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浅谈和谐警民关系

    时间:2015年04月09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织部分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基础。和谐的警民关系就是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与人民群众之间基于法律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助合作、和睦协调的社会关系。和谐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安机关“三项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安机关作为承担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能部门,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也是公安机关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服务这一伟大目标所必须为之创造的条件和工作的落脚点,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具有时代性和紧迫性。警民关系涉及到社会治安管理的方方面面,警民关系是否和谐,关系着党委、政府的形象,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密切新时期警民关系,全面推动“三项建设”,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一、新时期警民关系不适应的原因

        新时期社会治理模式从静态封闭型向动态开放型转换,警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失调。从本质上看,这是社会变革时期产生的一种阵痛。及时研究造成警民关系不和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密切新时期警民关系,构建一个法治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造成警民关系失调的原因之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1)打击治理滞后于形势。当前,公安工作在履行打击和治理职能方面尚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效能方面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民关系。比如在打击违法犯罪方面,仍然存在案件破不了,追逃工作不到位,实际破案率较低等问题,导致人民群众缺乏安全感。(2)部分民警宗旨意识不强,执法水平不高。随着公安队伍不断扩大,青年民警大量增加,他们文化程度高,思想活跃,干劲足,是公安工作的主力军和希望所在。但他们对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了解不多,缺乏群众工作经验,疏漏、不足之处较多,与群众的要求还有距离。少数民警职业道德有待提高,少数民警纪律松驰、行为失范、警容不整,工作方法简单,引起群众反感。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影响到民警的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2、造成警民关系失调的原因之二:来自群众方面的原因。社会转型期部分公民法治心态不完善,影响了警民关系,对警察期望过高,部分群众在崇尚民警职业的同时,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然而,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甚至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

        3、造成警民关系失调的原因之三:来自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方面的原因。比如:随着旅游城市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县城车辆容纳能量低、停车难,城市匹配的硬件设施较落后,公安交警直接与驾驶员正面接触,部分群众就会将怨恨转移到公安交管部门,而引起警民关系紧张,影响了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设

        二、优化三个环境和谐警民关系

        (一)严厉打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解决交管热点问题,优化辖区交管环境

        交通安全是社会的基本需求,群众对公安交管部门的信任与满意,主要来自于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事故预防力度。所以,建立和谐警民关系的关键,是公安机关必须充分履行好打击交通违法行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酒驾、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想尽一切办法提高逃逸案件破案率。要以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为目标,实施"预防为主,减少为辅",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体系,织牢织密防控网络。要建立人民群众最广泛参与交通管理工作的警民结合机制,激发各阶层群众参与交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协调各级党委政府参与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以之作为密切警民关系的重要纽带。

        1、提高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破案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群众看公安关键看破案”,群众历来就把能不能破案当作衡量公安机关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分警种积极创新破案工作方法和手段,向危害群众利益的各类案件发起凌厉攻势,对各类大案要案,本着不破不休的理念开展工作。特别在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方面,严格落实存在人员伤亡的逃逸必破目标。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无论是轻微事故还是财产损失较大的案件都始终高度关注,从案发现场的勘查、走访开始,积极采取各种侦查手段和科学规范的事故勘察技术。

        2、以群众关注的交管热点问题为导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大队针对群众反映的意见进行分析和梳理后,其中对涉及到辖区内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危险路段治理和城市道路交通标志不齐全等问题反映强烈,大队针对这三类交管问题进行严打,通过与交通局、当地党委政府联系,通过开展设置警示标志,对危险道路进行先设置提醒、再提出整治方案、最后逐步完善治理工程。在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要紧紧依靠辖区党委政府,部门联动,并与辖区党委政府签订责任书。职责任务就要求由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中队要紧紧依靠辖区党委政府充分调动辖区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大队通过开展创园工作,对县城区、城郊、文笔上公园、茶山等地搭建了道路交通指路标牌20余块,在各个交叉路口数条形指路标牌40余块,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

        (二)、狠抓执法规范化,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优化执法环境。

        规范民警执法行为,端正民警执法思想,提高执法公信力,是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环节。首先执法服务观念必须转变,要体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民警要坚持依法办案办事,自觉维护法律权威,该打击的要坚决依法打击,杜绝讲人情、讲关系、讲金钱的事情发生。要牢固树立人性化执法观念,做到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竭尽所能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其次执法规范化建设必须加强。把改进和加强案件办理工作作为推动整体工作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再次要加强执法监督。内部规范案件审核制度,加强执法质量考评,外部把执法过程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促进和彰显执法公正,最大限度地扩大和落实警务公开。

        (三)、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完善警民互动交流环境

        疏通警民沟通渠道,缩短警民距离,加大公安交通管理宣传力度,争取理解和支持。一是要向社会宣传有关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二是要大力宣传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在履行“服务人民”的宗旨,既要宣传民警的工作,也要反映民警的疾苦,以唤起群众对民警的理解,加深警民之间的感情交流。三是要大力宣传公安交通管理队伍的模范典型,挖掘题材,创作精品,教育感染群众,让群众真正了解公安民警、信赖公安民警。四是要向群众公开和宣传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办事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构筑一个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的社会环境。

        在深刻认识当前影响警民关系诸多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新形势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存在着许多有利条件。一是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这既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奋斗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这二者的统一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最大有利条件;二是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深入人心、进展顺利;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民主与法治意识正日益增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四是在广大公安交通民警的努力下,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履行职责的能力不断提高,交警队伍的整体形象不断改善,正越来越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与支持等等。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采取措施,从自身抓起,逐步改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努力建立起适应现代交通管理工作需要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和谐警民关系,为交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对基层公安机关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二)
  • 下一篇:加强公安交警“三项”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思考(二)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