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政工思想 >> 人事队伍 >> 浏览公安
  • 对基层公安队伍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5年02月13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发展进步的大环境下,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学习教育活动,公安民警在敬业精神、宗旨观念、执法理念和执法水平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公安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新旧警务机制转型共存的情况下,基层民警还存在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薄、劳累疲惫不堪、回报不成比例等现实问题的制约。笔者结合多年的基层公安工作经验和基层民警队伍建设现状,就加强基层公安队伍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基层民警队伍现状

        理想信念缺失。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呈现出多元趋势,公安民警也不例外。价值观扭曲。少数民警受负面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有的甚至丢失了理想信念。认同感不强。少数民警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不强,工作缺乏激情、不思进取,拈轻怕重、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小案不愿破,大案破不了;少数民警追名逐利,投机钻营,用市场经济中的规则衡量公安工作,渴望权力却不愿承担责任,追求享受却不愿多做贡献。职业精神空虚。少数民警业余时间沉迷于喝酒打牌,有的甚至玩物丧志,既伤身体又影响家庭和睦;个别民警以自我为中心,总是强调客观原因,组织观念淡薄,缺乏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观念。未在逆境成长。少数青年民警没有经历太多的跌宕起伏,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溺爱,优裕的物质条件和因教育的缺陷和“偏食”造成的“营养不良”,使很多人养成了对自己未来高枕无忧的态度。

        宗旨意识淡薄。民警在执法为民的观念上总体上是好的,但参差不齐,良莠杂生,少数基层民警为民服务意识淡薄,片面追求金钱和享乐,工作不思进取,“拖拉”、“漂浮”、“傲情”、“私情”。少数民警不愿做事,坐在办公室等事做,群众上班我上班,群众下班我下班,对“警力跟着警情走”、“以民意引领警务”弹性、错时、预约工作制度不习惯、不适应,存在着“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耍特权、抖威风。当前,户政业务反映最为强烈,星期一上午和星期五下午,户政窗口不“营业”。老百姓问其原因?“理由”甚多:“网络故障、打印机无墨、照相机坏了”等,甚至还有户籍民警在出警、回城办案、报表、申报资料等“特殊理由”!少数民警常常以管人者自居,对群众缺乏感情和耐心,在接处警和执法办案中不规范,吃拿卡要、冷硬横推,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伤害了群众感情,疏远了警民关系,甚至引发了群众投诉上访。

        身心疲惫不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保一方平安,基层民警别无选择,拿自己的身体去拼,用自己的健康去搏,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奉献。不少民警为调解纠纷、服务群众、查处治案、侦破刑案、处置突发事件和频繁的接处警而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工作,连正常的睡眠都保证不了,更谈不上双休日和节假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非警务活动多。公安属于双重领导,个别地方党委政府有事就找警察,存在着角色定位偏差,认为只有警察一到,场子就“扎起”,近年来,警察参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医疗纠纷、环境污染、企业改制等而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不断出现,把警察推到“风口浪尖”,稍有不慎警民关系就会引发严重冲突,成为矛盾、舆论的热点。执法环境恶化。近年来,公安民警执法过程中遭受袭警甚至暴力袭警不断发生,从侮辱谩骂、围攻阻挠,到暴力抗法、殴打伤害民警,甚至打砸基层公安机关,公安执法的难度特别是一线民警的执法难度越来越大,民警很难找到“群众满意”和“严格依法办事”的结合点,在工作中往往难以把握好“分寸”。群众期望值高。人民群众对警察偶像化,认为警察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导致民警疲惫奔波。

