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民警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四个途径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层公安机关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民警处在直接面对群众的最基层、最前沿,做群众工作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基层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必须把提高民警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基层公安机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入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警民鱼水情、一家亲。
首先要用真情去为群众服务,真心做群众的公仆。在这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受消极思想和利己主义的影响,一些民警的价值观扭曲,心理失衡,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横向比福利,纵向比职级,追逐名利,谋求享受,将主要精力投在为自己谋私利、为熟人办事情以及吃喝玩乐上。做群众工作怕吃苦,怕吃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因此,公安机关要继续深化开展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深刻认识“我工作为了谁”、“我为谁执法”这个带根本性问题,查理想信念,查思想根子,查工作作风,进一步牢固民警“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用换位体会思考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民警到其他行业参观学习,感受群众疾苦,体会民生民情。同时,邀请不同行业代表来单位座谈讨论,真诚听取他们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建议,诚恳接受他们的批评,用真情换取他们的公安工作的真心理解、支持。通过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比较,增强民警的为民意识和职业认同感。 其次是端正工作作风,紧密依靠群众。民警和群众是鱼水关系。走群众路线是做好公安工作、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保证。因此,公安民警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密切联系群众,紧密依靠群众,时时处处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是对公安民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们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然而,当前有一些民警对群众工作存在着模糊认识,忘掉了依靠群众这一根本,认为警务前移就是把办公地点搬到社区、乡村,把社区警务工作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巡逻、防范上,身入心不入。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采取领导干部引领谈、围绕主题重点谈、搭建平台全警谈、发扬民主开门谈等形式,分层分类开展群众路线教育讨论活动,认真查摆工作作风层面的突出问题。“心门”打开了,才能扑下身子,进百家门,结百家亲,了解民情,体察民心,不把自己置于群众之外,自觉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融为一体。要用科学考核机制牵引社区和农村警务。当前,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很多时侯还是台帐式式管理,民警工作时间较为固定、勤务方式变化少。民警“入户率”低,群众“见警率”低,群众上班我上班,群众下班我下班。必须加强对社区民警的绩效考核。用绩效考核牵引社区警务工作,鼓励和督促民警深入社区,深入村居,走进管区,融入群众。 再次是服务群众能力强,公正文明树形象。加强社区、驻村民警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民警组织发动群众,带领群众维护治安,创建和谐管区的能力。社区、驻村民警服务是主业,但必须具备办案必要的基本法律素质和办案技能,要培养民警较强的执法办案能力。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是社区民警一项基本职能,民警既是信息员又是宣传员,要在实践上培养民警的宣传服务能力,培育辖区内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个被群众信赖、说话群众爱听、办事群众放心的好民警,必定是言行举止、注重个人形象、爱民亲民、廉洁奉公的好民警。因此,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基层民警把塑造良好的形象贯穿于日常的执法执勤和开展群众工作的点滴之中,常修为警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用自身严格、公正、文明的形象,感召和引导群众。最后是用群众路线创新警务、统领公安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物质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更加复杂。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的矛盾问题不断涌现,对一线民警发现矛盾,化解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民警对基层矛盾纠纷“看得见”,“解得开”,“化得了”。一是用群众路线创新社区警务。今年以来,我所开展了“警民心连心,同心创和谐”活动,坚持“抓重点”和“重点抓”相结合,选取年发案量高、且乱点、隐患、不安定因素较多的村镇,集中优势警力解决突出问题,探索建立社区民警“当社区干部、用社区资源、做社区警务、解社区难题”的社区警务新模式。活动开展以来,辖区治安环境明显改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坚持人往基层下,腿往一线跑,重心向下,带头走访重点村、重点企业和重点人员,采取走访排查、检查指导、帮助教育、走访慰问等形式大力开展走访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