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警务文艺 >> 诗歌散文 >> 浏览公安
  • 行走在山路上

    时间:2015年05月19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高亢嘹亮的唢呐声和柴堆里升起的烟火,一同飘散在窑洞的上空,围坐在火堆旁的人们拉家常、讲故事,这是*交界的农村冬闲时难得的幸福时光。这种值得品咂的美好场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老人们讲得最多的,还是*在**闹革命的故事。这些故事耳濡目染,影响着我的整个童年。许多年后,重新品味,就像一坛老酒,清香而悠长。

        位于*交界的*县*,是一块红色土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以*、*、*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在*一带,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工农武装,点燃了*边区武装斗争的烈火。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们用共产党人的执着信念,创办学校、设立集市、发展生产,并用民主的方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的队伍到*,长枪短枪马拐子枪,咱们的游击队势力壮……”信天游里唱出了群众的真心拥护支持。这片根据地,以星星燎原的势头迅速扩展到陕北延安的广大区域。在全国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都在围剿中陷落的艰难形势下,成了硕果仅存的红色屏障,为长征的中央红军提供了休养生息的落脚点,红军由此转危为安,揭开了革命的新篇章。

        *

        *古城是*革命纪念馆的馆门,曾是*抵御西夏南侵的前沿边哨,城名传说由*钦赐。

        门楼上两层仿古凉亭飞檐高翘,在湛蓝的天空下格外醒目。两个面色祥和平静的石狮子蹲坐在门楼前,门洞左侧镌刻有陈云同志题写的“*革命纪念馆”馆名。

        进了门洞,走过一段斜坡后,矗立着一座高大的仿古牌坊,牌坊正中刻着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革命纪念馆”七个大字。穿过牌坊,高**.***米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威严耸立,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敬仰情绪。

        这是我多年的愿望,魂牵梦绕般想实地感受曾经的风云沧桑。站在耸入云霄的纪念碑前,心情沉重而压抑,七十多年前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仿佛就在眼前,先烈们振臂高呼的群雕塑像就像一把利剑,直破长空。碑座东西两壁及背面刻着*、*、王泰吉、杨森、杨琪等***位烈士的英名,就像活着行进的方队,整装待发。

        我在阴霾沉沉的午后,来到了*清音楼前的小广场。

        ****年**月*日,在这个广场上,曾经举行过隆重的庆典大会,庆祝*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这是西北最早的红色政权。*在这里代表边区群众向政府主席*颁发了政府印章,检阅了由红二十六军、游击队、赤卫队等三千五百多人组成的阅兵队伍。所以清音楼也被后人称为是“阅兵楼”。

        昔日热闹非凡的场景,已融入了这高山厚土中不可重现,但这段民主选举的故事仍旧发人深省。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只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就会获得广泛的、发自内心的支持和鼓励,这是一个最朴素的道理。

        *

        沿着*向东上山行进**公里,就到了*政府旧址-----现*县*乡四合台村的*。远远望去,*恰似张开的簸箕,处于一个较长山谷的顶端,山谷下面是潺潺小溪。整个山势连绵起伏,林深叶茂,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是开展游击活动的理想之地。

        处于半山腰的窑洞坐北朝南,****年至****年,*政府的旧址在*,有四孔窑洞,是当年*的办公生活场地。向东隔一道沟,有六孔窑洞,是*领导的军委所在地。

        原来的院落早已在岁月的风雨中坍塌没落,现在看到的是在旧址上的翻建,但仍旧能感觉到曾经的艰辛和悲壮。窑洞前矗立的*、习仲雄的半身铜像,令人肃然起敬。窑洞里简单的学习生活用具,将我的思绪又一次带回到七十多年前。一群穿着粗布衣服的年轻人,怀着赤诚的革命理想,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谋划着*边区的发展大计。山间的羊肠小道,留下过挑粮运水的足迹。林间洼下,响起过武装保卫的枪声。那昏暗的油灯下,有过一次又一次的激烈讨论。粗厚的麻纸上,留下过他们发自肺腑的共同心声。有赢得群众拥护的喜悦、也有战友牺牲的悲痛。而这一切,都隐没于苍山云海间了,只有那斑驳的记忆还留在字里行间,让后来人无限的憧憬和怀念。

        *七分校

            有“小延安”美誉的东*村古代时称为“林州古城”,因为东*村半山腰有眼泉水叫做“花池”,于是县名便取了“花池”的谐音——“*”,一直沿用至今,而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就坐落于古*城内的山脚下。

        远远望去,一座建于*元符二年(****年)、高约**米的砖塔巍然屹立在半山腰间,成了见证历史风雨的标志性建筑,使山下的*七分校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历史气息。

        缓缓移步,进入分校的院内,一排排黄土高原特有的石箍窑洞呈现在眼前。分校的教育方针是毛泽东亲自为*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从窑洞墙面上的介绍里,我读到了分校的历史。

        ****年*月*日,*七分校举行开学典礼,有****多人参加,其中教职员、干部***多人。由彭绍辉、*任正、副校长,*任政委,*任教育长。校部设有管理科、供给部,下辖三个大队,一个女生队。主要开设政治、军事、文化、专业技术课程,按学员程度进行分类教学。学员还选修俄、英、日等外语。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大批学员陆续分赴*、*等解放区。****年

        *月*日学校停办。

        三年的学习生活,是三年脱胎换骨的精神洗礼。在人迹罕至、荆棘丛生的深山老林里,学员们携带镢头、枪杆、笔杆“三件宝”,在校长彭绍辉的带领下,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山野开荒垦田、挖窑建舍、纺纱织布,开办多种作坊。在一穷二白的困境下,凭借起早贪黑的辛勤劳动,解决了部队的吃饭穿衣问题,还丰富了干部学员的人生阅历和知识修养,为部队培养了大批骨干。

        走在山间小道上,环顾山腰,残破不堪的窑洞已经没有了往昔的热闹,但那种咬紧牙关、战胜困难的决心和韧劲,仍旧使人感叹不已。它是一种信念的力量,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和希望。有了这样的精气神,一切困难都轻如鸿毛,一切挫折都会迎刃而解。也许,这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我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那首《支前民谣》,久久萦绕不散:

        “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忆警队挚友
  • 下一篇:独白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