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出入境如何更好服务群众的思考
出入境管理工作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参与者,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引导者、管理者。为了扮演好这一双重角色,民警必须本着“带着感情去工作”态度去工作,通过周到的服务,给与充分的人文关怀,让申请人感受到亲人般关爱与温暖。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从点滴做起、从日常工作做起、从身体力行做起,让群众有所靠、有所亲、有所信。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广泛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构建和谐创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做好一名优秀出入境民警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变“三个一样为三个不一样”,即干与不干一个样变为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变为干多干少不一样的,干好干差一个样变为干好干差不一样。因此,要时时事事对己负责,对上级负责,对人民群众更要负责,自觉鞭策自我、激励自我,主动工作、用心工作。唯有如此,才能从中体会到工作的兴趣和干好工作之后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否则,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把工作当成包袱和负担,就缺乏动力缺乏干劲,与同事和群众的感情越来越疏远,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无用之人。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一名优秀出入境民警呢?我认为在工作中具体要做到“八要”: 一是为民要“坚定信念”。公安工作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社会大局稳定,保障者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牵连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以及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责任十分重大。出入境民警身处基层一线,直面群众,无论面对鲜花掌声还是经历千难万险,都要坚定信念,牢记使命,认真履行职责,热情服务群众,为崇高的公安事业增光添彩。 二是为民要“真心实意”。俗话说:“心真事才成”。时刻把群众要办的事、遇到的困难记在脑里,挂在心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视群众为父母,尽心尽力地为民排忧解难,尽量使群众少跑路、少使力,群众的埋怨就会少一些,满意率就会高一些。在工作中不难发现,一些申请办证的人员,他们认为出国、出境是多么难的事,都想尽快办好。民警给他们提供方便,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当事人的感谢之情可想而知。 三是为民要“耳聪目明”。“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工作中,出入境民警有机会从大处着眼广泛接触基层群众,感受群众的难处,体会群众的疾苦,知道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对此要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中,从小处着手小事做起,踏踏实实为群众办些实事。比方说:上门服务、预约服务、为申请人填表格服务等等。通过了解民情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高服务水平,就会增加亲和力,树立民警的可信度。 四是为民要“嘴甜语亲”。俗话说:“一句话说的好让人笑,一句话说的不巧让人跳”。说话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对于一名出入境民警更为重要,可以说是一门很重要技能。甜蜜的语言可以消除对抗的情绪,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在工作中,民警们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出境人员的参与者,有的对我们的工作不一定能够理解,如果我们执法时嘴巴能够甜一些,语气圆润一些,这样我们的工作氛围就会和谐一些,问题就好解决一点。千万不要以管理者自居,耍特权思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五不”原则,即:不说“生、冷、硬、横”的话;不说让矛盾激化的话;不说不利于解决问题的话;不说刺激别人的话;不说让人伤心伤人自尊的话。如在办证时,应说:“你好,请坐”、“请稍等”、“请你出示一下相关证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会考虑你的难处”。 五是为民要“脑勤腿勤”。“群众利益无小事”。有的民警对一些重要的有影响的事腿跑得还勤,对一些日常琐事可能就不那么勤了。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日常琐事,但对群众来说就绝不是小事。只要我们脑子转得勤、腿跑得勤,为了群众多想想、多跑跑,就能方便群众,群众就会多份满意,社会就会多份和谐。否则会既伤害了与群众的感情,又影响亲民爱民的形象。 六是为民要“肩膀厚实”。群众能够把想办的事、要办的事、难办的事交给我们,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的肩膀一定要靠得住,做群众的知心人、放心人,能办的事一定要认真办,办不了的事也要解释清楚,出谋划策帮着办,取信于民。真正把平台建设成群众拥护的信息工作站和心灵的“安全岛”,架起警民情感桥梁。这样既能以法管事,又能以情感人。 七是为民要“胸襟开阔”。在工作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态度蛮横,甚至依仗有关系而胡搅蛮缠的人。面对这样的人我们态度要冷静,胸怀要开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公安机关的办证程序、要求,一一告知他们,解释清楚,增进了解的目的,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八是为民要“树形象”。以文明、耐心、和蔼的态度对待群众,关心群众需求,热心对待群众求助,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尤其是接待农民时,出入境民警更要举止端庄、言行得体,和蔼可亲,并保持办公场所清洁整齐。同时要主动向外公布便民利民措施,公布预约电话和民警手机号码,对提前预约的群众从不失约,对平时前来办事的群众,做好引导服务。对群众咨询和办理事项,要问清干什么、为什么,告知要什么、补什么。资料不全的要讲明原由,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反复讲解,才能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当然,人性化并不等于人情化,更不是无原则的退却忍让,它需要执法者和广大群众来共同维护。只有相互谅解互敬互爱,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性化服务,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