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的日子
人的一生中会邂逅许多事,有的是在意料之外,有的是在情理之中;有的如过眼烟云,有的却让人回味无穷……
从警**多年来,我当过“片警”、治安警和刑警,也担任过派出所的副所长、指导员和刑警队长,每一次岗位的变动、每一次职务的调整在我看来都是自己人生和事业旅途的一个个足迹,而在这串长长的足迹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做电视节目主持人,脑海中常常闪回的是我曾经主持《*》的那些日子。
警察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听起来是完全不搭界的两个职业。十年前,还是公安基层派出所副所长的我,穿着熟悉的警服,面对镜头,登上*电视台的荧屏,主持了一年的电视节目《*》。现在回想起来,做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公安自己的节目,也许是我一生最回味无穷、引以为豪的特殊经历。
十年前,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的快速提升以及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新时期、新形势也给公安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有效地加强公安宣传,更好地塑造公安机关良好的社会形象,**公安*决定要制作一档公安人自己的电视节目,《*》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公安人做公安自己的节目”成为当时大家的共识。节目定名为《*》突出了公安电视宣传的独特视角,增加了节目的权威性,强化了公安机关的话语权,带动了公安职业形象的整体提升。《*》的策划班子在当时**宣传处负责人史贵中的带领下,各项筹备工作有序展开。事业成败的关键是人才,组建高效、高素质的节目制作团队是当务之急。为此,**政治部组建了“新闻中心”,着手从全*公安系统物色抽调新闻宣传业务骨干,精心搭建节目的制作班底。当时,编辑、摄像都已基本到位,节目主持人的遴选成为最后的难题。时任*市桥西公安分局裕西派出所副所长的我,经推荐成为了这个栏目主持人的备选者。在当时备选者有好几位,有的还是专业、准专业的节目主持人。时任**政治部主任的马玉婵同志在审看了全部备选者的节目样片后,一板定音,决定启用我作为《*》的节目主持人。回想起来,我在当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还是因为我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警察特有的精神和气质吧。
其实在从警前,做一名节目主持人就是我的梦想。我曾参加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播音系*考点的专业考试,在全*****多名考生参加的选拔中位列第二,但因学院播音系只在**招收一名考生,我与“梦想”失之交臂。后来,我子承父业,考入警院,踏上了从警的道路。但这个“梦想”却一直纠结并伴随着我。我曾经代表**参加全国公务员普通话大赛,在强手如云的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大赛一等奖,为**公务员赢得了荣誉,并获得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我也曾受邀担任*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节目特邀主持人,每天早上通过我的声音把社会新闻传播到千家万户。可以说,是曾经的“梦想”使我勇于去不断的尝试,也是“梦想”使我有了丰硕的收获。
虽然,“梦想”磨练了我的意志、提高了素质、丰富了才干,但当“梦想”真的来到我面前的时候,还是多少让我感到有些意外,也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果然,在录制首期节目时麻烦就接踵而至。首先是形象关。电视台的专业主持人形象有专人打理,根据节目需要,主持人的发型、化妆、服装都有人专门进行设计,以保证节目播出的效果。而我们《*》节目组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哪有什么形象设计师?没办法,只有自己动手。公安类节目主持人服装不是问题,只要把警服穿规范整齐就可以了,但化妆成了无法回避的障碍。好在我曾经学过画画,有些美术功底,因陋就简,自己就当是往自己的脸上画个“自画像”吧。一番折腾,镜头中的我居然也有了主持人应有的神采,我这个业余“装修工”居然也闯过了形象设计关。第二是录像关。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岗位在演播室,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演播室的镜头前录制节目。当时,*公安*在*号楼*层利用普通办公室改造装修了一个不足**平米的演播室,空间狭小,设施比较简陋。《*》节目是在六月份开始播出的,正赶上夏季炎热的季节。夏季的*被称为是中国“第四大火炉”,而我们的演播室就是一个密不通风的“小火炉”。主持人的服装是春秋常服,里外两层,还要在制式衬衣上扎领带,等于穿着春天的衣服在夏季工作。录制图像的时候,为了保持演播室的安静,减少同期录音的噪音,空调也必须要关掉。每期节目的录制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录制下来往往也要“蒸”出一身的汗。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从没有在意过,只是要求自己尽量少出“状况”。以前自己也当过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可坐在镜头前还是觉得很“别扭”。灯光一亮,你要绷紧全身的每一根神经,精神要高度集中,又不能表现的紧张僵硬,既要注意形象表情,又不能分散精力,既要照顾图像效果,又得保证口播的流利顺畅。开始的时候,由于自己镜头感不强,我的眼神经常恍惚漂移,盯不住镜头,眼神中没有观众,缺乏交流。更“要劲”的是当时没有提词器,所有的口播都得完全默背下来,然后再自如而流利的播报出去。那时候,我是节目组唯一没有到位的组员,平时要在原单位干好派出所自己分管的工作,录制节目的时候又要马上赶到*里。熟悉播出稿的时间往往就是录制前化妆更衣的时间。由于时间紧,自己默背稿件的能力不强,再加上自己实践经验的缺乏,录制节目常常“卡壳”,“ng”的时候比较多。有一次,在*门口出图像,口播稿本来就长,再加上第一次在室外录像,偏偏又是在人来人往的*大门口,因此,心里非常的怵。有了心里包袱,又加上现场紧张,一条口播足足录了**多遍才通过。那一次可以说是我主持节目最囧的经历了。
