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公安机关开展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思考
公安工作一直是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高度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其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安队伍的形象和声誉。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从追求轰动效应、迎合部分群众猎奇心理等因素考虑,热衷于曝光公安机关的执法问题、对公安机关存在的问题过分渲染,给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公安机关在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上,也因多种原因,客观上出现一些易形成媒体负面报道的现象,致使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得不到顺利开展。面对这种局面,如何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掌握宣传主动权,已经成为各级公安机关需要解决的热点课题。
一、
【*】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性。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异军突起,网络宽频、网络电视、手机报纸和微博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层出不穷,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经冲破了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其交互性、即时性、匿名性的特点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将其作为信息获取和发布的主要渠道。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报纸****多种,广播、电视台站****多个,期刊****多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年**月,我国网民数达到*.*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居世界排名第一。其中,有近亿名网民在书写自己的信息页,公众基本实现零障碍话语权。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不健康信息、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传播的重要通道。尤其是网络新闻很难跟踪、很难约束、很难管理,而一些敏感的社会矛盾一旦在网上露头,便能迅速形成舆论焦点,引发大范围的社会关注,使社会舆论环境变得混乱,模糊人们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这就给公安机关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方面的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当前公安机关在开展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中的遇到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加强和改进了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在强化正面宣传的同时,重视抓好负面报道的引导和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警执法活动、推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是,面对高度媒介化的信息社会和舆论监督日益加大的新形势,特别是面对少数媒体不时挖掘的涉警负面报道,目前的公安舆论引导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
(一)、少数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对舆论引导工作重视不够,缺乏主动引导舆论意识
【*】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工作上“重做轻说”,宣传意识不强。一些公安机关对形象建设历来十分重视,但是,这种形象建设,更多的是从队伍建设角度对民警个体素质提出要求,而不是从公安工作发展的战略角度对公安形象作整体上的宣传和塑造。一直把“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看成是一种美德,以致陷入了“只要工作做好了,形象自然而然就好了”的认识误区,缺乏对公安工作重点的宣传和对民警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的挖掘,造成了公安形象传播资源的流失。这就致使当前公安宣传工作面临着“宣传人才引进难,正面宣传上稿难,案件报道管理难,负面报道应对难”的“四难”问题。
第二,主动引导舆论的意识不强,对负面报道的突发性、危害性认识不足,存有麻痹、侥幸、推诿和无所谓等不良思想。一是少数公安机关视新闻媒体为“对立面”,对积极介入的媒体采取不配合、不告知、不理睬的态度,给这些媒体留下了炒作空间。而一旦出现负面新闻时,又习惯靠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来捂住、盖住和封锁消息,导致引导不够及时、控制不够有力。有的甚至因处置失当导致媒体炒作升级,使事态扩大;二是一些部门主动性、敏感性不强,放弃话语权。对媒体报道的问题莫不关心,听之任之,甚至对已经衍成公众热点、焦点的问题、事件,也装聋作哑,主动放弃话语权,往往等问题闹大了,才急急忙忙出来求情,找门路、托关系“摆平”媒体,寻求解脱。
(二)、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难以在短期内适应舆论引导工作的要求
【*】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少数公安机关的民警片面地认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只是专属于政工宣传部门的职责和范畴,特别在舆论引导工作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对此项工作没有形成积极参与和配合的意识,导致公安工作中的许多亮点和先进典型被轻易地放过而未能及时地被宣传报道。少数公安宣传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上存在着偏差,一味地追求上稿率,片面地理解正面宣传的方针,在报道中掺杂了“水分”,采写出缺乏理性思考或本质非正面的新闻报道,导致负面影响现象的发生。
不懂得怎样与媒体打交道
