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浅谈如何破解非警务活动给基层公安工作带来的困扰和难题

    时间:2015年03月12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公安机关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然而,基层警力不足成了困扰各级公安机关的一大难题,基层站所更是由于警力严重不足,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了警务工作效能降低,群众的满意度不高。究其原因,非警务活动占了很大的比重,牵制了公安机关的精力,给公安机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但是在警务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对非警务活动进行仔细分析和重新审视,尤其要将非警务活动置于民生警务的视野下进行辩证考量和利弊权衡,做到有所取舍,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确保警务活动的最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笔者就如何破解非警务活动给公安工作带来的困扰难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非警务活动的含义

        从理论上来看,非警务活动的界定标准十分清晰,所谓非警务活动就是指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从事和参与非法律赋予的职权范围内的各种活动。但从现实生活中的理解来看,普遍存在对非警务活动的认识模糊,不仅仅是普通群众,少数公安机关、民警也在认识上也存在误区。如何来界定非警务活动也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工作实践经验,谈谈非警务活动的大致划分:

        警情分析:****年,*派出所辖区共接警****起,其中***警情****起,纠纷类警情****起,占**.*%,群众求助警情***起,占*.*%,交通类警情**起,占*.*%,刑事类警情***起,占**%,治安类警情***起,占*%。****年,共接警****起,其中***警情****起,纠纷类警情***起,占**.*%,群众求助警情***起,占**.*%,交通类警情**起,占*.*%,刑事类警情***起,占**.*%,治安类警情***起,占**.*%。由此可见,纠纷类警情、群众求助等占了全部警情的近半成,而在此类警情中存在了大量的非警务活动,事实上,更多的非警务活动无需通过报警的途径出现。

        一是地方政府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地方政府对基层公安机关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不准,造成了某些时候利用公安机关“撑场子”的局面,诸如征地拆迁、上访、大型活动等以及配合城管、环保等部门执法,导致了公安机关过多地从事与自身职能不相符的非警务活动。****年,该所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活动安保任务**起,共计出动警力***余人次,处置因环境污染、劳资纠纷、债务纠纷导致的群体性事件*起,共计出动警力***余人次,处置征地拆迁纠纷类警情**起,共计出动警力***余人次。随着经济的发展,非警务活动工作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二是公安自身的“承诺”。人民警察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近年来,公安机关自身过度地强调有困难找警察,不论什么事都先找警察,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而随着社会日益发展,矛盾的日益增多,人民群众的困难也势必增多,但这些困难往往绝大部分都与人民警察的职责范围无太大的关系,公安机关的非警务工作量不断增大。

        三是人民群众的“依赖”。历史遗留因素加上传统观念的作用,群众在遇到困难的第一时间首先会想到人民警察,例如家庭纠纷、夫妻吵架、债务纠纷等等,当事人首先会找到警察寻求帮助。另外,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履行职能存在滞后性,导致了群众在寻求帮助时“走投无门”,因此形成了先找人民警察的思维定势。从*派出所接处警的数据来看,近**%的警情都与警务活动无关,纠纷类警情所占比重最高。

        二、非警务活动给公安工作带来的困扰和难题

        虽然说公安机关从事非警务活动,在短时间内并不能看出其所带来的影响,但从长远的角度看,非警务活动一定程度上给公安工作带来的困扰、难题,不仅仅是占用了警力资源,而且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警民关系、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降低了执法公信力。

        一是占用大量警力资源。该所辖区内常住人口为*****人,暂住人口为****人。派出所现有民警**人,其中所领导*人,社区民警**人,案件民警*人,内勤民警*人。遵循警力与人口按比例配备的原则,警力短缺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于警务活动的专业性,非警务活动涉及的面较广,对警力的需求较多,例如举办一场大型的活动,调用的警力可能达到几十人,甚至几百人,这对警力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基层公安机关来说,可谓“雪上加霜”,警力资源很大程度上被非警务活动所占用导致了民警主动开展警务工作的时间大幅度减少,自主思考工作的时间缩短、社区民警无时间下社区、服务群众措施难落实等问题不断出现,。

        二是破坏警察公众形象。多数情况下,公安机关在从事非警务活动时,由于利益的冲突,与当事群众发生冲突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往往导致的后果就是事件的矛头转向了公安机关,处置民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由于处在直接对立面,人民群众理所当然地将怨气撒向公安民警,导致了公安民警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这也成了群众满意度降低的一大因素,最终造成了正常警务工作难以开展的尴尬局面。

        三是降低执法的公信力。从实践经验来看,有时公安机关从事非警务活动是无任何法律依据的,这就导致了警察执法的“越权”现象,当发生冲突时,公安机关“被迫”采取强制措施,但往往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或者换句话说,公安机关并不具备解决根本问题的权限,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降低。

        三、破解非警务活动带来的困扰和难题的对策

        非警务活动给公安工作带来的困扰、难题是历史遗留、基本国情、实践需求等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要想解决好这些困扰、难题,就需要多种渠道着手,循序渐进,逐步去解决。

        一要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结合“六五”普法活动,利用微电影、微电台、微博等媒介,采取摆摊宣传、“流动警务”等方式,主动向人民群众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讲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积极促使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转变,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使公安机关从事警务活动和不从事非警务活动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

        二要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非警务活动中一些矛盾纠纷的化解、信息的共享、专业问题的解决等都是依靠于部分社会公共资源,诸如宠物狗饲养、噪音扰民等等,当前,各级公安机关都在提倡“警力无增长改善”,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加以利用,发挥民力的作用,是缓解非警务活动困扰、难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要规范警察执法行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警察执法的压力不断增大,社会各界的监督越来越严,对执法规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无论是警务活动,还是不可避免的非警务活动,需规范民警执法行为,依照法律法规、程序规定,实施执法行为,杜绝民警执法滥作为的现象。

        四要加强部门联动协作。在实际工作中,工伤事故、劳资纠纷、环境污染等事务的处理,需要司法、环保、安监等部门的介入,而一般情况下,这些事务的先于处理往往是本不具备职权的公安机关实施,因此应加强职能部门间的协作,将市民服务热线*****与***接警平台对接,加快其他部门的“反应”速度,确保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介入,最短时间里处理,减少公安机关的警力投入。

        四、处理非警务活动问题应注意的事项

        一要思想认识“清晰”。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思想上需对非警务活动有清晰的认识,分清界限,以防出现“该作为时不作为,不该作为时乱作为”的现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就是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要尺度把握“适当”。虽说公安机关本不应该从事非警务活动,但是受到基本国情、群众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非警务活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能“一刀切”、“一棒子打死”,要注意把握从事非警务活动的尺度,以不影响警务活动正常开展为前提,力求优化公安形象、提升执法公信力、保护民警切身利益。

        三要定位寻求“准确”。公安机关在不可避免的非警务活动中所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当“配角”,切不可“喧宾夺主”,必要时,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实施执法行为,不能将矛盾的焦点转移到公安机关。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
  • 下一篇:加强新时期消防宣传工作的思考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