        回报不成比例。基层民警嘴里常挂:“从严治警一本书,从优待警一句话”。经济上杯水车薪。“只想马儿跑,不给马吃草。”受县级财政能力的影响,很多县级公安经费报告多,批复少。“三基”工程建设后,多数县级公安民警公用经费“原地不动”。民警工资收入与金融、电力、电信、石油、烟草等行业职工横向比较相差太多。存在同工不同酬、同城不同酬现象,与省、市公安机关相比,月工资差别至少超过****元以上,“警长”工资套改和加班补贴更是“水中月、镜中花”,导致个别民警消极怠工。政治上雾里看花。警员职务套改缺乏长效机制,非领导民警要解决级别待遇,只得按实绩、工龄年龄等方面进行排轮次,有的排轮次排到退休都还是个科员;发展空间的限制,使得部分基层民警感到前途渺茫,认为前途没有“奔头”;“空降”领导现象严重,让基层优秀干部没有“盼头”,工作没有“干头”。种种政治资源欠合理配置埋没了大量的优秀民警,使民警在晋升、工资、教育、地位等方面处于劣势。组织关爱欠缺。少数领导干部缺乏关爱民警、团结带领队伍创先争优的意识。只关心民警是否按时完成了自己交办的工作任务,却较少关心民警是否被逼无奈须得“私车公用”,有的甚至还要求被侵权民警忍气吞声、息事宁人,极大地伤害了民警的感情,使得民警的工作毫无快乐,幸福感自然大打折扣。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基层公安民警的思想和情绪,少数民警并不安心本职工作,一旦有更好发展机会,就会脱离公安工作。家庭里亏欠内疚。高强度的劳动、长时间的加班、较低的物质和政治待遇也对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大多数民警的家属比较理解当警察的难处,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子女教育和侍候老人等责任。但是,民警的辛酸苦辣也不是所有的家属都能够理解。基层民警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偶尔回到家里话都说不上几句,就躺在沙发上打起了呼噜。有些民警远出破案、追捕逃犯,十天半月回不了家,带回家的却是一大包脏衣服。甚至个别派出所民警因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约会,女朋友谈一个吹一个。工作和家庭的矛盾,不仅影响了民警的个人生活,也严重冲击着民警的家庭关系的稳固性。基层民警有限的工资只能省吃俭用照顾家庭,他们在生活上只能算是“糊口”而已,更不用说享受“高品质”的生活,有人干脆大声呐喊“好女不嫁警察郎”。

        舆论风口浪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递交流的重要载体,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年**月,全国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形式注册成为网民有*.*亿人,随之在交流当中网络舆论也成为互联网交流的焦点。近年来,涉警舆情信息逐年增长,居高不下。在现实执法过程中,民警的执法行为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一些居心不良或对民警不满的人就去“告黑状”,投诉民警,弄得处在风口浪尖的派出所民警身心俱疲,让少数民警不敢执法、不敢办案。后虽经调查正名,事态平息,但给当事民警心理上造成的负面影响很难抹去。民警普遍认为,经常洗碗的人容易打破碗,什么事都不干的人就不会有纰漏和差错,造成民警工作束手束脚,不大胆,怕出事,存在“不出事保平安,不愿干事”的消极思想,对民警正常开展工作造成了消极影响,以致在日常执法执勤中出现不作为。

        对基层公安队伍建设的建议

        基层民警思想上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动向,实际上这是很正常的,民警也是社会中的人,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如果听之任之,它必将进一步消极发展,最终影响到各项公安工作的有效开展。

        强化信念教育。努力探索建立民警思想预警预报长效机制,及时快速解决民警心理问题。各级领导、政工、纪检、督察要对民警实行“巡访制”,开展谈心活动,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及时了解民警的思想状况,致力民警的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文化是提升人的软实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文化、精神和道德的支撑。因此,县级公安机关要重视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公安文化建设。确立公安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民警察共同的价值追求;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民警的良好道德观;以丰富文化阵地和活动为载体,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民警加强自身修养,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尊重,铸造有益于共同目标实现的团队精神。同时要狠抓“三个不放松”。日常管理不放松。实行民警思想定期调研分析和民主生活会制度,了解民警所思、所怨、所急、所盼,适时掌握民警思想脉搏,从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调整、完善、优化教育管理措施。及时化解民警思想疙瘩,解决民警工作、家庭和生活中的难题,并要做好后进民警的转化工作。心理疏导不放松。民警心理出现状况,组织上要关心,及时开展积极有效地心理疏导,提供心理咨询,确保心理健康。考核监督不放松。积极推进以绩效考评为核心的考核激励机制建设。实行全员考核,真正把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经济利益挂钩,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以充分激发队伍原动力和内驱力。

