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关于对公安机关如何提高应对网络舆论危机能力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5年03月26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通过**事件,我们可以看出,这又是一起典型的由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组合模式造成的网络舆论危机。这类舆论危机通常由传统媒体率先曝光,“打响第一枪”,然后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力量,迅速铺开,短时间内能够造成极大的影响力,而且由于网络传播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网络舆论危机是不可能被彻底消除的,尤其是作为网络关注热点之一的公安机关网络舆论危机。那么,公安机关怎样才能够在面对危机时将负面影响减到最弱,才能够做到化解危机而不至于损害人民公安的形象?笔者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

        一、监测舆情,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建立公安网络危机处置预案,完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是当下公安机关所必须要重视的应对方式。就县级公安机关来说,应当在内部成立专门的“网络新闻办公室”,设置一至两名民警作为网络舆情“把关人”,即时关注各大网站、论坛、贴吧及微博、微信等网络舆情动态,提高新闻敏感度,特别是要注意发现、收集、研判网络上对涉及公安工作相关的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负面信息,同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处置预案和应对措施,把危机控制在萌芽状态。

        二、迅速回应,建立健全舆情快速反应机制

        公安机关在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时候,应当牢牢把握住时间这个生命线,要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作出积极地回应,向公众公开事实真相,解释事件缘由,公布处理结果以及下一步的打算,只有如此,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公众的理解,将负面影响及时扼杀在襁褓里。公众最想知道的就是事实的真相,第一时间作出官方回应,不仅可以打消公众的诸多疑虑,掌握话语权;也能够压缩媒体炒作空间,防止更多网络谣言的散播。所以,笔者在上文中对*公安局在事发当晚就发出通报的做法本身予以肯定。

        三、态度诚恳,不可以居高姿态试图糊弄公众

        面对网络舆论危机,公安机关应对的态度非常关键,任何试图掩盖、隐瞒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而在应对此次事件中,*市公安局发布的通报内容则显得讳莫如深,对很多关键的问题避而不谈或者一带而过,有混淆视听之嫌,在应对的态度上显得欠缺诚恳。对此种态度,显然媒体和公众都是无法满意的;而领导手机关机,不回复短信的做法则再次错失了缓解危机的机会,须知以公众视角来看,领导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公安部门的态度,领导的躲闪和逃避,缺乏主动回应的姿态,很难令公众接受。

        四、创新方式,不可草率处理妄图息事宁人

        面对网络汹涌的负面舆论,公安机关一定要采取多样化的应对方式和手段,通过多种渠道解释事实,公布真相,让谣言无所遁形。

        一是构建网络舆情防控新战线。主动适应新媒体工作形态,创新工作形式,以“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公安微博”、“公安QQ”、“公安微信”等形式,建立并完善一个全方位、多角度与公众及时沟通的网络新媒体平台。

        二是拓展与新闻媒体沟通新形式。公安机关可在第一时间内邀请新闻媒体负责人和专职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新闻联络会”、“媒体座谈会”等,力争在最广的范围内公布事实的真相,在最大程度上化解危机。

        三是建立网络专职评论员制度。设置专业民警作为公安网络评论员,特别选用那些具备较高政治素养、专业素质及较高的新闻敏感度,具备较强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对负面信息的回应能力的人员担当此责。网络评论员对网络上蓄意编造的虚假信息应及时正面引导贴文,澄清事实真相;对恶意攻击党和政府、煽动网民不良情绪的负面信息应及时删除、封堵,并对发布人开展调查,对其中的行动性、破坏性信息,要固定证据,依法处理,坚决打击诋毁党委、政府形象,串联、煽动不明真相群众闹事的行为。

        归根到底,应对网络舆论的压力,公安机关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切实提高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牢牢把握住网络“话语权”,牢牢掌握住舆情引导的“主动权”,这样才能够在危机发生后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才能够在处理危机时做到游刃有余,面对媒体和公众,才能够交出一份让他们满意的答卷,维护好人民警察的正面形象。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大力解决公安机关执法突出问题 以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 下一篇:当好公安基层干部要做到知情、会干、能说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