第二,少数领导干部和民警缺乏应对媒体的基本常识和经验,没有或很少接受比较系统的媒体公关专业训练,缺乏加强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意识和必要的新闻敏感性,面对媒体时或是束手无策,反应迟钝,或是口无遮拦,被动应付;有的保密意识和纪律观念不强,在没有向领导和上级公安机关汇报的情况下,私自接受媒体的采访;有的民警在提供新闻和审查新闻稿件中不能严格把关,导致公安机密泄漏,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和后果。
(三)、少数公安机关缺乏有效应对负面报道的新闻舆论引导机制
【*】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缺乏与媒体合作的工作机制。在现代社会,媒体的作用是不容质疑的,警方需要接受和利用媒体,加强自我形象宣传。同样,媒体也需要借助警方的新闻线索和新闻题材来吸引公众、提高“卖点”。但是,一直以来,一些公安机关只懂得单方面向媒体投稿,而不善于和媒体间加强协调和沟通,一旦警务工作出现问题,就被媒体曝光、揭露,甚至被恶意炒作。
第二,对舆论引导的主动介入性不够。现行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模式仍以静态舆论事后处置管理方式为主,不适应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客观需要。涉警事件发生后,少数公安机关不能在第一时间介入,不能迅速统一口径,不能及时表明公安机关对问题处理的立场和态度,而让记者抢先采访报道,众说纷纭,导致社会舆论向不利于公安机关的方向发展。
【*】
第三,公安新闻舆论信息研判机制有待完善。这主要包括:一些公安机关的新闻舆论信息收集工作时效性滞后,有关深层次、内幕性、超前性的舆论情报不多;缺乏专门的新闻舆论分析机构,没有规范的新闻舆论信息报送、研判、通报、应用和评估机制,新闻舆论信息的预警能力和实战能力较弱;各警种、各部门之间新闻舆论信息共享程度低,缺乏统一的新闻舆论信息工作标准和平台,使新闻舆论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关联性受到影响。
(四)、部分新闻媒体自身问题宣传方法不恰当,使得舆论监督成为“舆论攻击”
当前,高速快捷的信息传递已经对公安工作产生了强大的舆论监督态势,媒体也越来越强调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部分新闻媒体自身问题宣传方法不恰当,使得舆论监督成为“舆论攻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当某一涉及公众安全的事件发生时,媒体因为追求第一报道时间可能因仓促而失真,对于正在侦查、起诉或审理的案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做出定性报道,或者在监督中发表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评论,干扰了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正常进行。
【*】
第二,个别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不高的新闻工作者把对公安机关的负面宣传看做是提高自身知名度和经济效益的手段,喜欢“猎奇”和寻找"卖点",不甘落后地挖掘警界"丑事",利用公众情绪肆意炒作,给公安机关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年*月发生在云南晋宁县看守所的“躲猫猫”事件、****年**月发生在昆明小南门派出所拘留室的“邢鲲自杀”和****年**月发生在盈江县的“镇长酒后交通肇事致女同事死亡”等事件,经过极少数媒体的炒作,以讹传讹,负面影响极坏,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的队伍形象。
三、提高公安机关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的对策
(一)、以情为本,努力打造全新公安品牌形象
【*】
要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塑造好公安机关的品牌形象以吸引公众,树立信誉。公安品牌打造的过程,就是警察形象树立的过程。良好的公安品牌代表着警察精神和警察文化,是密切公安机关、民警与群众之间关系的有效载体,更是公安服务管理和文化形象的综合反映和体现,已成为无形的警力在公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安品牌越深入人心,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越广泛,警察形象就越高大,就越能为公安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而更好地推动公安队伍自身的良性发展。
要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提高公安机关的知名度,就要做到以情为本,聚合公安内部的各种因素,把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现实打造公安服务品牌的各项任务上来,形成强大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在细微之处实践“人人都是警察形象”。公安宣传部门也要努力去挖掘宣传的对象,捕捉反映民警甘苦、刻画民警内心世界真实感人的东西,主动出击掌握第一手材料,创作出有感召力、有影响力的作品来引发社会共鸣,把公安品牌的磁力辐射到每位公众,使公众对警察队伍产生较高的美誉度和认知度。
(二)、提高对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媒体监督,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
第一,坚持创新思维,广辟宣传阵地,构建公安宣传大格局。公安机关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了解公安、理解公安、信赖公安、支持公安的良好舆论环境,就必须在巩固原有阵地的基础上,主动占领互联网这个新阵地,抢占舆论宣传的制高点。公安机关应该成立自己的新闻网站,组建一支公安网络评论员队伍,密切关注网上舆论导向,通过短信跟帖、发布新闻、解疑释惑等方法,掌握先机,正确引导舆论。同时,要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唱响主旋律方面的领唱作用,抓住公安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向社会通报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及时向群众发布提示性、警示性安全信息,提醒群众注意安全防范。这些宣传措施必将得到媒体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必将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
,
