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酒后禁驾的重要性
大禹治水的传说家喻户晓,但是否知道大禹也是“禁酒”第一人呢?传说大禹曾命令他的属下仪狄造酒。仪狄酿出了酒后,便送给大禹品尝。结果大禹开怀畅饮,喝醉了,睡了两天两夜。醒来后,大禹命令仪狄禁止再酿酒,从此以后,大禹也就疏远了仪狄。别人问为什么,大禹说:“今后,肯定要有人为此物而亡国。”于是,夏禹成为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适度饮酒,毕竟适度饮酒也有益健康;我们反对的只是过度饮酒,反对的是饮酒后仍然驾车的违法行为。据此,我就“酒后禁驾”的重要性,略陈肤浅己见。 一、制约酒后禁驾工作的“瓶颈”问题 (一)宣传形式单一,难引群众共鸣。目前,杜绝酒后驾驶采取的主要宣传方式只是民警上门授课、展示图板、挂图和悬挂、张贴标语,上路发放杜绝酒后驾驶宣传资料以及几条电视游走字幕等,形式较为单一,已成为制约酒后禁驾向前突破的“瓶颈”,大多市民群众一看了之,甚至熟视无睹,导致既吸引不了群众眼球,更达不到触动群众心灵的作用,杜绝酒后驾车的社会宣传氛围不浓。 (二)文化传统渊源作怪,饮酒人群庞大不减。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文化传统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仍然十分深远,而且还将长期影响下去。这其中,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许多大诗人、大文豪在浸淫笔墨的同时,酒也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东西,唐代诗人李白就号称“酒仙”。送行出征有壮行酒、凯旋归来有接风酒,婚丧嫁娶要办酒席、迎来送往要喝几杯,应该说酒文化在中国是有着深厚底蕴的。因此饮酒在国人中是十分广泛的,这也决定了酒后驾车的行为有着一个庞大的饮酒人群在“保障”其存在。 (三)法制观念淡薄,侥幸心理支配。一部分交通参与者对酒后驾车存在模糊认识,自认为自己酒量大,路况又熟,回家或外出驾车不要紧。但他们往往没有考虑到酒后驾车易发生超速、不按规定路线行驶,发现情况容易判断失误等情况,发生交通事故特别是重大交通事故的概率明显加大。还有相当一部分交通参与者有这么一种认识,就是交警下班了,平常交警查的又不严,少喝点酒没有人知道,只要开车不发生事故。还有一些人知道自己开车不能喝酒,但挡不住朋友劝阻和酒的诱惑,心想少喝点,路上开的慢一点,不会出事的。在这种侥幸心理支配下,我行我素酒后驾车,造成了一幕幕惨剧,给自己和社会带来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亲友带来无尽的伤痛。 二、实现酒后禁驾的措施 (一)丰富宣传形式,全面辐射。交警部门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杜绝酒后宣传主渠道作用,利用影、视、声等多种媒体、网络技术,形成多位一体的杜绝酒后宣传局面,这是今后交通安全宣传的新走向,新趋势。因此,交警部门应加强与电视台、广播台的协作,开辟杜绝酒后宣传专栏或专题,营造声势浩大的杜绝酒后宣传舆论氛围,不断引导广大群众逐渐形成对杜绝酒后宣传交通违法行为的羞耻感和痛恶感,从群众的思想根源上杜绝酒后宣传交通违法行为。 (二)加大查处力度,保持高压态势。我们每一个一线执勤民警在日常执法执勤纠违中,除正常纠违外,还要加大对驾驶员是否饮酒的检查。夜间警力加强对饭店、餐馆、酒吧、娱乐场所周边巡逻纠违,把集中突击整治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加大查处力度。一旦查获酒后驾车人员,要及时按规定“从快、从严”处理,形成高压严打态势,让每个驾驶人都不敢触碰这一高压线。 (三)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全社会参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调动全社会力量,持之以恒地开展广泛的交通安全法制教育,逐步形成和完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从根本上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杜绝酒后驾车行为发生。充分发挥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法律保障作用。要发动家人、同事、亲朋好友监督叮嘱好,让驾车的人远离酒。有些驾驶员自控能力不强,这时候就需要身边的亲人经常进行提醒监督。即使再好的朋友相见,只要开车就不要劝酒,改变那种用酒加深联络感情的思想。总之,酒后驾驶,潜在很大的事故隐患,要想真正杜绝此交通违法行为,需要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需要交通民警加大查处力度,也需要家人的监督、朋友的思想转变。 (四)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酒后驾车整治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对此我们必须常抓不懈。可以结合辖区居民特点,根据时间、地区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调整勤务工作模式,将整治时间向半夜、早晨等管理时间上的空白点倾斜,将地点随机选在居民小区、餐饮单位、娱乐场所等重点区域附近,有的放矢地开展酒后驾车整治工作,增强执法整治的效果,保持高压高管态势,最大限度消除这一重大交通安全隐患,有效减少酒后驾车违法行为的出现率,更好地保障我们的交通秩序,保护好群众的出行安全。这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