难发现建国60多年间,可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极为剧烈的一个时期,一个大变革、大变化、大反覆的时期。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揭批“四人帮”,到工作重点转移;从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全球一体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奢谈“土豆加牛肉”式的共产主义,到今天以楼上楼下、手机电话、汽车家电、旅行度假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已进入了一个财富大爆炸的时代!60多年的时间,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上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创造的巨大财富和承受天灾人祸的能力,却大大超过了几百年、上千年的积累! 由此笔者以为,作为我等老三届能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并观看这样一个时代的巨变,度过那不可避免的人生磨难,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幸运,其经历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进程,体验了一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我们的命运与这个时代是息息相关!而这样一个大时代的伟人脚步,可以说前面几千年之未见、后面几千年也不一定会有! 面对这样的历史沧桑,作为过来人、如今“奔七”的退休老人,感慨万千而“双目放光”!更知老三届的神圣责任!那就是:传承人生磨难经历的宝贵财富,教育下一代面对现实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境、逆境“不必怨悔与抱恨”,要像他们的父辈那样,能够“一肩担道义、双手著锦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