困难是明摆着,攻坚的办法还是要自己去摸索和学习。老师是现成的,那就是电视。那一段时间恐怕是我看电视最多的时候了。电视剧在我眼里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中央台几个频道来回地换,我专拣电视栏目、新闻节目和专题节目看,观摩人家中央台主持人是怎么主持节目的,从形象气质、吐字发音到主持风格,结合自己的条件和节目的特点汲取营养,融会贯通。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我找到*电视台第一代播音员李倩瑜老师,请她审看节目带,分析查找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授课。为了练眼神,我利用在办公室工作的时间,盯住对面墙上的开关,一盯就是十几分钟,累得眼睛直发酸。出图像看似简单,但也只有真正经历过了才会知道其中的艰辛和不易。节目录制前要调镜头,机位是固定的,图像调好后,主持人就要保持相应的姿态,不能随意变动,否则,你就会严重影响图像的质量。为了保证图像效果,保持镜头前良好的仪表姿态,我一方面注意播后总结,通过电视播出节目的实际效果,发现自己在主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毛病,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训练。为了养成良好的仪表姿态,我就找来镜子,端坐在镜子前,对着镜子练习姿态表情。为了进一步加强主持播音的的能力,那个时候,我几乎利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嘴里经常是“振振有词”。就这样,我一边制作节目,一边不断学习提高,伴随着《*》的成长,主持工作越做越顺。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为了《*》我做过许多努力,也付出过常人难以体味的艰辛,但《*》给我的更多。当初,我去节目组试镜头的时候,我的家庭刚刚经历令人悲痛的变故。一个多月之前,我的老父亲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老人家离世时作为他唯一的儿子,我正在单位上班,没有陪伴在他的身边。在这之前,我也从没有觉得亲人有一天会永远地离我而去,根本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在父亲去世的那些日子里,我几乎天天浸泡在泪水里,大脑空白精神恍惚。是《*》使我振作了精神,紧张的节目制作冲淡了心中的痛苦,把我从悲痛的泥潭里拉了出来。我想父亲要是天上有知看到电视中的我,也会慈祥而骄傲地微笑吧。
不从事电视制作就不会理解电视的“威力”,也不会想到电视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先是在*电视台早间节目《今晨**分》中播出,取得了不俗的反响。后来节目的播出时间有了调整,节目的收视率节节攀升。随着节目收视观众的增加,我也收获了自己电视主持的“知名度”。在社区老百姓的眼里,我又多了一个头衔——“主持人所长”。辖区群众见了我感觉更亲近更热情了,有什么话都想给我说,有什么事都愿意找我聊聊,在社区居民的眼里警察的亲和力有了明显的增强,派出所民警的职业形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仅在所属的派出所辖区,在全市公安系统我也因此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节目成就了我个人的职业“名片”。
我感谢《*》,是它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了新的了解,是它给予了我向全社会展示全*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风采的平台。因为做节目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海警”,这支活跃在祖国渤海海域千里海防线上的队伍担负着海上缉私、海上治安、暑期安保的任务,为了海防线的安全,他们年复一年地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蓝天白云之间,从此,我记住了他们平凡的名字——“海警”。也是在这蔚蓝的大海上,我记住了被称为“海上***”的*边防支队*派出所,为了当地渔民安全方便地出海生产,他们给每一户渔民办理了《出海船舶户口本》,把渔民的安危时刻装在自己的心上,赶潮的时候他们迎着日出巡逻,起浪的时候他们顶着狂风出海,收获的时候他们和渔民同享丰收的喜悦。我也看到了为了宣传禁毒知识,毅然自费上路,历时***天,行程万里,走过**个城市,走遍大半个中国的民间“禁毒使者”的刘天贵、宫玉敏夫妇,他们的“禁毒环保中国行”赢得了沿途百万群众的签名和支持,也受到各地媒体和政府的好评……《*》让我记住了他们,也让广大的电视观众记住了他们,了解了他们,也更加理解了他们。
由于种种原因,之后《*》节目的制作由*电视台接收,节目的主创队伍就此解散,我和所有的节目组人员一样也回到原单位。十年了,虽然时光飞逝,但我依然记得他们的名字。
在我看来,《*》就象一个饱受艰辛后呱呱坠地的婴儿,我见证了它的问世,见证了它的成长,也见证了它的辉煌。虽然它已离我而去,但那心灵中的牵挂,精神里的寄托是永远不会淡去的,它的每一期节目,每一次改版,每一个动向都会牵引我的目光。我知道:这一生,我都不会淡忘那个我曾经奋斗过的事业——《*》。
*年我获得了“*最美声音”和“*声音形象代言人”的荣誉称号。这也算是对我告别《*》十年后的最好的纪念吧。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