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缓解春困对车辆安全驾驶的影响
“春困”本是季节交替中人们生理机能的一种自然反应,然而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面,“春困”现象却不容忽视。因“春困”导致驾驶员疲劳驾驶行为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甚至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案例近年来也屡见不鲜。下面,我从交警工作实际出发,分析春困是什么,犯春困的原因,春困对车辆安全驾驶影响,以及“春困”的防治对策。
一、春困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
春困并不是病,而是人体生理机能随着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春季到来后,气候转暖、气温回升而使人体对环境产生的人体条件反射。
春困产生原因是由于人们在寒冷的冬季和初春时,受低温的影响,皮肤汗腺收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保持体温恒定。进入春季,气温逐渐升高,人的皮肤毛孔舒展,躯干和四肢所需供血量明显比冬季增多,导致供给大脑的氧量相应减少,导致了脑神经细胞兴奋程度降低,大脑工作受到影响,人体一时还适应不了这样的气候变化,于是出现了软绵绵,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春困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疲劳现象。
二、春困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春困”让人产生疲倦,导致开车精神不集中,如果夜间出行增多,超速、超载、随意停车休息更容易导致车祸发生。俗话说:春困秋乏打盹。春天气候湿润,白天长,夜间短,很多人都有睡不醒的感觉,常常处于疲倦的状态,甚至开车打盹。很多人喜欢在晚上开车运货、散心、聚会或者参加社交活动,为了赶时间不顾浓浓“春困”随时袭来,大肆超速、超载、随意停车休息而忽视交通安全。
三、如何缓解春困对驾驶安全的影响。
春困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
总是呈季节周期性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着危害,完全避免或是不可能的,但作为春困引发的交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为了保障安全,交通管理部门及驾驶员只能最大限度缓解春困,使之对安全驾驶影响到最小。
(一)交警部门方面
一是加强“春困”危害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认识及防范意识。要注重普及预防“春困”的科学知识,提醒广大驾驶员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并拓展渠道,深入公路运输企业、客运公司、农村、学校、单位等加强“五进”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重点放在“春困”引起的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超载行驶、超速驾驶、夜间行驶等当中。巡逻民警应当用警报器、喊话的行驶提醒驾驶人消除“春困”安全行车。同时将路面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春困”的危害、防范及宣传标语,形成一个多渠道、广普及的预防“春困”科学知识的社会环境。
二是加强对广大交通参与者的自律教育。有些人因不良嗜好,夜间泡网吧、搓麻将等,为了多挣钱而疲劳驾驶,没日没夜的开车营运,则会在“春困”的基础上困上加困,如果不加强自律教育,势必会导致春季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对此,我们应以警醒促自律,通过广泛深入的警示教育,使大家意识到困倦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一大祸根,在保持清醒头脑和旺盛精力的情况下开车,是杜绝交通违法预防交通事故的前提条件。只有摆正生命与嗜好,生命与金钱的关系,才能牢固构筑防治春季交通事故高发势头的防线。
三是整治“三超一疲劳”常态化,加强执勤民警的自身安全防范工作。对疲劳驾驶的,一律强制休息,解除疲劳再让他们继续驾驶;有条件的立即更换驾驶人。对“酒驾”从严处罚。同时,加强对道路的夜间监管。以设卡检查和巡逻相结合的方式,严厉查处“三超一疲劳”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我们执勤民警如果发现自己有“春困”发生,不要硬撑在路面拦截检查车辆和驾驶车辆巡逻,应及时更换。平时,应相互注意身体状况。特别是在夜间,应提前养足精神,保持足够的休息时间,确保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之中。“春困”常常困扰着每一名道路交通参与者,我相信,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不等闲视之,适时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标本兼治,就一定能化解“春困”带来的不利影响,奏响春天的和谐乐章。
(二)车辆驾驶员方面
一是保障睡眠。良好的睡眠,能使人精力充足,精神振奋。只要睡眠好,精力绝对好。春季作息时间应该早睡早起,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不应轻易更改作息时间,需要养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这样春困将会得到最大的缓解。
二是利用食物提神。在日常饮食方面,饮食要清淡。油腻的菜肴可使人饭后产生疲惫现象,表现为体温、血糖降低,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下降,所以春季宜清淡适口,且做到常吃水果和饮果汁。在驾驶车辆期间,可以通过嚼槟榔、薄荷糖、口香糖,喝点咖啡,茶等食物饮料来提神,提高驾驶车辆注意力。
三是保持通风,呼吸新鲜空气。在驾驶过程中,应适时打开车窗,呼吸新鲜空气,改善大脑皮质功能,从而使驾驶员感到心情舒畅,气血疏利。避免长时间待在封闭,空气流通不足的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