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交警执法环境恶化的成因与对策
“执法环境恶化”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们正常的执勤执法。对一线民警来说,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交警在执勤执法工作中呈现出新的问题。通过对当前执法环境整体状况的调查了解,本人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一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一、当前“执法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确保车辆和广大交通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创建和谐交通环境,是时代的呼唤。《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对交通警察执法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交通警察要依法执法,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而当前的执法环境很不尽人意,“执法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当前“执法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
(一)暴力抗法,阻碍交警执法。发现、纠正驾驶人的违法行为,并依法对其实施处罚是交警的职责,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具体体现。但在执法过程中,一些车辆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对交通民警给以的批评教育、警告、处罚,有的采取置若罔闻的态度,拒绝批评教育,不服从管理和处罚;有的甚至抗拒停车,猛速冲卡,开车故意拖带民警致伤;有的持凶器或电话威胁恐唬民警,当场打骂民警,恶意伤害民警,性质极其恶劣。
(二)社会流言蜚语,中伤交警执法。交通事故发生后,事故处理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和要求,而事故责任认定、人员受伤的伤情、伤残鉴定、暂扣车辆进行技术鉴定等一系列工作,往往是当事人与交警形成矛盾的交点,将其误认为交警执法不公、办人情案,徇私舞弊的理由,从而写匿名信对民警进行诬告。更为严重的是受害方亲属往往会采取过激行为,伺机闹事,恶语伤人,到处上访,恶意指责,使民警的身心受到影响,思想负担加重,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说情风严重,干扰交警执法。交通警察的职业特点是点多、线长、高度分散,接触面广,通过调研,目前民警在正常执法活动中,无论是执勤民警处理交通违法行为,还是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几乎50%以上的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都会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说情,严重影响我们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交警的执法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四)办公经费不足,困扰交警执法。近年来,基层交警部门经费不足的问题开始凸现,装备陈旧老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也是“执法难”的因素之一。
二、“执法环境恶化”的形成原因:
“执法环境恶化”,既有社会管理体制转轨转型期间社会矛盾交织、交通参与者的法律素质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的因素;又有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不完善,交警管理手段不够严谨、规范,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的因素。导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矛盾激化。
(一)执法和管理水平方面的原因。为了加强和提高管理者的执法水平和服务意识,近年来,各级交警部门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加强队伍管理和教育,使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执法水平有了不断提高;但是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历史习惯的长期积淀和旧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着交警执法队伍的发展。特别是交通安全法对民警的执法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警队的管理教育确实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而目前我们队伍的现状、各种差距大,给交警执法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执法管理与监督方面的原因。各级各部门为了规范执勤执法,加大了监督检查的力度,这是非常必要的,但保护民警合法权益的机构不健全,甚至没有机构,监督和保护不能齐头并进;导致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对民警加强了监督管理,却忽视了对民警合法权益的保护。使少数民警产生
“对立”的思想情绪,服务意识的淡化。
(三)特权思想是影响执法工作一个较为普遍的因素。当前,有很多拥有特权的部门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不依法依规办事,故意刁难交警执法,交警部门承受这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长期纠正违法行为只会管老百姓,有钱有势的管不着,特权部门、特权人物对交警不理不睬,使交警部门失去信任感,群众不再主动配合交警的工作。
(四)部分群众和交通参与者的素质不高,法制观念不强,阻碍执法工作的正常进行。交通管理是教育与处罚并举,我们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目的就是为了警示教育行为人要遵规守法,强化安全意识;但被一些群众误认为交警罚款,纯粹是经济利益驱动。我们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支持。
(五)社会环境和队伍管理方面的原因。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形成特殊的社会群体,带来执法的艰辛和困扰。在这样的环境下警察的合法权益更应受法律保护,但有时违法当事人与交通警察出现管理矛盾,社会上不明真相人员会对民警起哄、辱骂围攻,甚至伤害警察身体,事后违法人员不能及时受到有效处理和法律制裁,严重打击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三、应对的方法与对策
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建立和谐警民关系,本人结合交通管理的工作实际,从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入手,认真分析“执法环境差”的形成原因,围绕维护民警的法律权威地位,保护民警的执法权、名誉权和生命健康不受伤害,怎样加强民警教育培训,增强民警的工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提高综合业务技能,加大法律教育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解决应对“执法环境差”的方法和对策。
首先,要加强法律教育,加大宣传力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配套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给我们的执法工作带来崭新的生机。这就意味着道路交通管理上升到了法律程度,明确规定了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学校及社会各界都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律教育的轨道,要将《道路交通安全法》大力贯彻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中,要紧紧围绕
“三项建设”、“三基”工程建设工作,进一步巩固、深化、丰富云南经验,推广丘北经验,加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公安交警队伍建设。同时,针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发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对一些带有趋势性、规律性、苗头性问题,争取工作的主动权,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严格管理,严格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加乘人员的交通安全意识。
其次,要走科技之路,实现强警目标。道路建设是有限的,而管理却是无限的。所以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通过智能化管理,在掌握辖区道路车流、物流、人流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交通管理所面临的形势和对策,制定方案,进一步完善交通监控和诱导系统,建立网络化交通业务管理模式,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涉路交通事件,保障道路的安全、畅通。
第三,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执法水平。要针对执法工作的实际和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专业培训机制,对执法人员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教育培训和考评,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促使全体民警自觉养成钻研法律知识、钻研业务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良好风气,提高广大交通民警的整体素质。
第四,要树立法律权威,维护合法权益。要健全维护和保障民警合法权益的组织机构,切实发挥“维护民警合法权益”工作机构的职能作用,对于不服从,不配合,不支持民警依法管理或采取暴力手段伤害民警的行为,要排除干扰,公正严肃地及时处理,并依法追究责任人,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律氛围,从而提高和维护交通警察的法律权威。
第五,要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我们不仅要树立警察意识,更要树立为民服务意识。这是交通管理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只有增强工作责任心,学会做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工作,真正把教育宣传深入民心,使每位交通参与者真正支持和理解交通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才能把交通管理工作做好、做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