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报道》与我家的不解之缘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儿之间,《*报道》栏目就要过十周岁的生日了,在这里首先要向栏目组表示祝贺,并向十年来辛苦忙碌的编导、记者、主持、摄像等等的工作人员真诚地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认识《*报道》栏目,那还是在我刚结婚之后不久,作为一名奋战在公安基层一线的普通刑警,整日里早出晚归奔波于破案、抓逃、蹲守、调查、摸排……,加班加点那是常事,时间长了妻子就有了怨言,面对妻子的牢骚和埋怨,我无言以对,谁让咱干的是警察呢,只能舍小家为大家了,只有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多干家务活,多陪陪她,直到有一天回到家中,妻子端给我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我才发现,最近这段时间回到家的感觉与以前不一样了,以前一回家多的是冷嘲热讽,还得好言安慰,现在则是嘘寒问暖,多的则是理解与温馨,我惊奇于妻子态度的变化,十分不解,问妻,妻笑而不答,后来我才知道,妻是看了河北电视台的一档《*报道》节目之后,感受颇深,而喜欢上了该栏目,进而逐渐了解了的警察的酸甜苦辣,从此对警察丈夫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自那以后,我也开始关注《*报道》栏目了,只要不忙,只要有时间,我是每期必看,后来又感染了我那漂亮的女儿,她在看后,也经常缠着我问一些诸如:你们遇到过那样的事吗?你们怎么做的?危险吗?怕不怕?等等之类的问题,到如今一提起《*报道》栏目来,那也是头头是道,由此《*报道》栏目成了我们一家少有的共同喜好的节目,对于我则更是从中了解了全省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情况,看到了我们的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所采取的决策和取得的战果,看到了我们的民警在履行三大政治社会责任中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通过她(《*报道》)的宣传报道,了解警务工作信息,提供政策服务;解析治安热点难点,普及安全防范知识;倡导优秀道德风尚,鞭挞不法行为习气;展示了我们公安民警的良好风貌,增进了警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为我们公安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其中印象较深的节目有“非典”期间用镜头真实纪录广大民警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动人故事;有反映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专项斗争成果的《霹雳之声》;有反映“河北十佳人民警察”的《足迹》;有深入基层公安机关和民警家庭,采访报道“为基层民警圆梦”活动的全过程;有反应各警种普通民警工作和生活状态的系列短片《警察故事》,还有《警界先锋》、《华裔神探李昌钰》等等。 更有那难忘的汶川大地震,是她在第一时间将地震的重灾区平武县南坝镇的消息及时准确的报道出来:画面上是断壁残垣满地狼藉,失去孩子的母亲无助的哭喊,还有消防救援人员冒着余震在实施救援… …,时至今日我还能想起那些一次次让我热泪盈眶的片段,那些救援队员们手挖肩扛,那些……,除了这些不忍回眸的画面,还有更多的感动涌动在我心底,那些激动人心的救援时刻,那些经历了大灾大难之后灿烂依旧的笑脸!以及那些震后举国驰援来为苦难中的人们撑起生命的希望的感人场面,仍旧牢牢地印在我的心底,挥之不去…… “弘扬人间正义关注百姓安危”是她的一贯宗旨, 她通过百姓的视角,选择百姓最关心的,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题材,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诠释着法理的内涵;她的画面亲切平实,张驰有度;有故事性,有现场感,能引人共鸣;她没有高高在上呆板冗长的说教;没有空话套话假话,只是 以百姓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儿,来说百姓身边的“理”。 节目风格自然、亲切、流畅、清新而厚重,形式简洁新颖活泼、寓教于乐,节目的语言口语化、生活化,用拉家常的平和语言,亲切善意的提醒,浑然不觉中引导观众分辨是非曲直、辨别善与恶、美与丑。在潜移默化中普及了法律知识,提高了全民的法律意识。如反应街头诈骗犯罪的系列短剧《诈骗揭秘》就是通过真实的案例再现,揭露骗子们的行骗手段和丑恶面目,让老百姓了解街头诈骗及其表现形式,对骗子的谎言有充分的识别能力,使骗子们无隙可乘,起到了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总之她是一档全方位关注*,服务百姓,普及法律知识的电视专栏节目,十年来,与时俱进,吸取现代媒体的设计理念和文化思想,不断的进行充实和创新,让《*报道》迈着坚实的脚步走到今天。在这里我们全家也祝愿她继续发挥栏目特有的优势,用更多更好表现形式来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并用她独特的方式去见证中国法制的改革进程。 《*报道》, 祝你越办越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