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兵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从刚刚懂事的孩童到满鬓白发的花甲之人,每当听到或唱起这首雄壮激昂的军旅歌曲,心情就无比激动,浑身充满了力量,因为我是一个兵,一个来自老百姓的兵,一个永保军人本色的兵,一个人有了当兵的经历,便成为人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才七、八岁时,就听大人们传唱《我是一个兵》,但还不知道什么是兵。后来,我上学了,看了县里电影队来村放映的战斗故事片,我才知道兵是穿着军装的人用武器打仗的。不久,大哥应征入伍了,我从大哥与家里的通信中,对兵这个字逐渐有了认识,特别是听老师讲红军、解放军、志愿军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在课本上学习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战斗英雄的事迹,从幼小的心灵里开始羡慕英雄,崇敬军人,便自制木头手枪、手榴弹,经常与同龄小伙伴们在一起模仿电影里的画面做打仗的游戏,从那时起,心里就萌生了一个梦想:长大要当一个兵。 六十年代后期,我初中毕业后,正是战备紧张之时,在村里当了基干民兵,端起民兵连打靶训练用的步枪,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爱不释手,当与大家一起唱起《我是一个兵》的时候,心中犹然升起一种自豪感:我虽然不是正规军,但已经是一名后备兵了。因此,我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积极参加民兵的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巡逻执勤,维护社会治安,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打头阵,在社会实践中锻练,很快成为县、地区、省的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 七十年代初,当我到了应征年龄的时候,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戴着大红花参了军,穿上了绿军装,“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真正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兵了。从此,我就感到军人更是一种力量的象征、风采的展示、沉重的责任和庄严的使命,必须按照《我是一个兵》的歌词那样,严格要求自己,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绿色的军营,把责任与生命融进红色的军旗上。 在军营里,我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把爱党、爱国、爱人民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牢固树立“为祖国站岗,为人民扛枪”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时刻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感性,确保政治合格;在军营里,我“冬练三九,热练三伏”,刻苦学军事、学业务、学科技,努力掌握过硬本领,随时准备参加保家卫国的战斗;在军营里,我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守军纪军规,自觉维护群众利益,做到令行禁止,秋毫无犯;在军营里,我养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雷厉风行、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敢打硬仗,勇于奉献的作风。我曾在最苦最累的炊事班当过“火头军”,在条件恶劣的农场搞过生产,在滴水成冰的冬季参加过野营拉练,也为军营宣传报道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无论干什么,都任劳任怨,带头实干,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得到了成长,后被提为军官,继续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 九十年代中期,我转到公安战线做领导工作,脱下了军装,换上了警服,仍不忘自己是一个兵,做到了转业不转作风 ,换岗不失传统。在公安管理工作中,坚持用部队的作风要求自己和下属,整治松散懒慢作风,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尤其对警营的内务管理、警容风纪、请示报告、警令警纪、服务群众,警民关系等方面,都像军队那样,坚持从严治警,使队伍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做到“如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在重大安全保卫工作和侦破重特大案件中,发扬迎难而上,敢于攻坚,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千方百计确保各项保卫任务的完成和案件的侦破。 如今,我虽然已经年已花甲,办理了退休手续,但还是一个兵。为了发挥“余热”,我现在仍然在县局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新闻讲究时效性,要求新与快。因此,我像一名随时出征的战士,脑子里时刻绷紧新闻这根弦,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发现了新闻线索,便立即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下去投入采访“战斗”,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把它赶写出来,奉献给社会和读者。由于我对公安工作的热爱和对新闻宣传的不懈追求,克服年龄大、身体多病等困难,每天专心致志地采访、写稿、发稿,撑起了全局宣传报道工作的一片天。从退居二线以至退休**年来,共在《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等新闻媒体发表公安稿件达****多篇(次),平均每年发表稿件都在***篇以上,使我局的宣传报道工作一直在全市公安系统保持领先位置,我本人也因此多次立功受奖。****年年底,被《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授予“十佳通讯员”称号。 《我是一个兵》这首陆原创作的久唱不衰的军旅歌曲,伴随我从梦想当兵到变为现实,从民兵到军人,从军营到警营,让我牢记永远都是一个“兵”! 我自豪,我是一个“兵”!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