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
收到***先生寄来的《**轶事》(重辑版)书稿,掂在手里,沉甸甸的,与七年前他编著出版的小册子《**轶事》(珍藏版)一对比,发现这本重辑版内容充实很多了,史料也丰富得多、可信得多了。多不容易呀!上次那本小册子,花去了他二十年的业余时间。这本重辑版,又占据了他退居二线和退休后的七年时光。这期间,他不仅钻图书馆、查百度网、访知情人,从浩繁的史料和散落民间的轶闻传记中一一加以甄别、分析、训诂,而且南下云南省,北上内蒙古自治区,联系福建、河南等地,访亲问贤,探寻各地保姓人家的源与流,最后才整理成此书。这本重辑版,凝聚了*先生多少心血!
在中国姓氏中,保姓人家很稀少,*三千多人,甘肃、云南、贵州零零落落分布三万多人,全国也只有三十三万多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谈融合就不能不探究这融合的源头。这零零落落的保姓人家为何呈如此零星分布的状态?各地保姓人家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源于何时?何地?何因?史家至今没有专门的研究,民间种种说法也无法定论。这是一个待解的谜。探寻保姓源头与流脉,是研究中国民族演变史和地方志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先生很慎重,他从轶事谈起,逐步探源,说是轶事,其实不轶。深究其源,大有裨益。*先生在探寻*保姓源头的过程中,发现了*保姓来源的六种说法(或六个版本)。这六个版本虽然看法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承认*在明朝之前无保姓,今*保姓又与蒙古族有着割不断的关系。这是一个重大发现,也是一个重要贡献。既然明朝之前无保姓(始于宋朝的《百家姓》确无保姓),那么明朝以后的保姓必定是明朝以前的非保姓的其他民族演变而来。明朝之前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元朝鼎盛时期,作为统治民族的蒙古人没有必要改姓。但当元朝衰败没落之后,蒙古族人不改姓就很难在汉族地区生存下去了。元末农民起义喊出的“杀鞑子”口号,矛头所指就是蒙古族人。在战乱中,为了躲避祸乱,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仿照汉族人的姓氏改姓。明朝初年,出于“统战“的需要,对于归服朝廷的,皇上也可以赐姓。无论是改姓还是赐姓,其主要对象,当然是蒙古族人。改姓、赐姓,加上通婚,蒙汉两族就逐渐融合起来了。清朝以后的满族与汉族,大体也经历了这个融合过程。
我出生于*县*乡(现为*市港闸区*镇),小时候不知道也不关心自己是什么民族。****年上小学时,老师给填表时写的是汉族,以后一直沿袭到九十年代初。孩童时期,每到过春节前,看到祖父保学珍供祖宗牌位,才知道我家原住在*三里墩附近的小*桥。曾祖父保贵元曾为打官司一直打到北京附近的通州,因为盘缠花光了,他老人家沿途乞讨,打草鞋、卖苦力,讨得点路费才返回*,不久搬到*镇乡下居住。小时候,过年时我家灯笼上是“平章第”三个大字。有点文化的伯父保文金曾经十分自豪地告诉我,咱老*祖上是受封的“保天官”。记得伯父还说过,咱家原来姓张,不知哪朝哪代改成姓保了。当时年幼无知,没有细细询问究竟。如今落下一个大遗憾。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结识了几位蒙古族领导,我才对自己的民族问题引起重视。记得一次聚会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听说我是*人,又姓保,便不假思索地对我说,你是蒙古族人。我请教他有何根据?他说,那是忽必烈南下征讨时,派出的一支队伍,在*沿海晒盐、烧盐供应军队。后来元末农民起义,陈友谅、朱元璋“杀鞑子”(指蒙古族人),这支蒙古族军队的后人怕受牵连,纷纷改名换姓,保姓人家由此而来。他满有把握地对我说,你赶快到民政部门去,把汉族改为蒙古族。我按照他的吩咐,请人民日报驻京记者站站长颜世贵跑了一趟北京市民政局,果然顺利地把汉族改为蒙古族了。有人笑话我说,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你还改民族,是不是想再生一个孩子呀?我毫不犹豫地回敬他们,这不叫改民族,而是恢复我原来的民族,正本清源嘛!
