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警务文艺 >> 诗歌散文 >> 浏览公安
  • 传承屈原精神 引领文明时尚

    时间:2015年03月03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五月五日天睛明,杨花绕江啼晓鹰。田野,麦黄杏熟,河畔,棕叶飘香,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端午节,在疏疏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中向我们走来。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节庆演变中,端午的节庆指向和价值指认更多地集中于纪念投江殉国的屈原,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这位三闾大夫成为在民众中影响很大、深受敬仰之人。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亦余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数千年的端午,正是传承着屈原这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在《满江红》里倾泄着满腔热血,他背刺“精忠报国”的情怀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有“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等等,他们都怀着一份炽热的爱国情怀,决不允许祖国受到一点的亵渎和伤害。虽然这些人物都已作古,但却引导着我们这些后人做一个坚贞不渝的爱国者。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这是中华近百年来历史上昭示的一个深切道理。

        屈原精神在今天她仍然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正因为其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时代最主流的召唤,体现了民众、社会最真实的价值选择。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患意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创新精神;“世人皆浊我独清”,面对强权腐朽,不随波逐流的高风亮节,已然是现代国人为人做事的标尺。

        继承与弘扬其伟大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光荣责任与义不容辞的义务。凭江祭吊、龙舟竞渡、骚坛诗会、文化论坛……随端午节而来的纪念活动,从来不曾被忘记。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更多地是崇尚把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爱国情怀,弘扬一种昂扬意志和不屈精神!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需树立心系黎民,体恤苍生的情怀,增强誓言“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勇气,就更要传承屈原精神,做文明风尚的引领者。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鲜红的党旗赤诚的心
  • 下一篇:幸福的感觉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