第二健全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增强舆论的公信力。新闻具有时效性,新闻报道对大众的影响常常是先入为主。因而主动进行新闻发布,就可以获得新闻话语的先机,有利于实现对新闻舆论的引导。无数次的实践表明,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公安机关能不能在第一时间澄清真相,表明态度,对于舆论的发展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公安机关要抓住这一特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好新闻发言人制度,有策划地、积极地与主流媒体和强势媒体接触,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挽回负面影响,在与公众信息交流沟通中,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
【**】
公安机关要要借鉴“第一出动”理论,一旦发生舆情危机,要在第一时间介入处置,在第一时间提出应对建议,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坚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善于综合运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吹风会、新闻通稿、组织专题采访、新闻发言人谈话等多种形式开展新闻发布活动,及时、有序、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抢占舆论制高点,争取正面引导舆论的积极效果。对于杀人、劫持人质、爆炸等重大刑事案件和一些重大治安灾害事故,只要不影响侦查和调查,要及时、主动地予以发布。对于公安队伍中发生的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如果媒体已经有炒作的迹象和苗头,必须根据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将公安机关的态度和调查核实的初步情况对外发布,最大限度地挤压不实报道、恶意炒作的空间,堵塞小道消息的渠道,把新闻发布工作建设成为代表公安机关对外发布权威消息的权威渠道。
(三)、
从一定意义上说,媒体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是社情民意的代表。在社会与舆论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公安机关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媒体监督,与媒体及时沟通,用权威的内容、观点去影响、感染记者和媒体。因此,公安机关不仅要善于与媒体打交道,还要积极谋求与媒体合作,如同做群众工作一样,应当是公安民警尤其是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必备的工作能力。
【**】
第一,可以成立警方传媒俱乐部,邀请媒体和记者作为警方传媒俱乐部会员,同时聘任其为警风警纪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警媒联谊见面恳谈会,及时向媒体通报情况,认真听取新闻界朋友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交流,增进感情,以赢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要积极与媒体合作,有效利用新闻单位的设备、资源、力量和本地公安宣传优势,“借船出海”,开辟公安专刊、电视专栏、广播专题等宣传阵地。
第二,积极增进与媒体的情感沟通。公安机关可以定期邀请媒体记者参加一些联谊活动,如与媒体记者相约警务室,组织与新闻记者举办文艺联欢会、各类球赛等文体活动;邀请记者随警走访办案。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媒体记者与公安民警的思想沟通,让媒体更多地切身体会基层民警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进一步密切媒体与警方之间的情感。
(四)、开展应对媒体能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公安民警的新闻媒介素养
【**】
第一,要加强民警应对媒体能力的培训。根据公安机关的新闻发布规定,一般不提倡民警接受记者采访。但随着目前媒体业的急速扩张和媒体对公安机关关注度的提高,在一线和窗口单位工作的公安民警经常会面对记者,简单的排斥、拒绝、回避,无助于树立公安民警的良好职业形象,根据不同的情境给予灵活、适度的应对,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公安机关应该把媒介素养教育和公安新闻宣传纪律教育和民警对公安信息的保密技巧纳入整体执法规范化的培训中,让其作为岗位大练兵的普训课程。公安机关可以通过采取举办专家讲座、邀请新闻媒体记者现场讨论、交流、对话和与新闻媒体开展互访共建等形式,逐步提高民警驾驭媒体、应对媒体的能力。尤其要把一线执勤执法岗位的民警作为培训重点,要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有侧重地进行培训。力争通过培训使民警学会接待记者,学会表达方式,切实提高民警应对媒体的能力和水平。
【**】
第二,壮大公安宣传队伍。公安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政治性工作,而公安宣传队伍建设是强化公安舆论引导与宣传工作的重要基础,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公安宣传工作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在当前公安宣传工作存在“四难”问题的情况下,更要加大对公安宣传干部应对媒体的公关方略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力度,把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读性、可视性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提高公安宣传工作质量。公安机关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打造学习型公安宣传队伍,实现从原有宣传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改宣传工作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战略思维和组织协调能力的知识型、复合型“多面手”。目前,在政工宣传部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还要积极发挥业务部门贴近基层,情况熟悉的优势,把各个部门文字功底好的同志都发动起来,实现宣传工作全警覆盖,不断壮大公安内部宣传力量,扩大公安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影响力。
结 语
总之,开展好公安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要不断完善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还要取决于不断完善和探索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警务机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