话虽这么说,但是心里总觉得不太踏实。我这蒙古族的来历究竟有多少科学的、历史的根据。正在犯难之际,接到了*先生寄来的小册子《**轶事》。说轶事,还真是轶事,民间传说占了一大半,真正有价值的足以证明*保姓是蒙古族的证据并不多。因此,我建议*先生在小册子的基础上加以充实,最好找到*保姓与蒙古族关系的资料。这是源头,然后顺着往下理,就有意思了。*先生毕竟是警中名人(他是*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资深的副支队长,公务之余笔耕不息,成为享有记者职称的编外报人),他欣然采纳我的建议,又花了将近七年的时间搜集文献资料,写成这本重辑版。这个重辑版可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与七年前的小册子相比较,有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史料丰富。*先生在*万多字的卷首篇《*保姓溯源与民族成份及其他》一文中,引用历史文献达**多种,史迹资料**多条。通过详实的史料引证和客观的分析判断,他得出“*保姓始于明代初期”、“*保姓人应属蒙古族”的结论。而这本洋洋**多万字的“轶事”叙述,处处可见这种广征博引和严谨推理的苦心。
第二,求真存异。*先生在编辑过程中,既不迷信学术权威的已有认定,也不排斥与传统看法相悖的资料,而是坚持“求真存异”的治学原则,他以商榷的态度在“争鸣篇”这一部分,编辑了关于*保姓源头和民族成份的种种观点。如,有位知名姓氏研究学者认为,元史无保罕(**一世祖)任丞相之记载,明史无太祖赐保姓之记载,清乾隆年间的《**家谱》有攀高作假之嫌。毫无疑问,这三个论断对作为编纂者的*先生十分不利。但*先生照样全文收录不误,因为这毕竟是权威专家之言。为了探究事实真相,*先生查阅了大量史料和其他专家学者的论文,终于搞清:元代*尚无保姓,当然元史上无“保罕”的记载。何况“保罕”其人在元末已故!明太祖出于“统战”需要,对异族有功者或归顺者赐姓很多,而明史亦多无记载。至于那清代乾隆年间的《**家谱》,是依据明代万历年间《**族谱》续写的。这些史料及其分析,足可与专家权威商榷。此外,*先生通过查阅史料,还意外发现**二世祖元善公在福建的足迹;**一支在***多年前入云南的记载;明、清时期*保姓诗人的诗词作品;*保姓列入清代《光绪•通州志》的名人不止**名,而是**名,其中**位有传略……
第三,既溯源,又重流。*先生跳出“续家谱”光宗耀祖的套路,着眼于保姓家族的历史演变及对社会的贡献,不管哪支哪派只要有所成就,都尽可能予以收录。书中的轶事篇、人物篇、入滇篇以及附录,向读者介绍了一批鲜为人知的**精英。如,抗日革命烈士保克序、中科院院士保铮、著名美术教育家保彬、著名妇科专家保其彩、著名影视演员保剑锋、知名“神探”
上海刑侦总队六支队长*、淮海战役中用野炮打飞机的原人民解放军某部副政委*、中国首家上市公司实物股票收藏馆馆长*、国家表彰的**姓第一人*……挖掘这些比较知名的人士,给他们应有的历史地位,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后人的激励。
有家族才有民族,有民族才有国家。如果每个家族都兴旺,那么这个民族就不可能不兴旺,这个国家就不可能不富强。道理很简单,任何个人、任何家族的行为都具有社会性。*先生编纂这本重辑《**轶事》,恐怕不是为了给人们茶余饭后增加谈资,而是为*地方志作必要的补充,弥补*少数民族史的缺憾。当然,这本书绝不是完美无缺,尤其是史料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和验证。我借这本书出版之际,一是向作者*先生表示祝贺、感谢;二是期望元明清史大家、地方志专家、姓氏专家以及知情专家,对*保姓家族溯源历史多一点关注、给一些指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