        纪律作风整顿。要把从严治警作为最大的重优待警,队伍建设是根基,也是灵魂,如果队伍都出了问题,何谈工作,所以要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努力解决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问题,在开拓创新上求突破,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翻新举措。全面落实公安部关于队伍正规化建设“四统一、五规范”要求,逐步实现队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认真做好民警思想状况分析和政治工作,强化队伍管理,坚决杜绝“稀拉松”现象。要在服务群众上下功夫。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牢固树立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要求和意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努力解决弄虚作假、工作不实的问题。有的单位无论上级强调多严、要求多重要,到了他那里就是“雨过地皮湿”,有的甚至地皮都不湿,落实工作阳奉阴为、汇报工作虚报浮夸,一点都没有实际的东西。

        科学有效用警。要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有针对性地研究基层民警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问题,建立完善适应形势发展、符合实战需要、满足群众要求、切合当地实际的现代警务机制。整合警力资源。针对机构过多、职能交叉、互相制肘的现象,整合现有警力资源,提升警务效能。做精机关、做强中层、做大基层的原则,做大做强派出所。减少纸制台帐、统计报表,尽量通过警综平台或其它信息化方式上报,简化程序,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达标和考核,安排部署工作任务时要考虑派基层警力、实力状况的承受能力。同时要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争取事业编制和协勤,切实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

        落实从优待警。“要想马儿跑,就必须给马儿吃草。”从严治警的同时也要落实从优待警措施,让基层民警有“想头”、“干头”和“奔头”,使民警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一要切实维护与保障民警的政治权益。要搭建平台、丰富形式、拓宽渠道、完善制度,以保障民警行使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等民主权利;要进一步推进民主决策,要遵循“从警营中来,到警营中去”的工作方法;要坚持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公开公示制度,不断拓展党务、政务和警务公开的内容、渠道和方式,使民警更好地行使监督权;要积极拓展民意表达、利益诉求渠道,善于听取不同层级民警的意见,把民警的表达权落到实处,要积极与党委政府汇报,解决在基层默默奉献、年龄偏大的民警职级待遇。同时要加强选人用人机制,把一些“想干事、敢干事、敢成事”的人用在合适岗位,真正体现能者上,庸者下。二要切实维护与保障民警健康权益,尤其是要维护民警的心理健康。建立和完善体检制度,定期为民警检查身体,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有病及时治疗;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民警的心理健康维护;建立民警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制定心理健康管理相关制度、办法,建立心理咨询制度,将心理辅导工作贯穿到日常警务工作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三要切实维护与保障民警的执法权益。建立民警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机制,设立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及时了解并定期分析、评估民警可能发生的执法风险,研究制定防范措施,使民警免受其害,或使伤害降到最低程度;做到物防保障,为基层民警配备必需的警用器戒,配齐各种防护器材等。做到科技保障,完善交通、通讯系统,建设网络指挥系统等,逐步实现执法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为一线的民警建立必备的意外伤害保险,使民警在执法一线能更有作为而无后顾之忧。四要切实为民警办好事、办实事。积极为民警解决愁事、忧事、难事。切实解决人民警察生活中衣、食、住、行,子女上学、婚恋、家属就业、就医等具体困难,设立特困民警帮扶基金,帮助特困民警等。五要切实丰富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建图书馆、资料室、网络服务中心、健身、警体训练场地,运动场馆等必要设施,以满足民警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

        强化舆论引导。部分群众对公安民警产生非议和偏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公安机关的职责和存在的实际困难不够了解,对公安民警的辛勤付出不知情,往往由于个别民警的错误而影响了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建立与媒体的互动机制,通过媒体进一步加强公安正面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公安工作、公安民警的了解,为民警的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赢得更好的社会环境和人际氛围。同时加大舆论引导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引导员的素质,有效掌控网络舆情。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对派出所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二)
  • 下一篇:对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